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1-09)700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和发展。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一个不断进步的态势。然而在这表面的进步背后,也伴随着残酷的刑罚制度在社会各阶层的蔓延。

其中尤以斩首刑最为常见。斩首不仅仅是生命的剥夺,更包含了统治者对人民的严厉控制。而公开斩首的时间,往往被确定在正午时分,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午时三刻”。这个看似平常的时间,却暗藏了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统治阶级的用心。

原始社会:规矩的萌芽

公元前200000年至前10000年,被称为原始社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刚刚走出猿人阶段,开始有了语言系统和的雏形。村落部落逐渐形成,人类也开始有了“部落意识”。

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部落中的人类开始分工合作。年长者或个别智力强大者,开始发挥统领作用。

他们制定了部落的规章制度,对部落成员进行约束。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否则难以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立足。

这些规章制度,包含了动物的分配、劳动的安排以及惩罚措施。它们被严格执行,成为约束部落成员行为的“规矩”。违反者会受到惩罚,如公开鞭打或少量食物分配。这是原始法制最基础的形式,也预示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奴隶制时期:等级森严

公元前21世纪至前20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社会分化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主要阶级。

在这个时期,奴隶主阶级在手中集中了土地、奴隶以及生产资料,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将奴隶视为生产工具和商品,可以任意买卖。

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制度,奴隶主阶级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国家机器。监狱、官吏等刑罚手段被广泛使用,以镇压奴隶的反抗。

在这种高压统治下,奴隶们积累了深重的怨恨,奴隶起义此起彼伏。但终究难以撼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严酷的法律和刑罚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封建社会:刑罚猖獗

公元前21世纪至20世纪,中国社会逐步从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延续了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引入了世襲的等级制度。皇亲国戚位居统治阶级,其下是文官武将、士农工商,再往下是奴婢。等级森严,沟壑分明。

在这种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运用各类手段进行思想教化。儒家提出“仁政”来化解民众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但实际统治中,统治阶级主要采用的是法家思想,通过制定刑法和严厉的刑罚来震慑人心。

各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力主严刑峻法。死刑泛滥成灾,枭首、凌迟、断肢等残酷刑法无处不在。这成为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统治人民的重要方式。在刑罚的背后,是独裁专制的统治秩序。

斩首刑:最为常见的死刑

在封建社会各类死刑中,斩首刑应用最为广泛。在古代法典中,斩首刑的适用罪名多达数百项之多。其中包括谋反、盗窃、故意杀人等罪名。只要是重罪,基本都会判处斩首。

斩首刑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行,成为地方官员管辖刑罚的惯用手段。行刑时,犯人的头颅被公开砍下,置于木架上,以示众人。这种结果公开的手段,被用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在古代社会,斩首刑基本可以等同于死刑。它是 *** 用来震慑人心、惩罚犯人的最后手段。但与其说它是犯人的惩罚,不如说它更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恐吓和控制。它成为古代社会黑暗统治的象征之一。

午时三刻:斩首的高峰时刻

在古代的公开斩首中,行刑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在“午时三刻”。所谓的“午时”,是按十二时辰来计算的。其中,子时为23时至1时,丑时为1时至3时,寅时为3时至5时,以此类推。午时则介于11时至13时之间。

“三刻”在古代计时中,是指一个时辰的三分之一,约为现在的15分钟。所以“午时三刻”指的是正午12时前后15分钟的时间段,也就是日影最短的时刻。

古代并没有像现代一样精准的计时工具。执行斩首的官员是通过观察太阳位置来粗略判断时间的。当太阳即将直射之时,他们就选择这午间最热烈的时刻来进行斩首,以达到恫吓人心的目的。

消散怨气,防止作祟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选择在正午斩首呢?选在这一时间段,最初的目的在于消散死者的怨气,防止死后作祟。

根据古人的思想,被斩首的犯人内心最后肯定怀有怨恨。这种怨恨极易化为怨灵,祸害生人。而正午时分阳气正盛,利于消散阴气。所以规定在这一时间斩首,可以令犯人的怨气随阳光散去,不再为祸。

这种想法源自古人对阴阳的论述。他们认为鬼怪作祟,多半因为阳气不足所致。所以选择在阳气充沛的午时斩首,可以起到驱邪的效果。

杀鸡儆猴,震慑人心

但是,仅仅是消散怨气和驱邪,并不能成为选择午时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一高峰时段的公开斩首,可以达到教育群众、震慑人心的目的。

众所周知,古代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媒介。要让民众知晓政令,只能通过极端残酷的刑罚才能产生震撼效果。例如斩首后枭首示众,就能充分发挥杀鸡儆猴的作用。

而午时正是一天人流最多的时候,选择这个时间段斩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统治者的意志,让百姓树牢“国法如山”的观念,不敢造次生非。这正是古代统治阶级设立这一规定的真正原因。

