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地宫都有哪些珍宝?这七件任何一件出土,都极具研究价值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芳洲
编辑|t
引言
秦始皇地宫即“始皇帝陵”,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这并不是已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秦兵马俑,两者之间具有联系但完完全全不是一个东西,切记不能混为一谈。
宏大的秦兵马俑,只是“始皇帝陵”的一件“相对普通”的陪葬品。
(秦始皇)
尽管秦兵马俑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第八大奇迹”。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庞大的“艺术珍品”作为陪葬品甚至没有资格进入主墓室,可想而知该是如何珍贵的“绝世宝物”才能够在始皇帝身边陪他一辈子。
一、神秘的皇陵
历史中对“始皇帝陵”的记载,最早在司马迁所书的《史记》当中,原文大概描述的是:皇陵内有水银无数,以人鱼膏作长明灯千年不灭,设置机关暗器无数威力巨大,置铜棺木椁体型巨大惊烁古今。
这一段话对“始皇帝陵”的描述不算详尽,而且相对简单。但是已经透露了许多重要的墓葬信息。首先就是水银,这样的剧毒物质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下,能够大量灌入墓穴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始皇帝陵碑)
而所谓的人鱼膏长明灯用当今科学解释,有极大的概率是由鲸鱼的脑油 *** 而成。唯此能够满足千年长明的条件。
内置机关当然毫无疑问,一般的墓葬都会设置一定的机关用来保护墓穴,“始皇帝陵”内复杂危险的机关,毫无疑问将是古今机关构造的巅峰之作。
最后就是对于棺椁的不确定性,历史上没有文献记录中明确说明,在墓中到底是铜棺还是木棺。但是以当时的习俗和惯例而言,始皇帝十有八九准备了,一副非常巨大且 *** 工艺极其高超的铜棺。
(人鱼膏长明灯)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文献资料,做出的猜测和判断。墓室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陈设和场景,需要我们亲自去看看才知道。于是在1962年,由中央 *** 组织,我国考古界对“始皇帝陵”进行了首次全面的考古勘察。
在科技和经验的加持下,我们首次绘制出了“始皇帝陵”的平面布局图,初步计算了“始皇帝陵”的面积和体积,简单的数字对考古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整整56.25平方千米,如果没有概念的话,那就换算成78个故宫的大小,这下你就明白大家的震惊程度了。也许你还要质疑,故宫建筑群是什么审美什么水平,一个墓葬而已,能漂亮成什么样子?
该怎么说呢,“始皇帝陵”的建筑工艺几乎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而故宫修建用了14年,这就相当于秦朝在相同的时间内,以近乎碾压的工艺修建了26个故宫。
(秦始皇帝陵想象图)
二、绝世的宝贝
“始皇帝陵”的修建已经是巅峰作品,那作为能够上的了台面的陪葬品,在墓室中的宝贝到底是什么级别才行呢?这就不得不提已经被惦记了几千年的七件“绝世珍宝”。
当然了,我们丝毫不担心会被盗墓者得逞,因为没有人能够凭借人力从墓里活着出来。
首先就是宝贵的“竹简书籍”。这一类宝物或许没有明显的审美价值,上面也没有镶嵌珍贵的珠宝玛瑙,但是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已经失传的《乐经》、《魏公子兵法》等名卷或许就有遗留旧物成为陪葬品。
(竹简书籍)
数不尽的“珍奇玩意”已经不能用种类和数量来描述,毕竟78个故宫大小的顶级墓室,定然是尽收天下宝物。
就像史书中记载的传说一样,项羽当年在攻入咸阳后,安排手下开墓进室寻找宝物时,有一只金制大雁振翅飞出。或许不会飞,但金制物品数量肯定可比星斗。
当年西汉刘修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更高的丧葬殓服。1203片美玉已经足够让世人震惊这样高超的工艺。传言当年为了保存始皇帝尸骨的完整,秦朝工匠也打造了一套“金缕玉衣”。
既然刘修的规格已经拥有如此精美的殓服,那秦始皇“御用”殓服该多么吸引人。
(金缕玉衣)
“越王勾践剑”在出土后,成为当世公认的“天下之一剑”。千年不锈依旧锋利,工艺精良 *** 精美。相传“始皇帝陵”中埋藏着由欧冶子和干将共同打造的“秦阿剑”,在 *** 工艺上领先世界首创了“金属记忆功能”,同时锋利无比削铁如泥。
这样的宝剑如果真的能够面世,那“越王勾践剑”的“天下之一剑”地位必然会被取代。
(出土珍宝)
最令世人关注的还是当属“始皇遗骸”,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研究价值,都算得上“始皇帝陵”中最重要的物品。当年慈禧太后为了死后“肉身不腐”下足了功夫,而秦始皇在生前就一直在研究长生和“肉身不腐”的秘密。
如果“金缕玉衣”下,包裹的真是一具千年未腐的“古尸”。那么这样的发现远比在古埃及金字塔中,找到“法老遗骸”更令世人震惊。其价值将不会局限于历史,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古代神话传说的考证,都将创造巨大的动力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铜制大雁)
三、重见天日
虽然如此种种都不断吸引,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始皇帝陵”的真相,发现更多未知的秘密。但眼下还没有足够可靠的能力和技术,足以支撑我们进行如此大规模且困难的考古发掘工作。
当年贸然发掘明十三陵的遗憾已经够多了,无论是谁都不能让这样的遗憾再次重演。
《汉旧仪》记载:当年李斯带领施工队在修建“始皇帝陵”时,已经挖到了极深的位置,甚至靠人力难以继续深挖,上报后又按照秦始皇的意思“旁行三百丈”。极深,极宽,极长,极其宏伟,这就是关键词。
(秦兵马俑)
所以真正的“始皇帝陵”到底占地多少,至今还是未知数,只有等到打开皇陵的那天,一切未知的谜团才会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受限的不止不够成熟的技术手段,还有“始皇帝陵”中近百吨的剧毒物质——汞。重见天日后大量的汞会蒸发进入空气中,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解决好汞外泄的难题,必然造成大规模的生态灾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秦兵马俑全景)
在经历了明十三陵的“考古界遗憾”后,国家已经明文规定不允许任何形式上的主动发掘,这同样是对文物最行之有效的一种保护措施。
“始皇帝陵”重见天日之路道阻且长,文物保护的行动也刻不容缓。等到技术成熟的那天,再一次进入世人视线的“始皇珍宝”必将掀起前所未有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