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是怎么把霍光灭族的
公元前66年,正当汉宣帝在诛杀霍氏家族,正在对那些功臣大加封赏的时候,有人就上书指责汉宣帝行赏不公,为此还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谚语: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意思就是说在火灾之后主人家就重谢帮他救火而被熏得焦头烂额的邻居,但是对那些早早就提醒他将烟囱改道,将柴草搬离灶台以避免火灾的人却是毫无感恩之意。
上书人想要表达的是:明明早就有人(名为徐福)提醒朝廷限制霍氏的权势,避免他们走到因谋反被诛杀全族的地步,但汉宣帝对此却置若罔闻,坐视局势发展到如此惨烈的境地;对于徐福,朝廷怎能毫无嘉奖之意?
汉宣帝看后很淡定,起先只是寒酸地赏了徐福十匹布;最后顾及舆情压力,将其召为郎官了事。
身为将西汉带上巅峰的一代明君,汉宣帝的头脑何其清醒。他之所以不听从徐福的“曲突徙薪”,是因为他故意要养成“火灾”,以便把霍家彻底焚毁。这就是古文里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要搞清汉宣帝与霍氏的恩怨,我们得先看看霍光这位狠人的“光辉事迹”。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说到谁是最牛的权臣,伊、霍当仁不让——殷商的伊尹放逐商王太甲,霍光废除昌邑王刘贺、迎立汉宣帝刘病已。能够废立至高无上的国君,还能在后世留下美名,这样的人可谓臣子的天花板。
霍光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史书称他服侍汉武帝2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从未犯过任何差错,甚至每次出入宫门所迈的步子都一模一样。
一个人自律到如此地步确实可怕,但能在残酷的封建政治中,忠诚、谨慎这两项素质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赢家。霍光的秘诀,在于他精通权术,并且足够心狠手辣。
霍光出身民间,只是得益于哥哥霍去病的影响力而被“爱屋及乌”,一步登天地进入宫中服务汉武帝。这种经历下,他的受教育水平极其有限,在知识、见识、文学素养等方面与朝廷大臣难以相提并论,《汉书》甚至称他“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但相对于个人文化素质,起点和平台才是决定一个人上限的最关键因素。霍光长期跟随汉武帝这位顶级权术大师,身处帝国的权力争斗场正中央,也逐渐成了一位精于权谋、果敢毒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政治家。
比如,上官桀与霍光同为汉武帝亲自制定的托孤大臣,而且还是儿女亲家,但一旦发现对方对自己的地位造成了威胁,霍光便毫不留情地将对方灭族;
霍光发现刘贺有不受自己掌控的趋势时,果断地联络大司农田延年,利用后者要挟朝廷百官,并且搬出了当朝皇太后——其实就是自己的外孙女,一手废除了刘贺、迎立刘病已;
而在这件事后不久,当曾经的“老战友”田延年惹上了贪污官司后,霍光却毫无关照的意思,逼得后者自刎而死。
霍光之所以选择刘病已为帝,也并不完全是看中了这位年轻人“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关键是其作为戾太子刘据之孙,家族成员早在“巫蛊之祸”中悉数丧命,其后先后辗转监狱、民间长大,也就是个年仅18岁的孤儿(虽然已娶妻),理论上最容易掌控。
但刘病已(即位后改名刘询)与刘贺的更大不同,就在于他精于生存之道。出生后就遭受灭门之祸、其后多次面临生存危机并长期流落于市井的他,饱尝人生的艰辛与残酷,懂得察言观色、韬光养晦;对于扶持自己上位的霍光是什么人,刘病已心里一清二楚——此人看似和颜悦色、对自己毕恭毕敬,但假如自己稍有不慎,随时都会变成第二个昌邑王刘贺。
据史书记载,汉宣帝登基时,按例乘车前去祭祀宗庙,去程时由霍光在一旁陪同,此时的汉宣帝“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而返程时陪同人员换成了严延年,汉宣帝这才放下心来,神情安定怡然。
