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八党羽遍布朝堂,为何突然就失败了?问题出在哪
其实,《雍正王朝》里,胤禛赢就赢在一个“孤臣”上。自古以来,三皇五帝都自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为什么?江山不可与共也。朱元璋应天即位后,对自己事业的领路人汤和说:“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道出了多少创业皇帝的心态?
康熙虽然算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但是康熙绝对算得上创业皇帝,康熙幼年时面对权臣、三藩、台湾的明郑、西北的准噶尔,稍有差池,那个不是灭顶之祸?
只不过到了《雍正王朝》中,此刻的康熙已渐进晚年,身体上没有年轻时的精力,面对的摊子也早已不是当初那种时刻警醒自己的危险之境,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偌大国家,升平几十年,弊政丛生、吏治腐败、九子夺嫡、险象环生。
康熙的晚年已经无力改革,作为一个父亲,他希望得到晚年那种黄发垂髫、含饴弄孙的幸福,但是又不得不苦心维持现状,寻找一个可以托付江山的改革之君。
其实从剧情一开始的那场大水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夺嫡的主角就陆续登场,八爷胤禩其实也曾经在康熙的眼中短暂存在过,只不过当问题出来了之后,胤礽是毫无办法,全凭康熙主张。他的作用已经沦为康熙的背锅侠了;而胤禩同样只会替康熙文过饰非,并不能替康熙解决问题。真正能给康熙解决问题的,恰恰是那个不群不党的胤禛。他临危有决断,办事有 *** ,样子不好看,但是唯一可以做事之人。
其实是因为只有胤禛有这种办事水平吗?非也。如果让胤禩去办,一不差钱二不差各种关系,这事其实根本不是事,而且难处绝对会比胤禛小得多。
但是为什么主管户部的胤禩却不出头,而只是一味地拍康熙马屁?那是因为胤禩对自己没现实好处的事不做。在他眼里做这事要钱,穷人本身就没钱,要钱就得从有钱人手里抠钱,那就得罪人,关键是花了钱救灾,受益的是那些没钱的老百姓,而伤害的是士绅们的利益。而在继位这个事情上,老百姓对他没帮助,投票的话语权在士绅阶层,这事儿对他而言得不偿失。
这不只是胤禩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在康熙晚年的朝局,做事难,难就难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牵一发动全身,要做事就必然得罪人。而得罪的恰恰都是那些可能会在你上位时,会对自己产生不利,所以掣肘之痛就是这么来的。
而在康熙眼里,什么样的皇子才有资格接班自己,并且可以无所顾忌地大胆实现自己心中抱负呢?那一定是那种“将帅可废,江山不可亡”的孤家寡人。
胤禩输就输在,他被现实利益捆绑太深。他太懂得各种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的纠葛。所以他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扳倒胤礽,自己上位。所以他到处烧香到处许愿。任何对扳倒胤礽没有利的事情,任何得罪人的事情,他都不做。
当然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他自然也忽略了康熙究竟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接班人。更忽略了他如果真的被各种利益集团捧上位后,要求他还愿的人会有多少,他将会有多么分裂。
康熙对这些士绅集团不动的原因,不是不知道他们的危害性,也不是不讨厌他们。而是康熙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要维持现状,不能在自己最后的时期把大清变成一个烂摊子,这叫隐忍。而胤禩却认为自己在学康熙的“宽仁”。
所以越学反而让康熙越反感,张德明的“白帽子”事件就是康熙的一个警告。只可惜胤禩永远看不明白。这就是他输的根本,如果他放弃那套现实利益牵绊,也做一个尽心尽职的“孤臣”,以他的德行与修养,未必会输得那么惨。
而胤禛则完全吃准了康熙的“帝王心术”,他也知道自己的人脉以及各方面都不如胤禩,没有反而不会掣肘,反而可以放心大胆地得罪士绅集团,反而抓住了康熙的心。只要康熙支持自己继位,反过手来,所有的士绅集团都得匍匐在自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