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从出行、住房、吃饭三个方面,看一看清代官员是如何摆谱的?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09)490

清代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官员出行时,开路的几个衙役鸣锣示警,后面几个衙役高举“肃静”、“回避”的牌子。然而历史上,官员的衣食住行远比影视剧中的要铺张得多。御史闲来无事,与诸位聊一聊清代官场上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事。

大致有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后来的王朝,官员的各种礼仪越繁复;一个王朝越是到了衰落时期,官员的谱也越大。所以晚清时期的官场作风,可以说败坏到了极点。

民国时期,有个前清官员就曾描述过清代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场景:

“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进,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唯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

实际上,晚清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作风表现在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乃至说话办事等,无不显示出当官的优越性。哪怕是一个未入流的小吏,即便自身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

外出时最能体现当官的威严

封建专制社会等级森严,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各省文武百官从督抚到知县,外出时都有一套符合自身等级的仪仗。

督抚级别更高,其仪仗被称为“八座之仪”,即小红亭为前导、红伞、绿伞及鸣锣者四人,其后为“肃静”、“回避”木牌各二及官衔牌,再次为红黑色帽皂役各四人,然后是本官所乘八抬绿呢大轿,轿后又有巡捕四人。

级别每降一级,仪仗也会相应地减杀一分。就以鸣锣来说,敲几次锣也是不能乱套的。

出行鸣锣的次数依官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按例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锣声代表了一定的含义,三响即为“让让开”,七响为“军民人等齐闪开”;

道员、知府属于地方中级官员,管着不少的州县官,他们出行时鸣锣九响,意指“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比州县排场要高。

各省督抚例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以及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兼衔,所以便有了节制辖区文武官员的权力。他们出行要鸣锣十一响,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如果是比总督还大的官,像钦差大臣来省视察,那么出行的仪仗就更高,按规定要鸣锣十三响,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不管是什么官,只要是出行,老百姓都得让路回避,决不能冲撞仪仗,这就是最起码的“官威”。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比较低调,如郑板桥担任知县时,出行时往往不用仪仗,根本不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与一般的大户人家老爷无异。要是天黑时,也只是用一小吏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前导。

郑板桥有才华政绩也不错,深得百姓的爱戴,可是官场同僚对他的那些做法不认同,认为他不成体统,坏了当官者的体面。这样的“另类”显然是不受上司欢迎的,官自然也当不长久。

住房、吃饭更能体现为官者的优越性

晚清时期,很多京官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日记中,描述最多的就是京官的住房问题。

刚入仕或仕途不顺的小京官们,被认为是“穷京官”,实际上他们是真穷,一年的收入不过百把两银子,完全不够基本开销,得靠借债度日。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住房条件,但凡是个京官,都会在京城好的地段租上一套体面的大宅,这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在官场同僚看来,每天啃窝窝头别人看不见,但房子太寒酸了,就会被人看不起。

住大宅子是为了保全颜面,这一点还是针对官场同僚而言的。对于百姓来说,这些京官们也处处体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晚清时,宣南一带是京官的聚集区,凡是官员宅院门前都会贴上一张“封条”,以显示官员的身份。封条内容一般为“不准喧哗,如违送究”字样。甚至这一区域的街道和巷子,官府明令百姓不得喧哗,什么广场舞、茶馆、戏院等,那是绝对在禁止行列的。

吃饭讲排场那是财力雄厚官员们的特权,平日自己用餐,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食材稀少昂贵吃什么。如果是招待宾客,那菜的品种一定要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大致也有个一个标准,就是宾客吃饱之后,必须还得不停地上菜。除了菜肴之外,官员用餐边上必须有人伺候,就拿七品小知县来说,一到用餐时间,就会有两个衙役把门帘高高打起,大喊一声“请大老爷吃饭拉!”仪式感绝对拉满。

最离谱的还是婚丧嫁娶,凡是官员本人或家属遇到婚丧嫁娶和做寿,席面起步就得一百桌。宴席按例要被分为几等,诸如鱼翅多少席、次等鱼翅多少席、燕菜多少席、海参多少席等等。

总之,晚清时期官吏生活作风与大清王朝一样,腐败到了极点,只要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这种摆官谱、讲官派的作风,虽然进入民国以后大有改观,但因为是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所以时至今日仍有残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5060.html

“从出行、住房、吃饭三个方面,看一看清代官员是如何摆谱的?” 的相关文章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其中,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第三次北伐时夺取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则是迫使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进...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期,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最终退位,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来,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身为亡国之君一般下场都比较凄惨,但刘协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能够得以善终。在公元234年...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对乾隆皇帝死后,为何要选令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三十年,乾隆要第四次南巡,所谓“南巡”就是去江南游玩,顺便找个民间美女调剂一下口味。那拉皇后太了解乾隆了,知道他出去,一定粘花惹草。于是死活不同意,并以“断发”为威胁。在清朝,满人女子断发,是很严重的一种行...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为什么能名垂青史?明明他在位都还不足一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24年9月7日,实习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朱高炽终于转正,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四位皇帝。然而前面二十多年兢兢业业、劳心劳力的工作,早已压垮了朱高炽的身体,这导致他在公元1425年...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雍正只是赐死一个妃子 和珅为何能在二十年后平步青云

对雍正赐死一妃子,为什么却让和珅二十年后平步青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野史大观·和珅获宠原因》中讲述了一个尤为神奇的故事,其内容虽说荒诞多半不可信,但不妨写出来权当故事来看。说的是雍正皇帝有一个妃子,相貌长得极为好看,乾隆到了快要成年的年纪时,雍正常常召乾隆...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史学家,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为孙,起家骑都尉。晋武帝时,历任秘书郎、秘书丞、通直散骑侍郎等职。光熙元年(306年),去世,享年六十余岁。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80卷、...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司马光是中国北宋思想家、历史学家。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度还被现代人改编成了儿歌。故事里的有两个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被救的孩童。没错,司马光就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不过比起他所写的这本史书而言,可能很多人更为熟悉的是发...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吕后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欲危刘氏”,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陈平枉为帝国丞相,却无权处理政务。太尉周勃名义上是汉廷最高军事长官,却被二吕排挤得“不得入军门。”周勃与陈平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