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路边吃瓜,说瓜农的瓜很甜,刚没走多远突然下令:处死瓜农
前言
清朝乾隆年间,正值国家兴盛鼎盛之时。在乾隆皇帝英明的领导下,国泰民安,经济发展,边疆稳固,可以说是盛世当道。乾隆为政爱民,数次微服出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当然,乾隆也是一个正常人,并非完人,也难免有脾气和偏见。下文所记载的一件小事,便折射出乾隆这个帝王的人性化一面。
乾隆帝微服私访途中,偶遇卖瓜老农
酷暑难耐的盛夏午后,空气凝滞,路边杨树的树叶都显得枝头无力。这一日,乾隆帝再次微服出访,他从未放弃过这一习惯,即便已经在位多年,仍想亲自了解百姓疾苦。这已经是他今年第六次微服私访了,虽然侍卫们担心皇上的安危,但看在乾隆一心体恤民情的份上,也只能随行保驾。
这一次,乾隆带着数名侍卫来到一个稻田环绕的小村庄,原本的计划是四处走走,看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但是众人刚进入村中不久就已经热的够呛。毕竟正值盛夏酷暑,连日的高温让人气力大损,就连训练有素的禁卫军也觉得难以忍受。更不用说已经上了年纪的乾隆帝,这会儿已经热的额头冒汗,一行人口渴难耐,急需解暑食物。
走在村中土路上,不远处一家小小的西瓜摊进入了乾隆的眼帘。西瓜摊不大,只有几十个西瓜码放在地上,旁边搭了个遮阳的草棚,一个衣着简朴的中年男子坐在草棚下面,身旁还放着一个蒲扇,似乎正在打盹。这热度下,能有一口甜瓜实在太解暑了。乾隆让侍卫去叫醒那位看上去像是摊主的中年男子,自己在一旁等待着。
“客官,买几个西瓜吧,天气这么热,吃个甜瓜最解渴了。”摊主一醒来,便笑呵呵地招呼乾隆他们。乾隆挑了一个中间更大的西瓜,让摊主剖开来看看。那摊主老练地用瓜刀划开西瓜,只见红艳艳的瓜肉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盛夏的西瓜确实又甜又脆。“味道保准好,我这里的西瓜是镇上有名的。”摊主自豪地说。
乾隆连忙掏出些银子来付钱,被摊主爽快地拒绝了:“哪能收皇上的钱啊,您尝尝西瓜就是了。”原来,这西瓜摊主一看便认出乾隆的身份,虽然乾隆打扮的很低调,但他的相貌还是很容易被认出来。乾隆也不强求,笑着在摊前坐下来,对付起了西瓜。
西瓜的甘甜很快缓解了乾隆的口干舌燥,他一边吃一边赞叹道:“老兄,你这瓜的味道真是之一等的好,简直是解暑圣品!” 摊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是他拿手的秘制西瓜,镇上几里地都知道他的西瓜最甜。两人就着西瓜聊起天来,从今年西瓜收成的情况聊到村里的生活状况,聊到朝廷的政事,话题越扯越广。
乾隆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西瓜农,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竟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他的许多话中看似无心,却让乾隆听后对一些问题豁然开朗。时间悄然流逝,夕阳西下,乾隆这才觉得该回宫了。临走前,他询问摊主是否愿意入朝为官,以他的见解定能助益朝政,不枉自己此番趟出皇宫。
乾隆希望能延揽民间人才入仕
没想到,摊主却爽快地拒绝了:“感谢皇上美意,但我这个老骨头已看开很多,官场不适合我,我就卖卖瓜度过晚年便可。”他的语气平和而坚决,不卑不亢。
乾隆有些恼怒,他是一个向来优待才俊且重视民间士人的君主,没想到竟遇到如此难以招揽的对象。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此人却一口回绝,着实让乾隆有些措手不及。
更让他不爽的是,摊主的拒绝之词似乎在嘲笑官场的黑暗和尔虞我诈。难道他认为朝中官员都不是好人?这对乾隆来说简直是对他选拔官吏的质疑。乾隆心中暗记下了这个无礼的老人,待会儿差人将他拿下,看他还敢不敢这般放肆!
