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元:萨拉齐的巴总窑子-旧绥远省的三个“独立王国”(2)
旧绥远省的三个“独立王国”(2)
刘映元
萨拉齐的巴总窑子
巴总窑子地区在萨拉齐、武川和固阳三县接壤处的大青山中,归萨县管辖,包括巴总窑子、耳沁窑子、六道坝、后脑包等大小二十多个村庄和三家五家不等的无数居民点,现在已经组织成土默特旗的耳沁窑公社。
可是在解放以前,由于这一带地形险恶,遍地烧林①,向来就是土匪的逋逃薮和野兽出没的地方。
抗日战争未开始的时候,萨县有两个行政村设在此处,都派有乡村建设工作指导员驻在那里,但是搞不清楚当地究竟有多少土地和人口,只有地主和山主才知道山林开发和居民分布的真实情况。
居住在这里的人有一半是“黑户”,除了私垦零星的小块土地,多数是靠山吃山的“山汉”。
他们由于经常打猎,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射击技术,遇到荒年凶岁,便到前山和后山刁抢。
其它地方的土匪与军队哗变出来的士兵,也来这里潜伏隐藏,因此良民和土匪不分,私有枪支很多。
地主和山主平日是“窝把主”,到了必要的时候便成了挺身而出的“把儿头”②。
绥远的土匪由民国成立就剿起,到解放以前越剿越多,四十多年一直没有剿完,与地主包庇土匪也不无关系,此种情形在萨县的巴总窑子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少地主和山主不仅坐地分赃,有时还企图南面称孤,巴总窑子的李海龙,便是其中的一个。
抗日战争以前,人们只知道有个蒙民补音太领着三五十个小股土匪,在六道坝和后脑包一带活动,殊不知李海龙在那个时候就想坐皇帝,已经开始在巴总窑子秘密地搞“独立王国”。
李海龙是巴总窑子的地主和山主,少年时读过私塾,能够看懂历史演义和武侠小说。
非常封建迷信,喜欢接近算卦、相面、揣骨、下阴一类的三教九流人物。巴总窑子附近有个红石峡,这些走江湖的术士,想骗取李海龙的钱财,说是风水很好,如果把祖宗坟茔迁在此处,必定能出真龙天子。并说李海龙的相貌、八字和浑身骨节都高贵非凡,正应了“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鼓动他趁军阀割据、日本进攻中国、天下大乱的机会,以巴总窑子作为根基,赶快集草屯粮,招兵买马,好趁势夺取江山。
李海龙听了他们的吹拍,居然想入非非,真个把祖坟迁到红石峡底下,将李海龙的“龙”字改成一个“龍”字,在房前的花池底下和屋后的大山里边,修起暗碉和密室,中间用地道沟通以免走露消息。
工竣之后,便把几个石匠老师傅完全活埋在里边。这事发生在一九三六年日寇由察北进犯绥东的时候,当时外人都不知道。
一九三七年春天,土匪头子补音太被人打死,李海龙将补音太的老婆“大沙鹅”(外号)纳为妻室,把补音太的娄罗都收为家丁,他原先就有四五十支枪,这样一来更是如虎添翼,巴总窑子附近的农民和山汉,都得听他指挥,所以李海龙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成了大青山里边的一家土皇帝。
只是他采取了“兔儿不吃窝边草”的策略,地方上没有感受到他的危害,故未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以为他不过是一个土财主,不会有多么大的作为。
————————
① 柴烧的灌木林。
② 儿头就是领一伙人的土匪头子。
一九三七年秋天绥包沦陷前后,绥远的 *** 党员和一些旧知识分子把土匪和少数地方团队收编起来,组织成“民众抗日自卫军”,准备转山头打游击。多数的地主武装则是“耗子不离墙根”—在原地按兵不动,坐观中日双方的成败。
当归绥失守以后,萨县城里的人纷纷进山逃难,李海龙收容了许多泥瓦木匠,并利用大军退却之际,拣了好多散兵游勇的武器,力量扩充到五百多支枪。
他看见日寇势如破竹, *** 的军队一日千里地溃退,知道自己夺取江山的时机没有成熟,便向日伪军通款投降,日寇委他为“保安团长”,让他绥靖巴总窑子一带地区,防范八路军和自卫军渗入。
像李海龙这样的人,既然不愿意跟着自卫军东游西窜,当然不会欢迎八路军,对于日伪军也是表面应付。
由于“山高皇帝远”的缘故,日本人摸不清他的底细,特务汉奸更不敢在老虎头上捉虱子,所以巴总窑子一带还算风平浪静,没有战时的气氛。八路军知道他的企图消极,也就由他在大青山中自生自灭。
唯独自卫军的鄂友三,因为得不到民心,始终建立不起一个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一直处于流窜状态,对李海龙所占的地形和所掌握的武力非常垂涎,想望“鸠占鹊巢”,收编不成便发动进攻。
几次包围巴总窑子皆告失败。据说有一次李海龙摆了一个“鸳鸯阵”,把鄂友三最精锐的周贵堂连全部歼灭,从此鄂也再不敢硬碰。
巴总窑子一带在八年抗战当中,几乎没有遭受日寇的烧杀和 *** 反动派的滋扰,居民在深山密林中大种 *** ,除了向李海龙进贡,几无其它负担,茅庵土窑有的改成砖瓦房舍,青年壮丁不少人戴着狐狸皮帽子和穿青羊皮大氅,在烽火连天的动乱年代,巴总窑子一带处于战争的空隙里边,似乎成了一个鸡犬相闻牛羊满圈的“世外桃源”。
抗日战争以前在归绥“中山学院”教国文的祖靖亚先生,曾在这里避了二年多难,才回他浙江绍兴故乡。
李海龙的“独立王国”随着日本人的投降而结束。先是他的干儿“十三太保”里边的井得水叛变,把一部分人拉出,跑进萨县县城被县长高云山收编为保安队。
其后鄂友三为了报复歼灭周贵堂连的深仇宿怨,以逮捕汉奸为名,由井得水作向导,派中美训练班训练出的交警大队和自己的三个骑兵团向巴总窑子进攻。
李海龙看见自己孤立无援,无法继续立足,他又利用游杂部队间的矛盾,率领大队人马离开巴总窑子归附了王有功。
王有功领他到归绥见了董其武,向各方面送了大烟板子①在“麦香村”大请其客。
鄂友三扑了一个空,想在归绥把李海龙抓住带回后山枪决,但碍于董其武的情面,跟王有功闹了很大的意见而未下手。
因为董其武对李海龙很感兴趣,叫他参观了归绥的城防工事,李海龙给提了许多切合实际的建议,董其武认为他是个人才,不许鄂友三杀害。
李海龙归附王有功是一时权变之计,到一九四八年林彪将军的大军由东北入关,他比别人预见到 *** 的土崩瓦解之必然,大概在杨成武司令员解放绥包之际,李海龙就率领部队先行起义,因此在全国解放后得到人民 *** 的宽大待遇,据说他现在包头养老。
总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他得以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度自己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