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飞虎故物 听邓万珍女士讲述飞虎队和老昆明的故事
日前,昆明市博物馆获得市民邓万珍女士捐赠二战时期驻昆美军汽油桶改造的铁盆及美国制造厨用刨刀各一件。
据邓女士介绍,这两件物品均为其父亲于1945年左右在劝业场拍卖会上购得。后一直为家人日常使用,直至捐赠昆明市博物馆。
邓女士父亲邓治良为老昆明“海棠春”饭店大厨。据民国三十三年版《昆明导游》中“滇味食馆”篇所载,“海棠春”位于万钟街临安会馆原址,即今五一路南段与景星花鸟市场一带。以“火色之时速,把握味之鲜美”名动一时。上至龙云主席宴请宾客,下到黎民百姓时逢红白大事“多设座该处”,是老昆明首屈一指的食馆所在。
二排右一为邓治良,一排左一为邓万珍
“海棠春”临近老昆明城四个比较集中的新型市场之一的“劝业场”。劝业场始建于1912年,位于省垣城隍庙前,即今五一路街口、五一电影院一带。主体由临街的两排二层小楼组成,上下共有商铺百余间。日常杂有各种临时搭建的小棚及流动摊贩售卖杂物及饮食,人气颇盛。稍后又设拍卖场,每逢周日开集交易。
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曾经与昆明人民并肩作战四年之久的驻昆美军即将归国,大量美军使用过的物资通过不同渠道涌入劝业场等拍卖市场进行交易。正值此际,薪酬颇丰的邓老先生先后买下了不少此类二手物品,包括餐盘、刀叉、军用饭盒、盛放器皿以及厨用工具等。这些物品皆材质厚实, *** 精良,既美观又耐用,深受百姓喜爱。
此后近八十年,因城市建设、住址变迁、子女成家、老人辞世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劝业场购得的驻昆美军二手物品逐渐散佚,唯有承载着这段昆明往事的铁盆和厨用刨刀找到了新的“家”,让后人对过去的历史能有所了解。
附:邓万珍讲述老昆明故事
八十年的沉淀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昆明,是抗日战争血雨腥风的年月。
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在对日的空战中,战绩显赫,给昆明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一九四五年,航空队解散,美国人要回家了,他们所使用的各种用具,都拿到“劝业场”(今五一电影院一带)旧货市场拍买,由于器物质量上乘,市民都相互转告前去选购。
那时我父亲是“景星街”“海棠春”的大厨也不例外,买了手提饭盒、餐盘、刀叉、水果削皮刀之类的实用工具回来。很多物件随时间的推移损坏了。有的是铸铝的,母亲一直在用,2000年以后,母亲去世,搬了几次家,就丢弃了。
“飞虎队”使用空的很多汽油桶也被聪明的昆明人变废为宝,改造成了洗衣物的铁盆,在当时是受人喜爱的抢手货,我父亲也购了一个回来。
我家五十年代中期,搬到螺峰街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在那大杂院里,9户人家,就有2户有这样的铁盆。
我家的是桶底改造的,结实漂亮,邻居家是油桶的上部分改造的,虽然有个铁盖子,看着不光滑,确并不会漏水,也同样用得油光水滑的。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一条螺峰街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公共水龙头,为用水方便,居民都到街边的公共水龙头去漂洗衣物,也能常看到市民用这种油桶改造的铁盆。
抗战时期的昆明贫穷落后,充满市场的“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线、洋袜、木盆、瓦盆,这铁盆是何等的受人喜爱。
我陪着母亲到小梅园巷、水晶宫的四方井漂洗衣被时,路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夸这大铁盆太扎实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取代了铁制品,到了2023年的今天,这样的油桶改造盆更是稀有少见的了。
这年龄比我大的铁盆,削皮刀,陪我走过幼年、童年、青年、晚年,捐赠给“飞虎队”纪念馆,留下那段时代的印记,让后人对过去的历史能有所了解。
捐赠人:邓万珍
2023.9.26
来源:昆明市博物馆
责编:张曦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