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末江南士绅们为什么死抗朝廷税赋没有一点家国情怀?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28)740

当年刘福通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就喊了这么一句口号:贫瘠江南,富夸塞北。

是的,你没有看错,自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江南烟火瞳瞳,好不热闹。

但是在蒙古人的统治下百里鸡犬不闻。

有元一代,江南(原宋境)的税制为“两税法”,即一年需要缴纳“夏税”和“秋税”,而其他地方只需要缴纳“秋税”。

整个江南地区几乎承担了,元朝岁入粮赋的一半以上。

以1324年元朝的岁入举例,是年,全国累计岁入1200万石粮食。

原宋境内的四川、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五地累计690万石粮食,占比57.5%。

至于其他的金银铁税等,找不到具体数据,就不举例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江南地区赋税比例肯定比其他地方高。

这些民脂民膏都被官府集中起来,送往塞北,给那些漠北宗王、部落领主、军事贵族、王子皇孙享乐所用。

这么大规模的搜刮,硬抢肯定是不行的。

要想捞银子,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一次收的税可不能太多。

要是一上来就是高税率、勒索盘剥,人家老百姓也不傻,饿死累死都是死,咱就饿死算了。

引得老百姓大规模 *** ,这样谁来干活?

那群吃得滚瓜溜圆的蒙古老爷吗?

不不不,世界上最会捞钱的 *** ,从来不是那种横征暴敛的 *** ,最会捞钱的 *** 往往都是将税收结合现实,揉入日常生活,捞钱细无声。

要达那种我征了你,但是你感觉不到的地步,否则有很大概率激起民变,给自己找罪受。

大元朝建立后,蒙古管事的集团基本都忙着喝酒、滥交、谋杀呢,哪有时间管理国家,要不是没钱霍霍了,他们甚至连税都不想收。

他们要想捞钱,基本上就是简单粗暴的增加农业税,今年你家产了1000斤谷子是吗?那先交700斤的税吧。

农民辛苦了一年,你一句话要加税,人家都给你打工了,还要饿死,资本家都知道给你开点工资,不至于消极怠工,这样的 *** 不激起民变才怪。

所以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办才好。

于是蒙古人就引入了善于经商和理财的色目人来替蒙古人捞钱。色目人的范围很广,其中就有犹太人、 *** 人、波斯人,这几个中东老表是出了名的会做生意。

所以蒙古人到欧洲四处征战时,都带着他们来管理经济和财政以及进行东西方的贸易,当然放高利贷这种传统艺能也不会少。

所以这群色目人很快就掌握了蒙古人的经济命脉,并获得了蒙古帝国二等公民的身份,他们不是高官厚禄就是商家巨贾,地位比南人高了一大截。

要论民间土豪更好的时代是哪个?刘伯温等一大票大儒一定会跳出来说大元朝。

为啥?因为元朝搞出了包税制这种东西。

最开始的蒙古人以抢劫起家,后来契丹人耶律楚材帮他们设计一套正规的农业税,这是他们之一次享受到税收的好处。

但是这种快乐并没有维持多久,关键是农业税收来的钱太慢、太少。这种细水长流的收入,并不能满足他们四处征战的需求。

于是色目人给蒙古人出了个主意,你们不是缺钱嘛,我可以帮你一次性提现,让你大快朵颐一场,但是收税的权力你可得给我。换句话说就是,商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 *** 一次 *** 齐某项税款后,商人就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向百姓征税。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坑,但这种既有害于国家又有害于百姓的税制,还被蒙古人同意了。要是 *** 不配合怎么办?没关系,咱们可以培养一群买办集团,将这个权力拍卖给他们,这叫以汉制汉,地主们有的是法子让农民掏出钱来。

于是这个政策一出,全国各地的豪强们云集响应,有时候甚至一个地区收税钱都能拍卖到原价的好几倍。

比如说,浙江这个地区,每年元 *** 派自己的税务官去收,只能搞到300万两白银,但是把这个收税权力拍卖出去就可能收到600、900万的税款。

靠着这个法子,中央 *** 得到了好几倍的财源、艺高人胆大的地主从百姓身上榨出更多的油水, *** 和地主是双赢了,叫苦连天的只是百姓。地主既然花了300万承包了原来只有100万税收的地方,那么自然可以将税收到500万,钱怎么来?

