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寿春之战东吴败得有多惨?远超合肥之战,光看数据名单就触目惊心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27)610

回顾整个三国历史,曹操所建立的魏政权一直遥遥领先,因为三国之中唯有北方政权才有真正的政权结构,它有属于自己的经济建设,军事建设,还有文化建设......

——至于其他的蜀汉、吴国,一个纯粹搞先军政治,另一个只知一味偏安。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政权灭亡其他两国是定局,这是总体实力发展所导致的。

当然,其他两国也并非没有机会,例如当年关羽北伐就一度威震华夏,刘备也在汉中打败曹操,此时即使东吴政权不出手,也有可能灭亡北方政权,改变三国的命运。

可惜,孙权不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最终背刺了关羽,导致蜀汉和吴国翻身的机会没了。

对此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东吴怎么就不能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二者同心协力消灭魏国呢?每每想到此处,我们都会扼腕叹息,大骂孙权 *** 。

其实,历史还真给过一次机会,在孙权死去以后,东吴政权难得的有了一次远见,趁着魏国内乱,联合蜀汉,拼尽全力发动了一场三国历史上规模更大的“寿春之战”。

——但可惜,即使东吴听尽全力,历史的结局就没有改变,吴国换来的是血的教训......

一、寿春之战爆发的缘由与东吴的应对

时间回到公元257年,此时司马懿、司马师先后去世,新上位的司马昭人望不够,导致一些原本支持司马师的人对他蠢蠢欲动。

尤其是司马昭还准备篡位,这更使得魏国内部出现了分裂势力。而这些分裂势力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诸葛诞,作为诸葛亮的兄弟,诸葛诞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忠臣。

在司马师当政期间,淮南爆发叛乱,诸葛诞坚定地支持朝廷平叛,为此不惜与自己的好朋友决裂。因为他的优异表现,被司马师册封为镇东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在当时权利滔天。

可惜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野心昭然若揭,所以被诸葛诞所厌恶,并且早早表明了态度,司马昭敢篡位,他就敢造反。

在这一背景下,诸葛诞开始了在淮南的屯兵积粮——先是蓄养数千死士,之后又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并请求加固城墙以防敌寇。

面对诸葛诞的抗拒,司马昭在解决内部危机后,立刻召令他入朝为官,准备直接对其斩首。诸葛诞识破了司马昭的计策,随即光速发动了叛乱......

公元257年5月,诸葛诞召集众将攻击扬州刺史,将其斩杀,然后聚敛十余万官兵以及扬州新附的四五万人马,存储一年之余粮,准备闭城自守。

此举相当于直接宣告了叛乱已经成定局,司马昭立刻做出反应,6月就派遣26万大军亲自带着皇帝和太后东征。

当时寿春城不过15万人马,而朝廷有26万大军,所以说守城战有优势,可毕竟是“以一域敌全国”,诸葛诞既不是诸葛亮,更非关羽,凭他一人绝不可能改变灭亡的下场。

其实诸葛诞自己也早有认知。

所以在发动叛乱后,他立刻派遣自己的长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到吴国去请求救援,而当得知这一消息时,东吴方面立刻沸腾起来......

此时孙权早已去世,东吴的实际掌权人乃东吴大将军孙綝,这人虽然没有孙权出名,但的确做的比喜带兵的孙权要出彩一些,至少他还是敢赌一波的,只是可能能力不行。

言归正传,当时孙綝的立刻作出以下措施应对。

——他安排了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领兵三万,外加之前参与淮南之叛乱的文钦共同前往救援。

当然,东吴诸将的行军速度也很迅速,比如当时司马昭命令征南将军王击、安东将军陈骞率众包围寿春城,但东吴诸将在包围圈形成之前已经杀入了寿春城,和诸葛诞成功会合。

此时,城内的守军已经达到了18万,相比较于城外的26万进攻大军,守寿春城的胜算提高了不少......

