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小米 小车 小曲——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19)570

来自巴颜喀拉山的雪水,流经黄土之上,泥沙铺散在千里平原。

九曲黄河,昂首向东去。

长流浩瀚,在其迤逦东行的两个拐角之处,延安和安阳,两座古城,在延绵的黄河边静静卧伏。

两地以同一个“安”字命名,寄托着人们对安稳、安宁、安居乐业的期盼。毕竟,带来沃土的黄河,也曾一次又一次挟来洪患之难,带来无妄之灾。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古以来,不屈服、不认输的韧劲儿,就是黄河流域人民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根基。位于一河两地的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在彼此相通的黄河文化血脉中,先后孕育出两地共同的精神力量。

2022年10月28日, *** 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今日,在纵向的历史深处,透过表象,我们尝试去挖掘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相似性、规律性,借由一些细微载体,试图寻得两地精神一脉相承的神秘连接。

那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留下来的印记。

不灭的精神,凝固在历史长河的瞬间,化为永恒的诗篇。

你品,这是同样一碗小米汤。在不同的时空里,它都养育出了同样伟大的英雄,一群人在陕西延安,一群人在河南林州。

你看,这是同质地的两架木车。一架车纺线,纺出了一个新中国;一架车开山,重新安排了河流。

你听,这是两地百姓劳动时的呐喊,热血在沸腾,文化的力量在流淌。

同时首批被纳入中国 *** 人的精神谱系,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和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都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关键词,两个时期在物质食粮、劳动工具、思想情感方面有着令人讶异的一致性。

如今,小米依旧养育着一代代人,小车进了纪念馆,小曲成了传唱的经典。生生不息的文明依旧穿越百年,一脉相承。

一碗耐贫耐旱的小米

深秋的阳光洒下,投在黄土高原的田畴上,泛黄的谷穗沉甸甸地弯着腰。

延安的谷子熟了!

谷子,脱了壳就是小米。它耐旱,也耐贫瘠。在峁上,在洼里,在沟渠,只要撒下种子,就能靠天生长。

不向环境屈服的劲头,像极了那些种小米的人。

当延安的谷穗尚在田里,刚刚弯下腰的时候,林州的谷子已经被碾成小米,颗粒归仓了。

养育延安革命者和红旗渠修渠人的,都是小米。

“粟”这个字,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早在3000余年前,它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主粮了。

延安和林州如今大规模种植小米,分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延安小米”和林州的“洪河小米”已经走向了全国。

在延安,小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家喻户晓的“小米加步枪”,我们还听到一段关于“鲁艺咖啡”的故事。

当时,一批优秀艺术家从海外回国后奔赴延安,习惯在国外喝咖啡提神的他们,在延安喝不到咖啡,所以就发明了自己的“鲁艺咖啡”。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妻子,把黄豆、红枣磨成粉,再兑一点小米粉进去,用开水冲泡,“鲁艺咖啡”就做成了。

“里面没有一丁点儿咖啡,但他们将此当成咖啡来提神。冼星海就是在延安窑洞的昏暗灯光下,喝着‘鲁艺咖啡’,用六天六夜,谱写出了传世经典《黄河大合唱》。”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说,“‘鲁艺咖啡’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青年革命同志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

刘妮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从事延安精神研究和讲解工作已逾30年。

“延安时代,种小米是实实在在的劳动生产任务,每个人都要种小米,领袖、干部也一样。”刘妮说。

十几岁就随家人从河南巩义逃荒到延安的侯秀珍,今年已77岁了,曾当过南泥湾村的党支部书记。3年前,她把自己的家建成了家风馆。印象里,当年到南泥湾时,尘土飞扬、土路难行,如今延安处处绿水青山,她说,这里始终不变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基因——延安的今天是靠一代代人干出来的。

她回忆,初来延安时吃不惯小米,“过去的小米很涩,还没有老家的玉米糁好喝”。

回顾当年,就是这一碗涩口的小米汤,滋养中国 *** 一路走来。“吃小米饭,攻理论山”,是党在延安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样的一碗小米汤,也融入了林州人的血脉,林州与小米的情谊深沉又复杂。

饥荒年代,林州人对粮食的需求紧迫,“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还有一句俗话“稀汤灌大肚”,这是当时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林县(1994年林县撤县设市,改名林州市)县委书记杨贵在红旗渠建设工地上查看工程进度时,炊事员看杨贵干活太累,偷偷给他蒸了一碗小米干饭。杨贵很生气:“群众吃啥我吃啥,这米饭谁蒸的谁吃!”最后,这碗干饭被倒进大锅里煮成了粥,30个人分着喝。