他们可不关心,就像他们也不会关心安徽凤阳一个叫朱重八的孩子,他爹娘和大哥二哥是怎么死的一样。

沈万三就是买办的其中一员,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巨量的财富从江南百姓中,流到塞北的苦寒之地。

沈万三是怎么富起来的?无非是外贸、高利贷、土地兼并和垄断。

咱们先说危害比较小的外贸。

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为了解决8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于是命罗壁、朱清几人开辟了一条从浙江刘家港到大都的新航线。

全程总计万余里,跨越了东海、黄海、渤海三大海域。

这条新开辟的海上漕运线,几乎就是大都的经济命脉。有了这条线,每年从江南等地运往大都的粮食可以达到350万石左右,而且途中运粮的损耗也从25%降到了1%。

海运的成功扩宽了元朝领导人的视野,增强了元朝的造船技术,同时也盘活了我国沉寂而漫长的海岸线。

沿海地带的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比如现在的上海和天津两大都市,都是得益于元朝的对外贸易才逐渐发展起来。

上海在元朝始设为县,并开港口,立市舶司进行对外贸易。而天津则是各路海上船只的最后落脚点,因为各种进口的好玩意都要先拿给蒙古老爷们享受一番。

沈万三就是通过发达的水路运输,以周庄(江苏苏州)为中转站,将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货物运往海外。

又将海外的珍宝、象牙、木材、香料等运回中国倒卖,如此积累起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沈万三搞外贸的原始资本,从哪里来?除了从农民身上剥削之外,就没有其他法子。

元末社会动荡不堪,天灾频发,农民破产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土地作为农业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们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卖。

那么怎么将土地从农民手里抢过来呢?《大明王朝1566》就给了一套标准的玩法。

那就是利用天灾和人祸去压低土地价格,让老百姓在饿死和卖地之间做出选择。看似有得选,其实没得选。

就这样,沈万三积累了数千顷田产,形成了区域垄断,无数破产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为了沈万三的打工人。

而他本人也成为了蒙古人的“运粮大户”,农民们辛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布匹、盐铁茶都被他运到大都供蒙古人吃喝玩乐。

作为回报,蒙古人给予了沈万三们自由收债的权力,也就是说沈万三们放的高利贷受到了蒙古帝国的法律保护。

沈万三们的敲骨吸髓得到了皇家认证,就这样,整个江南地区在这种集团式的盘剥之下,变得贫瘠不堪。

但是这还不够,碎片化的种植,根本就不能发挥土地的更大效用。

于是大量的土地被集种起来,进行集约化粮食、茶叶、桑叶生产。比如,苏东种粮食、那么苏北就种茶叶、苏南种桑叶等。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某一区域的粮食肯定不够人吃。那么怎么办?好办,既然本地粮食不够吃,那就从安徽、湖广等地进口。

在太平年间,粮食贵点就贵点,只要还有口饭吃,农民也还能接受。但是粮食安全问题在天灾时就是更大的雷。

安徽凤阳等地,历来多灾,但是好歹中国农民有着积粮渡荒的习惯,只要不是连年大旱,总能挺过去。

但是一旦连着几年不下雨,农民想买粮都买不到。当时元朝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在民间滥发了无数纸币,导致其根本不值钱。大地主们也知道这种纸币如同废纸,所以他们大多都是攒着真金白银。

所以你猜,到了灾年的时候,湖广、安徽一带的粮贩子会将粮食卖给凤阳那些拿着宝钞的灾民吗?

当然不会,人家首先卖给的还是能拿得出真金白银的大地主。于是,粮食、土地、金银都集中在了沈万三们的手里。

有了无数的钱、粮、土地之后,沈万三们担心的就不是怎么捞钱了,而是怎么使得这些财产保值,不至于在兵荒马乱的元末被乱兵给抢咯。所以他看到曾经有着业务往来的私盐贩子张士诚起兵造反时,他立刻双手把钱奉上。

张士诚造他的反,沈万三经他的商,一个给沈万三提供安保服务,一个给张士诚上交保护费。张士诚闹得越凶,沈万三生意越兴隆。但是张士诚在江南闹,等于掐断了元朝的经济命脉,凡要人性命,必招人死拼。

不止朝廷打他,曾经的起义军兄弟、朱元璋、方国珍都想把他啃下来。在三面夹击之下,他只好投靠了朝廷,混了个太尉的官。做出此等抉择,对于张士诚来说,无可奈何,但对于投资他的沈万三来说,利益暴增数倍。

于是他名正言顺的享受起了元朝海上贸易的优惠政策,做起了官方生意,他的财富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暴增。

后来朱元璋统一了天下,把元朝人往塞外赶的同时,连沈万三背后的色目人也一并叫他们卷铺盖滚蛋。

新社会,新希望,沈万三家族自然想到了攀上朱元璋,好在朱元璋也刚当家,缺钱缺得厉害,只要想来送钱,那么来者不拒。

沈万三家族于是觉得那种感觉又来了,改天换地,新朝旧主又怎样,钱和权,什么时候分过家?