然而,孙綝可不只是准备了这一手,为了确保此次作战的万无一失,他又命令大都督朱异率领三万士兵屯兵于安城,和寿春城的守军遥相呼应。

到这里,基本的准备已经做好了,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攻防战了,只要能够守住寿春城,司马昭肯定拖不起,东吴有望洗刷当年合肥之战的耻辱。

二、东吴被司马昭各方面压制

战斗一开始,作为“老造反派”的文钦一直都很积极,他率领部队曾多次对外冲击,但由于“皮脂”过多,所以迟迟未能冲破。

而城内人冲击的时候,城外的朱异也在积极发起猛攻,但被兖州刺史州泰所击退——在败亡的过程中,还被追击死伤2000余人。

眼见局势不妙,东吴本部施绩等人也开始准备用兵,但同样遭到骠骑将军王昶占领夹石,威逼江陵,导致部队受到牵制。

我们不得不承认,司马昭此人虽然不如他的哥哥,但是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还是很灵活的,几乎处处都止住东吴,占据上风。

到7月,孙綝继续加码,又在国内大规模征调军队,并且再次启用战败的大都督朱异率领将军丁奉、黎斐。

等五万大军继续攻打魏国,这次东吴的准备更加充分,不仅增加了5万大军,而且还囤积了大量的粮草之众于都陆。

这次“大加码”后,朱异要似乎雄起了,吴军也一路推到了黎浆水一带。可就在他准备拯救诸葛诞时,却遭到了老冤家州泰的进攻。

史书的记载很残酷:“多次被石苞和州泰击败。且魏国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诡道袭都陆,尽焚(朱)异资粮。朱异或者再次退军。”

这次可就玩大了,之前朱异还可以借口兵力过少准备不足,所以受挫。可这次兵力增加了,粮草也准备充足,但依旧败得如此惨烈,朱异被打的有些怀疑人生。

孙綝也是倔脾气,他依旧坚信朱异,准备再次拨给他3万人,让他死战。

要一般人,肯定立刻接受命令,将功赎罪。可这位大都督却不想再吃亏了,他竟然拒绝再次出战,最终被输红眼的孙綝于九月斩杀。

综上所述,此次东吴可谓不遗余力,前后四次加码,甚至为此还斩杀了大都督,可惜都一败涂地,外部的救援行动几乎全部失败。

三、寿春之战相持阶段——东吴开始军心涣散

既然外部的力量不可靠,那么东吴就只能希望文钦等人自己努力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转机。

可惜,在外部力量迟迟无法有所突破时,内部力量也没有取得突破,而且还出现危机。

在刚开始的时候,文钦一直在组织部队突围,眼见无法突破,就转而以防御为主,他劝说诸葛诞死扛到底,只要坚持到底,必定有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司马昭还真怕这一招,因为他的政权也有不少问题,不说小皇帝对他的野心,就连皇太后也是个“不安定分子”,所以他不得不带着这两个人一起出战。

如果时间拖得久了,还指不定会出些什么幺蛾子。在思虑过三后,司马昭看着朱异被砍掉的人头,突然想出了一个妙计。

——孙綝斩杀统兵大将,就是为了坚定城里人死守的决心,既然知道了他的意图,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反过来利用对方,让对方放松警惕呢?

说干就干,司马昭转头就向众人散布谣言,东吴的救援即将到来,魏军的士气很低落,而且粮草即将匮乏。

得知这一消息后,诸葛诞确实放松了警惕,不再像之前一样节约用食,开始敞开肚子吃,结果导致一年的存粮急剧减少。

眼见的粮食越来越少,而东吴的援军却迟迟没有到来,城内的士兵也开始着急起来,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尤其是人抱有高度的希望后突然失望,对士气的打击是双倍的。

在这紧张局面下,寿春城内部也开始发生分歧,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等人认为与其等待东吴的救援,还不如趁着现在士兵斗志高昂,直接与敌人拼死一战攻其一面。

这样,说不定还真能杀出去。

不过对此文钦坚决反对,因为他有过和司马兄弟交手的经历,所以他认为:司马昭为困了我军一年,其部队也是非常疲惫,而且其内部也有不稳定因素,只要再拖一段时间,变故一定会发生。

双方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再加上彼此是不同的阵营,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当时诸葛诞想着割据淮南,所以拒绝自己心腹提出的建议,继续选择坚守不出。如此一来,诸葛诞激化了和心腹之间的矛盾,最终致使这两人于11月出城投降。

伴随着之一起投降例子的出现,寿春城内部已经人心不稳,就连东吴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于是司马昭采用的钟会的反间计。

即:“以奇变说全怿等,全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

而跟随文钦而来的东吴诸将,也几乎悉数叛变,这一变故震惊全城,城内更加人心惶惶,不知该如何自处......

