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老照片】100年前的四川乐山 太真实了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清)张问陶《嘉定舟中作》
在我国四川,有一个被誉为海棠香国的地方,它就是著名的四线城市乐山。乐山古称嘉州,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而厚重。民国时期,一些外国摄影师来到乐山,立刻被这里的独特的人文风貌吸引,拍摄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乐山人的的真实生活。照片很珍贵,值得收藏!
这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是乐山的西门瞻峨门,门楣上“瞻峨”二字格外醒目。城门右边的明箭垛后,为西城公园所在。
明朝万历《嘉定州志》记载:石城周一千七百丈,门十。曰三江(今会江)、觐阳(今涵春)、定波(今福泉)、拱辰、北上(今迎恩)、瞻峨、来薰、望洋、育贤、崇明(今丽正)。门各有楼,楼名各如其门。
民国时期的乐山大佛,和现在差别真是太大了。佛头顶部长满了杂草。面部脏兮兮的,眼睛是平时前方的,嘴角也长着一些灌木。大佛的耳朵也是缺失的。
如今的乐山大佛,经过修整,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大佛焕发出了生机。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民国时期的乐山文庙。建筑古色古香,掩映在绿树丛中。石牌楼上“棂星门”三个字很是醒目。
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历经三次迁移,最终定址于高标山麓。四周环境优美,文脉流传千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乐山城内的一条小巷子里,正在举行一场活动,路边挤满了观众。舞龙队员将龙靠在院墙上休息,一名军人在现场维持秩序。可见,当时乐山人的文化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乐山市郊高标山上的老霄顶。山上修建有万寿宫,万景楼、灵官殿以及其他楼台亭阁,形成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这种农具你见过吗?它叫连枷。照片中这名光着上身的男子,正手持连枷,不断摔打地上的黄豆秧。
在连枷不断的敲打下,黄豆种子就能从豆荚里调掉出来了。不过,干这个活其实挺辛苦的。
这座临江而建的楼阁叫“璧津楼”,位于西城公园。据说是为了纪念曾经屹立于乐山城南大佛坝的璧津楼。
璧津楼前悬挂一副有趣的楹联:碧津楼前三水合流明匹练;青衣江上孤峰卓立秀单椒。不过,民国时的西城公园,已经成了武大理学院。
这是位于凌云山的东坡楼。东坡楼原为明末奸臣魏忠贤的祀祠,后人为了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而改今名。
东坡楼前有洗墨池,立有苏东坡的塑像。东坡楼门额横匾上的东坡楼三字,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
制糖手工作坊里,一名男子正在将甘蔗放进压榨机里,挤压出里面的汁液,熬制成糖。
史料记载,从清代起,乐山以制糖、制陶、制蜡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现代工业开始兴起。
站在高处,俯瞰乐山西城公园,风光旖旎。西城公园,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位于在白塔街附近。
西城公园也是乐山城最早的公园,比五通桥公园和嘉州公园早十多年建成。
大渡河边,有一个小型码头,岸边停靠着很多船只。这些船只大多都是载客的,有人挑着扁担从江堤上下来,准备登船到河对岸。乘船出行,是当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两名乐山当地人,抬着一头猪到集市上卖,每人手里还拄着一根木棍,走累了可以把抬杠放在上面休息一下。这里位于山区,车辆交通不便,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
照片中这座高塔,叫灵宝塔、凌云塔,当地人也有叫白塔。该塔位于凌云山灵宝峰顶,始建于唐,北宋时进行了重修。
灵宝塔是一座砖塔,高38米。塔身13级空心密檐式,造型优美。从远处看,有点像西安的小雁塔。
小河边上,走来一名男子。在他的扁担两头,挑着二十多只鸭子,准备到集市上售卖。他衣着朴素,眼神中透露着乐山人骨子里的淳朴和善良。