当年红旗渠的最小修渠人张买江回忆,小麦是细粮,小米是粗粮,那时的小麦能换更多的小米。林县人为了多出几两口粮,许多人步行几十里去山西用小麦换小米。

“咱用一斤小麦,可以换一斤二两带壳的谷子。这些谷子能出七两小米、五两糠。山西人觉得长在河南的小麦品质好,所以也愿意跟咱换。”张买江说,小米也经得住吃,为了腾出更多粮食填饱肚子,多出的二两粮,哪怕是糠,也要换来吃。但粮食终是不够吃,女人没有奶水,就把小米熬成米汤、米油当奶喂给孩子喝。

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郭子玉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小米是金贵的粮食,小米干饭要尽着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吃,他们吃饱了,才能养活一大家子。

“多少林州儿女,都是被那一碗小米汤喂大的。”

两架生性倔强的小车

延安和红旗渠,主要生产劳动工具都是一架木制的简易“小车”。

延安大生产时期的纺车,被延安人评价为“一架小纺车,纺出一个新中国”。

修建红旗渠时的运输工具小推车,推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筑成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凭着一双手和两架小车,瞄准目标、弓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延安和红旗渠向困难开战了。

1941年至1942年,由于敌人封锁,边区军民无饭充饥,无衣御寒,更没有办公用的纸张。

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 *** 主席在生产动员大会上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于是,纺车也成了周恩来等 *** 人房间里的“标配”,工作间隙,他们就坐下来摇起纺线车。

著名作家吴伯箫创作过一篇散文,题为《记一辆纺车》,文中说:“那是盛大的节日里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地方,哪种轻工业生产,有那样的规模哩”“那哪儿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

修渠时期的小推车,是北方山区农村常见的物件儿。它只有一个轮子,左右两个把手,两边是木制的车架,使用时将襻带儿挂在肩部,物品放在两个车架上保持平衡,推着就能向前走。在太行山陡峭崎岖的山路上,它灵巧便利,能自由穿梭在汽车、马车到不了的山间小道,当时的石灰、石头、 *** ,以及修渠民众所需的生活物资几乎全靠它来运送。

“过去在林县农村,评价一个劳动力怎么样,往往看这个人能推多重的小推车。”郭子玉说。

林县人推小推车与别处不同。一般推车者休息时,都是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摆放车子,而林县人则是第二个来的一定要把车放在之一个人的前边,第三个放到第二个的前边,为的是歇完脚再出发时,后来者更容易抢到头里去。越是后来者,就越要把车放到最前面。

林州市市歌《推车歌》这样唱:山里的人呐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边放,就往那前边放。

“因为林州人的骨子里永远不甘落后、争先恐后。”郭子玉说。

林州口音和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口音都不同,是短促的爆破音,声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韵母读得轻、低、节奏短。

红旗渠开建时,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刻意请来当地干部作战前动员。

干部:“敢不敢?”

百姓:“敢!”

干部:“干不干?”

百姓:“干!”

呼声震天响。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进了山间。

红旗渠修成之后,受困于贫穷的林县人依然会遇到生活难题。太行山里的人吃苦耐劳,倔强的林县人宁可拎把锤子去打工也从不要饭。

“别的地方的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儿,比如当泥瓦匠、掏下水道,只要有口饭吃,林县人都愿意踏踏实实干。”

在林州方言中,他们从不说自己是去“打工”,而是说“做活”。他们用一双结实的手,在天南地北把一砖一瓦建成大厦高楼。

凭着一口气,凭自己的硬本事,林州人体面地往前走。

吼一嗓与天搏命的劳动号子

“嗨!甩开膀子抡起锤哟,咱把那大山当鼓擂呀!”

这是陕北的《采石歌》,唱起号子、抡起大锤,呼喝声洪亮短促,人们统一劳作、干劲冲天。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陕北民歌是恶劣环境下人们发出的呐喊声。

贫瘠荒凉的土地,养成了陕北人特别能吃苦的坚韧品格,也养成了他们乐观的品性。

刘妮说,在延安时期,鲁艺在陕北开展大规模的采风活动,陕北民歌、秧歌在和艺术家们的相遇、碰撞中互相滋养,诞生了大量的新民歌、新秧歌剧,如人人耳熟能详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兄妹开荒》。

新民歌孕育出一个火热、奋进的陕北,黄土地热腾腾地升起希望。

红旗渠修渠时亦然。吼一嗓子劳动号子,“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十万林县人创造出了奇迹。他们喊出劳动口号:“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领导干部能搬得动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