资本从来没有祖国。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开始筑南京城墙,沈家出钱、出工。累计干了四年才完工,光是沈家修建的工程量就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沈万三家族的腰包,差不多被掏空了。但是他们心情并没有沮丧,因为沈万三的儿子沈茂、沈旺分别被授予“广积库提举”、“户部员外郎”的官。

官职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官方的认证,成了朝廷的人了。但重农抑商乃是大明朝的国策,如果继续让这些大商人们在社会商蹦跶,那么无异于动摇社会根基。

这不是朱元璋思想落后,而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无奈之举。

历史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到了明朝后期,江南士绅们终于还是控制了社会舆论,将他们标榜为与阉党有别的一股清流。

后来他们打着不与民争利的口号,搞大规模不受监管的对外贸,输入大量白银,搞出了输入性的通货膨胀,这下农民手里仅存的那些银子都开始不值钱了。

当明末遇到小冰河世纪时,西部连年大旱,他们又在自由经济的支持下,将原本为数不多的粮食高价卖给了后金和江南所谓的桑棉基地。

再加上他们在朝廷的话语权,每当朝廷提议收商业税、矿税时增加财源时,他们纷纷跳起来反对。

最后导致国家既没有粮食救济灾民,也没有钱戍边,明朝就这样在内外交困中亡了。

士绅们在乎是谁的统治吗?不关心。

毕竟闯王来了他们得被拷打一番后掏出钱来。

而山海关的门一开,他们该干啥还是干啥,种地的种地、读书的读书,博取功名的继续考试,过得比大明朝还要舒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9/528909.html

“明末江南士绅们为什么死抗朝廷税赋没有一点家国情怀?”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都没有怕曹丕 司马懿为何更加畏惧曹睿

司马懿都没有怕曹丕 司马懿为何更加畏惧曹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睿作为曹丕的儿子,为何司马懿更加惧怕曹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热播的《军师联盟》中,曹睿即位后,司马懿很惧怕魏明帝,时刻担心着惹怒曹睿而小命不保。而曹丕继位后,想着要励精图治,无奈英年早逝,司马懿帮助曹丕有功,又辅佐过曹丕,地位肯定也不低,他也...

历史上重耳的一生都有哪些妻子?

历史上重耳的一生都有哪些妻子?

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重耳的童年和少年都过得非常幸福。他好读书,也好结交士人,生活别提多平静了。不过,当重耳长大后,年老昏聩的晋献公,竟在小老婆骊姬的蛊惑下,引发了骊姬之乱。申生自杀后,重耳也深受其害,万不得已,只得亡命...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康君立是李克用十三太保之十二太保,与八太保李存璋两人是十三太保里最早跟随李克用起兵的功臣。康君立在帮助李克用崛起的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最后仅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李克用赐死。为何立下大功的康君立会因为一句话被杀呢一,...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还不知道:雍正有十个儿子,为何选弘历继位,他看不出弘历贪图享乐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到清朝也不例外,比如雍正就是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才当上皇帝,后来雍正选择继承人时,却显得并不明智。按照古人的礼...

明朝后宫中的妃子和皇后中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是平民

明朝后宫中的妃子和皇后中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是平民

还不知道:明朝后妃为何大多出身平民?不需要政治联姻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权威最高的人物,作为皇帝的嫔妃也应该有一定的家世衬托,比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都是有着极高的家世。但是仔细看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后妃甚至皇后的出身其实并不...

曹爽可以说毫无建树 曹爽是怎么和司马懿对抗的

曹爽可以说毫无建树 曹爽是怎么和司马懿对抗的

看似草包的曹爽竟也可以跟司马懿抗衡那么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变。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将军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首都洛阳,又逼曹爽交出了兵...

同样都是曹操器重的猛将 夏侯惇和夏侯渊谁更厉害一些

同样都是曹操器重的猛将 夏侯惇和夏侯渊谁更厉害一些

对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为曹操器重的猛将,夏侯渊和夏侯惇相比,究竟谁更厉害?对比这一点不难发现!三国中,曹操用兵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看重出身,若是曹家儿郎,那么他们便可以成为曹操手下的统帅,比如夏侯惇...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