四川省峨眉山玉女峰下,有一座雷音寺,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年)。
这里是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的清音阁。清音阁依山势修建,它只有一个主殿,殿前有一座亭子叫接王亭。清音阁居高临下,树木参天、山水环绕,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在历史上,清音阁曾遭受三次火灾。目前人们看到的,是在1917年后重修的。当年康熙拜访峨眉山,僧人拆掉旧亭子,建新亭取名接王亭。
这里是位于江边的一个小港湾,一名渔民正划着小船靠岸。岸边,放着一张圆形的渔网。远处,江水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眼望不尽头。
两名当地人,正用脚使劲蹬着水车,汲水灌溉农田。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能将低处的水提灌到高处,再通过地头的沟壑流到田地里。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结晶。
自古以来,乐山种植烟叶由来已久,尤其是夹江 、甘江等地比较多。乐山烟叶质量优,远销全国各地。
照片中,几名身强力壮的挑夫,正肩挑烟叶运送到山外。虽然这是一个体力活,但也能养家糊口。
站在嘉州古城墙的高处,俯瞰江边城区。风光秀丽,江水宽阔,江面上一艘艘小船,来往穿梭。远处的小镇,笼罩在薄雾中,时隐时现,犹如一幅虚实相宜、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民国时期,乐山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八十大寿的祝寿宴席场景。现场张灯结彩、高朋满座,人们聚集搭起的凉棚下,共同祝福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居住在江边的渔民,为避免自己赖以生存的船只,被军阀征用拿去搭建浮桥,他们主动凿沉了自家的木船。照片中,一名军人站在被凿沉的小船前。
这是位于乐山五通桥桥沟镇附近山崖上的一处道观。道观飞檐高挑,掩映在绿树丛中,很是壮观。
站在老龙山上极目远眺,浩浩荡荡的岷江和幽幽静静的沫溪河交汇于此。东西两岸的悬崖上,建有道士观和燃灯寺。
照片中的男子,是一名传统手工制砖匠人。他正在 *** 砖坯。将湿泥放进木盒里压实,脱胎出来后放到凉棚下晾干。
晾干后,再把砖坯放进砖窑里烧制,最后成为成品砖。在他身后的草房下,一摞摞砖坯码放得非常整齐。
这是峨眉山著名的万年寺,始建于东晋。照片里的寺庙,虽然有些破旧,“巍峨宝殿”四个大字很是醒目。匾额上有“古白水寺”字样。
万年寺,历来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时,曾住在万年寺旁,听广浚和尚弹琴。
民国时期,乐山当地一个戏班子唱完戏后,全体演员来到舞台上答谢观众。
在清末民初,戏班子唱的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川剧是汉族剧种之一,流行于川东、川中、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这是民国时期位于乐山市东岸乌尤山上的乌尤寺,该寺原名正觉寺,始建于唐朝。一条小路直通庙门。竹林深深,环境幽静,不失为一方净土。
乐山当地一名养鸭人,正挑着的自己的住宅“鸭棚子”,前往下一处水域。这种棚子顶部弧形,下面有木框支撑,放鸭子的人可以躺在里面休息。移动起来也很方便,挑起来就走。
这是位于江边的一个繁忙的码头。码头上停着很多小船,岸边堆放着一捆捆木柴。码放得很整齐,正准备装船运往别处。
这是峨眉山主要寺院之一的接引殿,始建于宋朝,当时叫新殿。明朝时改名为“接引殿”。1917年,接引殿毁于一场火,现仅存一罗汉堂。
照片中一名男子背着游客来到接引殿祭拜。大殿门楣上方悬挂着五块匾额,写着“佛国菩提”、“引渡众生”等。
这是位于金沙江边的一座小镇,镇子背靠大山,面临金沙江。建筑依山势修建,高低错落。远处,薄雾中的山峦连绵起伏,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岷江边上,一座高台之上,矗立着一座不知名的庙宇。高台之下的江水中,有两艘小船停靠在岸边,两艘船正在装卸货物。
写在后面:
民国时期的乐山,从古城嘉州,到海棠香国,处处给人以返璞归真的韵味。如今的乐山,更是一座拥有古典与现代双重属性的城市。现代、时尚、充满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乐山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