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 *** 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了296年,为何不反抗?四个理由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存在绝对算是一个奇迹。毕竟旗人只有区区300万,而 *** 却有3亿之多。
这要是放在其他朝代, *** 早就反抗不断了,比如元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总的来看,清朝的旗人和 *** 之间的关系还算和睦,即使到了清朝末年依然如此。
以双方人口基数的巨大差距,如果 *** 真的想要反抗,成功是迟早的事情。事实上清朝的皇帝们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采取了多重措施,总结下来是以下四点:
八旗兵战斗力彪悍
想要做成一切事情的基础就是实力,清朝的皇帝很清楚这点。既然旗人在人数上远逊于 *** ,而且这个差距是很难弥补的,于是他们另辟蹊跷:数量不够,质量来凑。
八旗兵的战斗力之彪悍,最早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祖先女真人。
当年的辽国何其强大?结果呢?被女真人打得那是闻风丧胆,甚至传出了“女真不过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满人作为女真人的后裔,继承了他们祖先骁勇善战的风格,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奋不顾身。
正如《亮剑》里李云龙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遇到八旗兵这种打仗不要命的,谁不怕?所以当时也有一个说法“满人不过万,过万无人敌”。这便是八旗兵彪悍战斗力的真实写照。
明朝的几十万大军不是八旗兵的对手,李自成的十几万大军依然不是八旗兵的对手,到了南明,就更无法阻挡八旗兵的步伐。
虽然后来八旗兵的战斗力也下降了不少,但是那时候清朝已经很稳固了,少数人是很难闹出什么大动静的。
全力汉化,厚待汉臣
清朝能够以小博大,很重要的一点是开头的几位皇帝头脑都很清醒,他们明白自己人少,想要让 *** 信服,就得全面融入对方的文化中去。因此,从很早开始,清朝上层便在着手进行汉化。
皇太极是这么做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这么做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都是这么做的。
当然,他们能够这么做,有一个很关键的基础,那就是满人自己的文化几乎为0.凡是从零开始都是最容易的,阻力最小的。
以前看《百家讲坛》,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当时清军和明军还处于胶着状态,打得有来有回。
有一次,有个清朝的贵族找来他的幕僚,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本书,说是内部资料,要幕僚帮他研究研究。
幕僚一看,乐了。你猜是什么书?竟然是《三国演义》,由此可见满人的文化有多匮乏。竟然要靠着看小说来学习兵法、权谋,这不是搞笑嘛。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满人对于汉文化的向往,所以在推行汉化这方面,他们没多少抵触。人家文化确实先进嘛。
再说一件事,知道当初康熙为何要除掉鳌拜吗?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鳌拜反对汉化,已经严重动摇清朝的根基。
总之,清朝数代皇帝靠着大力推行汉化,总算是收揽了绝大多数 *** 的心。
编修《明史》是一步妙招
虽说全面汉化使得清朝得到了绝大多数 *** 的认可,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人以前朝遗民自居,不愿和朝廷合作。
为了得到这群人的支持,清朝的皇帝们也是煞费苦心,最终这事情让康熙给办成了。他的招数就一条:编修《明史》。
康熙直接邀请那些抵触朝廷的名士,说这《明史》没有他们是编不下去的。他们对明朝这么有感情,能拒绝朝廷的邀请吗?
后来见对方不肯答应,就退而求其次,反复派人去咨询、请教,每编修完一部分也会让这些人点评。
这一编就是二十多年,双方你来我往的,合作交流了这么久,情分总有了吧?这时候这些遗民再抵触朝廷,面子上抹不开了。于是便半推半就,承认了清朝。
科举,屡试不爽的绝招
满人能够彻底拿捏 *** ,让他们安心听话,还得靠 *** 的智慧,那便是延续了千年的科举。
科举使得各个阶层的人,甭管起点多低,都能入朝为官,实现人生的逆袭。而且清朝为了稳住那些 *** ,更是煞费苦心。
其中最有名的一条规定便是“满补点元,旗人不列鼎甲”。
清朝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的之一名叫解元,会试的之一名叫会元,殿试的之一名便是我们熟知的状元了。
所谓“满补点元”,就是说满人在参加科举的时候,乡试、会试的之一名是不能给他们的,必须给 *** ,这显然是刻意在抬高 *** 的地位。
而“旗人不列鼎甲”则是指旗人在参加殿试的时候,一等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不能给他们的,只能给 *** 。要知道,这一等进士的升迁速度可不是其他进士可比的,基本上考中了就是飞黄腾达。
清朝下了如此血本,直接导致朝中 *** 大臣迅速增加, *** 的话语权得到强化,简洁使得 *** 的利益得到保障。既然利益给足了,那么 *** 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反抗了。
总的来说,清朝之所以能靠着300万旗人就能稳住3亿 *** ,靠的是强大的军力做背书,然后从文化上让 *** 接受自己,同时又让渡了大量利益,使得旗人和 *** 成为一体。既然大家已经不分彼此,自然也就不存在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