值此危难关头,遥远的蜀汉似乎听到了东边寿春城的呼唤,趁着司马昭召集关中军队前往淮南,机警的姜维立刻带领数万军队出秦岭,准备趁乱给魏国施加压力。

到此刻东吴、蜀汉再次联合出战,内部还有诸葛诞的制约,司马昭几乎被逼的调集了所有能动用的一切兵力。

这一幕,不由的让人思绪回到了当年关羽北伐时期,同样是曹操调集全国主力围剿关羽,其他各部势力从旁辅助。那么这一次蜀汉是否能够发挥奇效呢?

——答案很悲催,姜维虽然来得很巧妙,使得“众皆惶惧”,但却不幸遇上了老冤家——安西将军邓艾,他和征西将军司马望合兵一处,堵住了姜维。

如此一来,蜀汉无法干预局势走向,所有的压力又重新压回寿春城。

四、寿春之战的最后一搏——还是输了

诸葛诞、文钦此时又该何去何从呢?

经过两次大规模投降事件后,诸葛诞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他和文钦商议:司马昭纳降小有成果,肯定以为城内人心惶惶,必定是松懈之时。

如此,众人不防趁着他准备松懈之际,突然杀他一个猝不及防。

经过商议后,大家都觉得这个计策颇有希望,于是开始大量制造进攻武器,准备齐全后,连续发动了五六日向南进攻。

此次的确起到一定效果,但司马昭还是牢牢锁住出口,诸葛诞损失惨重却依旧未杀出重围。

随着数次出战受挫,粮草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援军迟迟不至,城内除将军以外,又有大批的普通士兵投降。

眼看着局势愈发恶化,文钦提出壮士断腕,将大部分人魏人放出去以节省粮食,只留下吴国士兵坚守城池。

对于这一建议,诸葛诞严辞拒绝,而且还怀疑文钦是否有别的想法。

而在军心涣散之际,两位主要负责人还开始了彼此猜忌,随着猜忌不断被放大,到后来诸葛诞居然在商议军事的时候将文钦斩杀......

这波操作属实离谱,毕竟从整个战斗来看,最有战斗经验,最有战斗意志的就是这位东吴派来的救兵,如今诸葛诞将他斩杀,局势已经彻底不可挽回了。

随着这一噩耗传出,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立刻被惹毛了,他们当即带领手下准备反杀诸葛诞,但其手下不愿意效力,于是这两人索性出城投了司马昭。

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两人不管武力多高超,在大局面前始终是“小角色”,但司马昭后续却对这两人大做文章。

当时有人甚至建议斩杀这二人,但司马昭却提出:“此时城池还未攻克,杀了他只会坚定守城人之心,不如将他们放了,彻底瓦解敌方军心。”

果然,司马昭带着文家兄弟命令士兵在城外高呼:“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

众人亲眼目睹文家兄弟快活的在城外,于是都产生了动摇,军心彻底溃散,更多的士兵出城投降,诸葛诞最后的一口气也散了。

司马昭敏锐的抓住机会,果断的发起了总攻,城内守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挡,诸葛诞从小城门突围兵败被杀。

唐咨、王祚等将军率领1万余吴军全部投降,魏军缴获的武器和物资堆积如山,司马昭大获全胜,眼见无功,姜维也不得不率军而返,寿春之战至此结束。

在战事结束后,众人劝说司马昭斩杀一万名吴军俘虏,司马昭却大度的说:“古之用兵,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吴兵就得亡还。适可以示中国之弘耳。”

——于是1万吴军得以生还,并且被安置在洛阳附近的河东、河内和河南三郡居住。

五、复盘下东吴败得有多惨?

最后我们进行复盘,东吴第1次派出3万大军,第2次派出3万大军,第3次调兵5万,第4次预备调兵3万。

如果算上预备的兵力,东吴此次共参战人数达到了14万人,可战斗的结果却十分惨烈。

第1次派出的3万大军,被打的只剩1万大军投降;第2次派出的3万大军,死伤2000人被迫撤退;第3次派遣的大军5万人,因为粮草被烧又被迫撤退;第4次3万人,调兵未果......