纵观几千年的封建史,敢于对皇权形成威胁的,要么自己篡位当皇帝、要么下场惨烈。因此,后来人们常说“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在登基的那天起,汉宣帝就已经对霍氏起了杀心,只不过那时他的力量太弱小、没有付诸行动而已。
因此,虽然当上了皇帝,刘病已一直对待霍光彬彬有礼、极为尊重,几乎不会忤逆对方的意思。
比如,即位之初,汉宣帝想按照惯例加封自己的岳父许广汉为侯爵,但霍光对此予以否决,理由是许广汉曾经犯事受过宫刑。汉宣帝对此无可奈何,直到一年后才争取把岳父封为级别更低的昌平君;
即位第二年,霍光作势要归政,被汉宣帝坚决推辞。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知恩图报,汉宣帝还给霍光追加了一万七千户的封邑,手笔之大度令人咂舌;
接下来的多年里,刘病已虽是成年皇帝,但霍光仍旧担任摄政大权,所有国家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先向霍光汇报,其后才上报给汉宣帝;有时候,霍光的命令甚至比汉宣帝更顶事。
比如校尉常惠出师乌孙前,曾向汉宣帝申请顺路讨伐不顺从的龟兹,遭到了拒绝;但随后霍光却吩咐常惠见机行事。得到尚方宝剑的常惠在西域擅自调兵,诛杀龟兹王。汉宣帝本想斥责,但得知是霍光的意思后立即作罢。
此外,早在汉昭帝时,霍光的子弟、女婿已经把控了朝廷的军权,比如他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都担任中郎将,霍云之弟霍山担任奉车都尉,霍光的两个女婿分任东、西宫卫尉,其他的家族男性成员也都占据了朝廷要职。汉宣帝即位后,对此也毫无异议、全盘接受。
可以说,在汉宣帝的刻意隐忍下,霍氏家族几乎已经把持了西汉的军政大权,霍光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皇帝。此时他若想篡汉,几乎是易如反掌。
但就像汉武帝当初判断的那样,霍光的更大优点就是忠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野心,他满足于自己位极人臣的特殊身份,对于谋朝篡位并无兴趣。多亏了这样,汉宣帝的韬光养晦才具备了意义。
不过如前文所提,霍光虽精于权术,但受制于教育、学识,他并不明白“高位不可久窃,大权不可久居”的道理。他习惯于自己与汉宣帝共同执政的身份,习惯于家族成员鸡犬升天、悉数位居高位,却不知身边看似温和、谦恭的皇帝杀心越来越盛。
霍光尚且如此,他那些形同纨绔子弟的亲属们更是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他的妻子为了让女儿成为皇后,甚至毒杀了汉宣帝的结发妻子。而霍光知道后,也只是糊弄过去而已,其后还乐颠颠地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送进了后宫、如愿成了皇后。
公元前68年春,一代权臣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为之痛哭流涕;回宫后,他立即加封霍禹为右将军,以示让其继承霍光的地位。
没多久,霍光去世,汉宣帝亲自前往吊唁,以皇帝的待遇将其风光下葬;随后还下诏免除霍氏后代的赋税、徭役,让他们继承霍光的封爵、食邑,永世不变。
汉宣帝算是给足了霍光面子,算是反馈了对方拥立自己的恩情。但在另一方面,他正式着手全面收回权力。
汉宣帝确实出身平民、毫无根基,但任何人一旦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手上有名、器傍身,何愁没人为自己卖命?何况汉宣帝的头脑非常人所及。霍光死后不久,汉宣帝就根据自己的亲信——御史大夫魏相的密奏,任用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
而霍山之前也以奉车都尉的身份领尚书事,为了架空他,魏相再次出主意:改变以往先由尚书审阅奏章副本、其后向皇帝上奏的惯例,直接改为任何人的上奏都可以直达皇帝。这样一来,霍山就形同失去了参与政务的权力。
