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察举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两汉时期也就是东汉和西汉,都有实行一个制度,那就是“察举制”。很多人对于这个制度并不是很了解,那么这个察举制到底是干嘛的呢?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察举制的优势
察举制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上文说到,察举制最后选 *** 的人基本都是读书人,所以在这种制度下, *** 也可以称之为“士人 *** ”。这种制度在设计与实践初期有以下优势:
1.1、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察举制度选 *** 的人才都是来自于地方,在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没有什么关系。孝廉到朝廷当官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的赏识,也只能效忠于皇帝。因此,察举制不容易形成政治贵族,也不容易对皇权造成威胁。这正如明朝的后妃必须从民间选择一样,如此外戚无根无基,不容易祸乱朝纲。
1.2、治理国家的政权开放给全国,人人都有希望参知政事。从历史经验来看,社会阶层固化是其即将崩溃的前兆。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有阶层上升的希望,整个社会的基础才算牢固。汉朝的察举制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采取分区定额的方式分配孝廉名额。也就是各个郡都按照人口比例来确定孝廉人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都一视同仁。所以,这就给了全国人民入朝做官的平等机会。如此,有利于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和稳定。
1.3、有利于国家制定及出台真正代表全国民意的政策措施。察举制下全国人民都有希望入朝做官,那么朝廷之上,必然充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员。这样一来,中央 *** 出台政策,在经过官位审议之后,必定也是都代表全国性的政策,不会特别偏向某一地域,也不会特别无视某一地域。这就类似于西方国家议会中有来自各个州的代表一样,议会制定的律法政策也都需要考虑所有州的诉求。总之,察举制度下中央 *** 通过任用全国各地的官员,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进而促进各地和谐融合发展,维持大一统的社会治理机构。
2、察举制的劣势
当然,初衷再好的制度,在长时间运行之后,难免会出现毛病,甚至会弊端丛生。汉朝察举制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希望借此选拔优秀人才,更加良好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发展。但到后期,这种制度并没有达到其预想的效果,出现了很多问题:
2.1、察举的权力在地方长官而不在民间。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如果地方长官贤良,那必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地方长官徇私舞弊,不顾民意,推选私人,那就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后世看到这种弊端之后,直接就废掉了地方推举的步骤,人人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展现自己的才能。也正是因为地方长官在察举中徇私舞弊,相互之间察举各自的宗族子弟、门生故吏,才导致门阀世家做大。
2.2、汉代读书的门槛太高,普通人无法获取知识。钱穆大师曾经说过:“印刷术对人类文化传播与严禁之贡献,应该远胜于近代新发明的 *** ”。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中国古代印刷术大发展要到唐代以后,因此在汉代的时候,文化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那时书本需要传抄,一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抄一本书,费用很高。另外,将逐渐串起来的麻绳也非普通人家能花费得起。但要通过察举孝廉,又必须要读书。所以,能否读书就成为能否当官的前提条件。汉朝,读书的权利基本被大富大贵、书香门第之家垄断。普通人没有条件读书,自然也就是无法通过孝廉入仕。故而,在朝廷之上,虽然官员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很少有底层普通人。
2.3、察举制度逐步导致了世家门阀的形成。在上述察举制的两个弊端之上,经过多年发展,能够吞噬家国天下,贯穿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世家便逐步形成了。门阀世家是察举制发展最为严重的弊端,他们侵蚀国家和民间权力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