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二战风云:为何在苏德战争末期苏联不惜代价猛烈进攻?其实是源于德军一政策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作者:墨墨观察 库尔斯克大会战是德国军队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当时,德军高层认为,如果能通过此次战役造成苏联军队的大量伤亡,就可以扭转被动的战略局势,彻底夺回在苏德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
据史学家称,库尔斯克大会战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在大会战之前德军还具有相当的战略优势,但在大会战之后,德国则彻底丧失了整场战争全部的战略主动权,同时,也是苏德战争东部战线最后一个大转折点。
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之后,苏联军队每每进攻的战损率都要远远高于德国军队,这在当时被很多“军事家”称之为:“不惜代价的猛烈进攻。”在大会战打响之前,有很多的“业内人士”预言,苏德战争最后的胜利者应该属于德国!
所以西方国家便出现了很多的诋毁朱可夫的言论,譬如:不是高明的军事家、不具备前瞻性的战略家等,他们的言论依据就是朱可夫的作战指挥方式是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投入。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否则如何解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中以少于德军数倍军力下获得最终的战争胜利呢?朱可夫的此种战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争取赢得战争的时间,而这种战法主要是应对纳粹德国。
在德军败局成为大趋势之时,德军在后退中采取了一个万恶的政策,那就是——焦土政策!(小日本曾在广东也实施过同一政策)在德军后退过程中针对于先前占领的城市给予毁灭性轰炸和打击,也就是对其所占领城市的基础设施、所有大中型建筑进行破坏和摧毁,想借此来延缓苏联军队的猛烈进攻速度。
大家都知道,基础设施和大中型建筑物是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财力等成本的(百年千年的古建筑价值更高),对于苏联而言,如果收复的领土都是“焦土”那将失去很多层面的意义。
所以,朱可夫才制定了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并持续性的发动猛烈进攻,一方面为战后的重建打下基础,二方面是给予苦难的苏联人民以暂时的容身之所。
由此,在苏联军队进攻到柏林城下之时,针对苏联军队的残酷无情就不难解释了。因为苏联军队哪怕给德国军队少许的仁慈和包容,德国军队就会给苏联军队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德国军队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之后“规矩”的撤退,或许就没有了攻打柏林的残酷无情。
朱可夫是一位具有真正政治和军事远见的军事、战略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仅有的四次获得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