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署- 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
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50周年历史。淮安府署在明朝时管辖区域为赣榆、海州(今连云港)、邳州、沭阳、宿迁、睢宁、桃源(今泗阳)、清河、安东(今涟水)、盐城、山阳(今淮安区)等九县两州,是江苏辖区面积更大的府署。
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占地五万余平米,署内原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淮安府署正堂高10米,面积500余平方米,气势宏大,威严壮观,为全国衙署正堂之最。
根据史料,淮安府署明、清两朝历代都进行过多次维修,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淮安府署正堂及经历司毁于大火,照磨所倒塌,知府华琏及继任知府刘祥、罗循均因饥荒兵乱未能修复,正德十年(1515年)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堂又毁于大火,署理淮安府事的陶金冶于当年修复,至今在淮安府署正堂中脊梁上还可见到陶金冶修复正堂时留下的墨宝。
清代四大冤枉之一李毓昌赈灾案。关汉卿以淮安府署为题材,编写了戏剧《窦娥冤》。
仪门
仪门
所谓仪门,即是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都要在仪门正门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打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左右两侧叫生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
工科
仪门内两侧按文为上,武为下,左文右武的传统规制依次排列府署办事机构—六科。东面是吏科、户科、礼科,西面是兵科、刑科、工科,对应着朝廷的六部。
吏科
吏科主要考察全府官员升迁、降职、调查登记在籍进士、举人、贡生等有功名人士,为朝廷网罗人才;户科负责全府人口、土地、赋税、赈灾等工作;礼科主管全府礼制、庆典、祭祀、科举等事宜;兵科负责全府征兵、训练、武考、城防等事务;刑科负责全府刑狱事务;工科负责全府营造、水利等事务。
正堂
审案场所
淮安府署正堂为全府核心机构,是封建社会权威象征,它高大威严,为知府日常办公,审理案件之场所。
正堂后面经过垂花门便是二堂院落。二堂主要是知府不升堂时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二堂东、西各建有五间东、西厢房,分别为文、武官员议事之场所。
府衙内景
军捕厅署
西路为军捕厅署,亦建有皮场庙、腰斩台、仪门、待质所、熬审房、法鉴堂(大堂)、简房、招房、中国古代刑具展示室(二堂)、之一、二、三展示室、水龙局、火神庙、库房、邮政司、驿站等建筑。
军捕厅署职能为审理淮安府署辖区州、县送审的各类疑难案件;钱、粮收缴;公文、密令、军政机要传递等。
后院住所
中路后段主要是知府及知府家人生活居住场所。从二堂过宅门便是知府居住的上房院落。这里花木丛生,一派休闲园林格调。正面为知府及夫人居住的上房;东厢房为知府官亲、长随等居住的场所;西厢房为知府两位重要幕僚“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居住场所。上房后面是青玉堂,青玉堂为二层楼房,是知府小妾及子女居住场所。
淮安府署东路为迎宾、宴客场所。首先是祭祀、招待来宾娱乐之所—古戏台;后为宝翰堂,是知府用来和来宾交流诗、书、画的专门场所;再往北则是藤花厅和集贤堂,是知府宴客场所;最后是后花园。后花园曲径通幽,是知府及宾客们赏花赏月、游玩之处。后花园原名“偷乐园”,意为:“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为明代知府张敦仁所取。天启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改为“余乐园”,意为空余找乐之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