旁边的侍卫见状也是一愣,他们知道皇上向来宽厚仁慈,能够包容百姓的犯错,没想到一个老农人竟敢直接拒绝圣上面赐官职,难道他不知皇恩浩荡吗?还是存了什么离间人心的用心?侍卫们都暗自揣摩,皇上此番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乾隆一怒之下,差人前去抓拿老农
当天夜里,乾隆立即派心腹去抓那位无礼的老人。没想到,那个西瓜摊主像早有准备似的人间蒸发,再无踪迹。乾隆这才意识到,他小看了这个老人,他一定早就看出自己的身份,又猜到了自己肯定不会善罢干休。这样的老谋深算之人,实在难以对付。
这件事乾隆记了很久,在他看来,这个隐姓埋名的老人简直暗藏祸心。他的言语中透着对朝堂的不满,如果放任他在民间传播这些见解,定会影响人心。所谓体恤民情也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今日不除,他总有一天会成为心腹大患。
乾隆认为老农言辞带刺,对自己在位不利,因此一定要除之而后快。他在位多年,深知一个人的言论若点燃民心,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个老农看上去只是个普通人,却有与官员们不相上下的深思熟虑,若放他在外,后患无穷。
多年后乾隆回忆起这件往事
多年后,乾隆已是垂暮之年,偶尔他还会想起这个农夫。当年自己一怒之下差点就要了他的性命,幸而他早有防备,不然朝中就要染上杀人的恶名。如今想来,那老人虽话中有讥,但也让他认识到自己需要更多地倾听民声,这样才能做一个明白人情的君王。
也许天下间的臣民不会都对君王百依百顺,但正是这些敢言敢谏者,让他成为一代贤明的帝王。老农的话语虽有悖君臣之礼,但却也警醒了乾隆,让他从理性上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乾隆不再是当年那个轻易动怒的年轻人,岁月已经令他变得更为冷静和理性。
人之常情,遇到批评多有怒意,但恰是这些苦言,帮助乾隆看清自己的不足。作为帝王若一味用权力报复批评,只会令谏言之士望而却步,失去良言进谏的机会。老农虽未入朝为官,但他的几句话却成就了一位比其他谏官更伟大的思想家。乾隆终于理解到,臣民对君王的批评并非罪,倾听民声才是明君之道。
乾隆从老农言语中获得启发
当年老农的话语激起他的怒火,可岁月流逝后,乾隆终于理解老农的苦心,并感激老农那句看似无礼的批评,成就了他开明君主的风范。老农的冷嘲热讽使乾隆认识到,自己必须更多地倾听民间的声音,这样才能做一个贴近人民的君王。
人之常情,遇到批评多有怒意,这也是乾隆当年一怒差遣心腹拿下老农的原因。但当他在位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乾隆才明白,正是这些看似苦涩的谏言,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老农的言语终究来自于一片善意,他不过是希望皇上能够多为民众着想。
若一味用龙颜大怒来对待这些苦口婆心的劝谏,只会让臣民不敢直言规劝,长此以往,皇帝就会失去了解民情的机会。所以老农的批评,其实让乾隆认识到自己需要以理性和宽容的心态来倾听臣民的意见。
这样的启发,比起朝中所有谏官的美言来说,都更有益于乾隆成为一代贤明之君。老农能够一语点醒帝王,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乾隆也终于理解到,臣下忠言进谏乃是国之幸事,皇上若以平常心倾听,则必成就大业。
结语
这件往事成为乾隆记忆中一件特殊的课题。当年老农的几句谏言虽然让他一时无法接受而大怒,但岁月流转中,乾隆终究感激老农的苦口婆心。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老农的直言让乾隆成为聆听民声的明君。这也让乾隆认识到,来自百姓的谏言即使略显苦涩,也来源于一片善意,希望皇上能够体察民情。
一代帝王若能以平常心倾听臣民的批评,必定能从中汲取智慧,作出正确决策。乾隆能成就盛世,正是因为他懂得宽容倾听。老农的几句批评,虽然一时让乾隆无法接受,但终究启发了他明君风范的形成。这件往事成为乾隆心中一则永恒的公案,也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