结合这些内容来看,直接数据显示:东吴此次伤亡至少22000人,若再加上投降的1万大军,东吴方面的直接损失人数达到了32000人。

另外,还要算上数次被魏国击溃所造成的损失,保守估计伤亡损失人数应该在4万人左右。

当然,这还只是保守数据,东吴部队在城内表现十分凶悍,但朱异先后多次被州泰打崩,打到后来居然拒绝领兵出战,如非损失惨重,何至于此。

因此其具体损失应该远超4万人,甚至可能达到了5万,否则不可能打到一位大都督恐战。

再结合历史来看,当时魏国实力最为强大,但全国能动用的主力也不过26万,此战吴国几乎拼尽全力,甚至到了斩杀前线负责人的地步。

所以这14万大军,有可能是吴国所能调动的全部力量。以此来看,东吴方面调动全国兵力却损失35%以上,这种损失称得上是有些“动摇国本”了。

事实上学者也认为:此战过后三分格局不复存在,司马家将一统天下。

除了兵力方面的损失外,人员方面的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首先是朱异被斩首,正如前文所说,此人乃是东吴大都督,是此战的主要负责人,更是东吴后期不可多得的独当一面将领。

统兵大将被斩首, 毫无疑问,这是东吴自建立以来都没有过的奇闻。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身份也不一般,他出生于吴郡朱氏,是名将朱桓之子,早年便代父掌管军队,后面的氏族力量也不容小觑。

然后就是文钦被杀,在文中他是此战表现最积极的人,也是最有战斗力的人,可也被救援对象杀死,他的死是这次战役最终崩溃的导火索。

除了这两人被杀外,其他的将领大多数都背叛了东吴。

例如,第1批吴将全端、全怿等率众数千人出城投降。文钦之子文鸯、文虎兄弟投降,其他还有包括官兵在内的1万名东吴士兵投降。

这就是著名的寿春之战,一场吴、汉两国拼尽全力的命运之战,可惜,诸葛诞不是关羽,并未能复刻当年的威震华夏。

而且,此战相比著名的逍遥津之战,东吴方面其实算是刷新了历史败绩。

虽然东吴的主政人相对比孙权更有魄力,调动的军队更多,可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除了军队的恐怖损失以外,最直接的就是大面积的降官投降,包括为国捐躯勇士的后代的投降,此举直接斩断了东吴最后的北伐勇气,东吴彻底无法洗刷关羽口中的“犬辈”之说。

总之,不得不说,这次东吴败的可真惨,甚至比当年孙权输的还要惨,因为后果更加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此次终于拼尽全力,而且还有蜀国的全力支援,为何还是不如当年的关羽北伐呢?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诸葛诞不是关羽,后三国时代东吴已经没有人了。

当然了,司马昭在此战中的表现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几次瓦解人心的操作,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

但总体而言,不仅此次作战比不上关羽北伐那么传奇,就连这些后辈小子们的斗争,也远不如三国时代那么的精彩。

此战之后,三国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落幕了 ,一个属于司马家族的统一时代到来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0/539568.html

“寿春之战东吴败得有多惨?远超合肥之战,光看数据名单就触目惊心”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始终是不容侵犯之姿,做臣子的一定要踏实本分,否则等到你触犯皇帝“逆鳞”之时,就会招致祸患而浑然不知。《史记》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会惨遭灭族?真相是什么?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会惨遭灭族?真相是什么?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新君夺取天下之后,似乎都要进行“诛杀功臣”这一保留项目。跟着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很少能得到善终。如汉高祖刘邦在...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斩杀魏延后,马岱去哪了,为何后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流下了不少特别的故事,比如魏延和马岱之间的恩怨纠葛。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是三国时...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曹操活到了66岁 后代寿命为何那么短

为什么曹操的后代都短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魏政权延续46年,皇帝换了5个,一个比一个短命。曹操活到66岁,也算长寿,可仿佛诅咒,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人活过他。这是为何?作为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枭雄,曹操活到了66岁,不算短命了,可他的后人却都不给...

雍正皇帝一共有多少个兄弟 雍正一共杀了几个兄弟

雍正皇帝一共有多少个兄弟 雍正一共杀了几个兄弟

都说雍正帝对兄弟赶尽杀绝,其实那是不了解雍正一共有多少兄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受影视剧和各种穿越小说的影响,很多人对雍正帝的印象都是刻薄寡恩,对兄弟极为薄情。雍正帝即位后,他严酷打压自己的兄弟,赶尽杀绝。三阿哥胤祉被削爵圈禁;八阿哥胤禩非但被...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的王爷可以直接罢免知府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的王爷理论上不可以罢免知府,但是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罢免知府的。要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先说明一下清朝的官制和宗室爵位制度。清朝的宗室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对项羽出身世家,为何输给了街头混混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非汉族莫属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汉族,在古代时也称作汉人。那么“汉”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通过汉朝来命名的。汉之前,一般都称华夏族,汉朝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当...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老三胤祉年长又文武双全的 康熙为何没有传位给他

对康熙为何不传位给年纪长且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