接下来,汉宣帝按照自己的意愿遴选官员、励精图治,西汉王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对于霍氏,他暂时仍是听之任之,甚至还继续给予恩宠。比如在公元前67年他封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时,也没忘了加封霍光的侄孙霍云为冠阳侯。
霍氏子弟如果看过史书、了解过吕后死后诸吕的下场,也许会对汉宣帝的无底线尊崇心生寒意,明白些许收敛的道理。
但事实完全相反,虽然一门三侯,但霍家上下仍不满足,他们既气恼汉宣帝直接处理政务,也不满太子刘奭是许皇后所生,甚至试图让霍成君趁机下毒。好在有了结发妻子莫名而死的教训,汉宣帝对儿子的饮食严加防范,霍氏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此外,霍家上下依仗汉宣帝的忍让,越发地嚣张跋扈、横行霸道,极度骄奢淫逸。霍光之妻霍显大兴土木,乘着豪华的马车招摇过市,丝毫不顾规矩随性进入后宫探望女儿,甚至毫不掩饰地与家奴通奸;霍禹、霍山、霍云也纵情声色、玩鹰弄犬;有时不想上朝,干脆直接派个家奴前去朝廷通报一声;霍家与御史大夫魏相家的下人起了冲突,霍氏竟直接冲进魏府,逼得堂堂宰辅魏相亲自赔罪才作罢。
之前,汉宣帝对于当初霍显毒死自己结发妻子许皇后一事早有耳闻,只是隐忍不发而已。此时,面对霍氏子弟的横行霸道,他开始逐渐收紧口袋。公元前67年10月,他将掌握军权的霍氏子弟、女婿全部调出京城做地方官员,京城军队的统领权交给了亲信张安世,胡骑、越骑、羽林军以及两宫警卫部队的将领,全都改成了自己奶奶史家、岳父许家的子弟。
而原本掌握兵权的霍禹,明面上被提拔为大司马,但却没被赐予象征权力的印信、绶带,所有下属都被清洗,成了个有名无实的光杆司令。至此,霍氏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一空,沦为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霍显、霍禹、霍山等人自然不愿束手就擒,他们积极密谋,计划联合皇太后,除掉魏相、许广汉,其后废掉汉宣帝。其后他们把这一计划通知了外地的诸位女婿们,这些人唯恐霍氏倒下后自己也遭殃,无不积极响应。
但注定天亡霍氏,他们多年来位居高位、作威作福,早就引起了旁人的嫉恨;霍显等人的计划刚刚拟定,就因隔墙有耳,经由家里的马夫传到了有心人的耳朵里,第二天一早就写成了密奏上报朝廷。
上文提过,当时的任何人都可以向皇帝上书,汉宣帝看到这份奏折后,立即下令相关部门严查,不过随即就制止了这一举动,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更让霍氏上下心神不定、惊慌不已;就在他们抓紧密谋带兵突入皇宫、废除汉宣帝,由霍禹代为天子时(痴心妄想),众多官员举报霍氏违法的奏章如雪片般涌向朝廷,汉宣帝的斥责诏令纷至沓来,霍氏上下更加惊恐,完全失去了节奏。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他们的计划被人完整地上报,掌握了确凿证据的汉宣帝再也不用隐忍,直接下令官吏全体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霍氏所有亲属全部抓捕。除了服毒自杀的霍山、霍云外,其他霍氏子孙、女儿女婿、孙子孙婿乃至其他远近亲属,全被连坐,一共有一千多户人被灭门。
至此,在汉宣帝多年的布局下,风光数十年的霍氏被一网打尽,曾经对汉朝廷无比忠心的霍光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后代会落得此般田地。但纵观数千年的历史,贪恋权位的权臣家族,最终都跳不出这一死循环;权力的游戏向来凶险无比,身在其中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霍氏被荣华富贵冲昏了头脑,悍然僭越了封建皇权规则却毫不自知,最终的结局可谓咎由自取。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年纪轻轻就出手狠辣的汉宣帝,则如愿彻底掌控了大汉权柄,这位出身民间的帝王,也成了西汉最重视吏治、最体察明间疾苦的明主,带领西汉迈向了全面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其迎立为皇帝的霍光并不是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