此时此刻,生命的最后

当着午时三刻钟声的最后一击,犯人就要接受斩首的审判。面对未知的来世,他们终究要放下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和留念。

张三是一个想要造反的愤青,他多有不满也缺乏行动力。直到有一天,他参与了一个暴动计划,却很快被官府捕获。他被判处斩首,却还不敢相信人生就此终结。

在牢里度过的每一刻,张三都在回忆自己平凡而单调的人生。他想起娘胎单薄的父母,想起玩伴稚嫩的笑脸。他知道,他们也会在午时三刻,目睹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让他既后悔又绝望。

当张三被押上木架时,终于意识到一切来不及了。他必须面对生命的终结,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尽黑暗。当斧刃落下的那一刻,张三甚至来不及想起他爱的人和事。热血喷涌而出,他在这残忍的意识终结前,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

李四作为这个县的典狱长,已经见证了无数犯人的最后时刻。对他来说,生命就像菜市场上一文不值的白菜,可以随意宰割。他机械地报时,然后扬起斧子结束犯人的生命。

李四其实并不残忍,他也会为这毫无意义的生命牺牲感到一丝惋惜。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不能打破皇帝制定的游戏规则。当他看到犯人眼里透出的不甘和绝望时,他就会在心底默念,这就是造反的下场,违法的人通通逃不过一劫。

而在远处观看斩首的百姓们,也颤抖着低下了头。他们明白,这就是皇法的威严所在,违者虽远必诛。百姓们将敬畏之情灌注到皇帝的法律当中,并牢牢记取教训,不再敢有任何违法的想法。正如统治者所期盼的那样,刀光剑影间昭示了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

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人们的命运却在时钟摆动的每一秒内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一切尘埃落定,生命戛然而止之时,我们也许会思考,什么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文明与进步。

人性的回归才是进步

文明社会的标志,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的回归。

人性本善,这是千百年来先哲们的共识。将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就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

可惜在古代社会,人性多被扭曲和禁锢。残酷的刑罚扼杀了正常人的天性,使之畏惧和麻木。生命被践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古人选择在午时斩首,表面是消弭怨气,实则儆示民心。但其背后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践踏。这种针对人性的 *** ,已经偏离了文明社会的本质。

结语

当我们回顾历史,不能只看到繁华的假象。更要审视事件背后的历史潮流,发掘其中的道理。古代的午时三刻斩首,就像一面镜子,反射了那个时代黑暗的统治本质。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提升文明内涵,回归人性本真。只有当生命被尊重,被充分尊重,社会才算得上文明的社会。这也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期盼,也是当代人们永远的追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1/545192.html

“午时三刻是几点钟?古时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殊意义”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死后年妃是什么处境?对她有影响吗?

年羹尧死后年妃是什么处境?对她有影响吗?

敦肃皇贵妃 ,名字不详,又称年氏,雍正帝皇贵妃。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年世兰是《甄嬛传》中华妃的名讳,剧中她阴险毒辣,恃宠而骄,在后宫中飞扬跋扈,为了争夺雍正的宠爱,不知做了多少坏事,不过这只是戏说。真实的年氏,是怎样的呢?年氏虽出身于官宦世家,但隶属于汉军镶白旗陈继范佐领,...

乾隆请三千老人吃饭 他们回去之后为何纷纷离世

乾隆请三千老人吃饭 他们回去之后为何纷纷离世

还不知道:乾隆请三千个老人吃饭,老人们吃完回家后便离世了,究竟是何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皇帝高兴了,可以赏赐某个人用不完的金银珠宝,哪天不高兴了,可以随意杀掉他,甚至是夺走他全族人的生命。乾隆皇帝曾经请3000个老人吃饭,看起...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实际执政时间较长、治理功绩非常突出的一位贤后。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冯太后是十六国中的北燕皇室的后人。北魏在统一战争中,灭掉了北燕,冯氏便作为俘虏,被掳进北魏的后宫之中,成了一个婢女。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北燕后人造反,北魏皇帝太武帝还杀掉了冯氏的...

荀勖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对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荀勖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对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人。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勖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后,历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等职。...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袁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为了国家而将生死置于度外,这些人值得敬佩和怀念,这些人不畏强权,从而流芳千古。袁盎,汉初楚国人,他的父亲从前是个强盗,后来迁徙到了安陵。在吕后执政时,做过吕后侄子吕禄的家臣,吕氏一族被灭门之汉文帝即位后,被哥哥袁哙保举担任中郎。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谢裒:东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谢裒:东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谢裒(282年~347年),本名谢魮,字幼儒,陈郡阳夏县人,东晋时期大臣,散骑常侍谢衡的儿子,太保谢安的父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陈郡谢氏,才兼文武。永嘉年间,起家琅琊王(司马睿)掾、丞相参军。晋元帝即位,授丹阳郡尉。永昌元年(322年),授太常卿。永和三年(347...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