林州人人都会唱的《推车歌》里写道:“推着那小推车呀,从春天推到秋天;推着那小推车呀,从山下推到山上,推出来大军十万出呀么出太行。”

《推车歌》曲作者王志敏说:“时代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延安的红色歌曲,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非常深刻,《黄河大合唱》、宝塔山和延河水都是深深的时代烙印。”

王志敏还谈到《保卫黄河》,30年前,他曾任指挥带领一个合唱团获得河南省合唱比赛之一名,当时选择的曲目,之一支就是延安时期的《保卫黄河》,第二支才是自己谱曲的《推车歌》。

“它的气势、气魄不凡,内涵非常丰厚,真正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怕任何灾难和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风貌。延安是难忘的,延安红色歌曲和文艺作品,厚重地铭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上。”

今日之延安,已难见黄土高坡沙尘飞扬的场景。退耕还林20余年,陕北大地由黄到绿,山河换装,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53%,一年有329天空气质量优良,成了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今日之林州,也不再是“山中小县”的样子。城市道路宽阔整洁,高楼鳞次栉比,城里城外绿意盎然。今年年初,南水北调安阳市西部调水工程正式通水,林州市民全部喝上了甘甜可口的丹江水。

*** 主席称赞延安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周恩来总理称林县红旗渠是“新中国奇迹”。

两大奇迹,让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杰非常感慨。回顾百年,一代又一代中国 *** 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挑战面前号召群众、带领群众奋斗前行。

“回望延安十三年和红旗渠建设时期,小米、纺车、小推车,两地历久弥新传唱至今的歌曲,这些特定的符号,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刘杰说,历史无时不在塑造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都是党顺应民心,依靠人民更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求解放、求生存中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它们的当代价值在于,让我们能够找到信心和借鉴,汲取共同前行的动力。”

只有回答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才能思考“我到哪里去?”

长河浩荡,昼夜不止,历史在哺育今天,也将映照未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0/536236.html

“小米 小车 小曲——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的相关文章

梁师都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实力怎么样?

梁师都是什么人?历史上他的实力怎么样?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梁师都是隋末实力最弱的枭雄,最盛时也只占有陕北一地,但也是最后被唐朝消灭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地狭兵少,为何能长期与唐朝抗衡,还差点颠覆唐朝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仕隋梁师都出身夏州朔方郡大族,因此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懂得...

刘备要是统一了天下 刘备最后会不会还政给汉献帝

刘备要是统一了天下 刘备最后会不会还政给汉献帝

对如果蜀汉统一,刘备真的会还政于汉献帝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始至终刘备都没有说过要还政于汉献帝,他一直都想学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中兴汉室,而不是想学如西周周公匡扶周成王那般匡扶献帝。先不说蜀汉统一之后刘备会怎么做,就看看蜀汉还没有统一华夏,与魏吴三分天下的时候刘...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

众所周知古时候官员的俸禄都是按品级来制定的,宋朝重文轻武,那么武将岳飞一年有多少工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一代名将岳飞古时候官员受贿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的俸禄不高,每个月的工资也都只够日常基本的开销,如果另外有别的花销,就需要你另想办法了。有了...

朱治、朱然、朱桓、朱据几人是什么关系?在东吴是是什么地位?

朱治、朱然、朱桓、朱据几人是什么关系?在东吴是是什么地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我们读三国,经常会对一些人物有些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荀谌、荀悦等子弟,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东吴朱氏的大将们,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治——孙坚旧将,三朝元老朱治,字君理,丹杨郡...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罗汝才,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曹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上半年,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李自成,在起义军内部来了次大清洗。不少不愿意完全成为李自成部下的起义军将领被干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自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的罗汝才。在当时,...

郑当时是什么出身?她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落幕的?

郑当时是什么出身?她是如何发迹又是如何落幕的?

郑当时你知道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郑当时,字庄。也被叫郑庄。西汉时期大臣。郑当时乃名流之后,郑桓公二十二世孙,他的父亲郑荣曾做项羽手下的将领,而他本人谦恭好学,乐于助人,是个谨慎小心的人。他在汉景帝时期做的是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就是负责监管太子府中的士兵,履行太子的吩咐。到了休...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董卓是东汉末年军阀、权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率军进入京师,掌握了大权,董卓想废掉皇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董卓召集群臣商议,众人敢怒不敢言,这时,袁绍站出来强烈反对,董卓大怒,说,你认为我的宝剑不锋利吗?袁绍一听,立即也拔出宝剑说,你的剑锋利,我的剑难道就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