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历史文化10个月前 (12-01)74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柚子

编辑|t

引言

宋朝时期的包拯,不仅断案如神,还为官清廉,后来他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作为官府的官员,每个月要接受朝廷的俸禄,当时的包拯年薪有18000贯,那么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到底是多少钱呢?

(“包青天”包拯)

一、包拯的俸禄

包拯作为朝廷官员,拿的是朝廷的俸禄,根据官员官职的不同,所拿的俸禄也有一定的差异,当时的包拯虽然没在京城做官,但是官职可不低。

(青年时期的包青天)

包拯在宋朝是二品官员, 按《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每个月的工资是1500贯钱,一年的俸禄能够达到一万八千贯,能够拿到如此高的俸禄,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在宋朝的一万八千贯换算成现在的银两,可是有千差万别,那么宋朝的一万八千贯算成人民币的话,到底要值多少钱呢?

关于古代货币的换算,有关书籍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记录,在宋代有一本书叫做《宋史·食货志》,这本书里面讲了关于皇家的一些历史,其中就涉及到了货币的问题。

(《宋史·食货志》)

这本书当中记录了宋徽宗曾经说过的话,说在之前一贯钱就相当于一两银子,也就是770文钱。

这句话足以表达,宋朝时期的货币价值,在宋朝时一贯钱就可以买到一石米,至于这一石米有多重,还是要看其他的史书记载。

根据北宋其他的书籍进行记载,一石米的重量,换算下来相当于今天120斤的重量,知道了这个参考数值,就可以算出包拯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了?

(一石米)

现如今,超市的大米大概在三元钱一斤,如果算作三元钱一斤的话,买120斤米则需要360元,可是在古代只需要花1贯钱就可以买到。

这等同于现在的360元等同于古代的一贯钱,而包拯一年的俸禄大概有18000贯,换算成现如今的人民币要648万,这还只是基本工资,没算上朝廷发的各种福利,要加起来得年薪过千万。

不过这个俸禄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宋朝,根本就不值一提。

(超市大米均价大概三块钱一斤)

虽然在与其他官员作为比较来说,这个俸禄虽算不上多,但也足够官员们享受,可只有包拯对于俸禄并不是多么的上心,反而对断案有浓厚的兴趣。

二、宋朝官员的俸禄

在封建王朝之中,宋朝官员的俸禄是更高的,普通的官员一个月的月薪能够到达400贯,在当时一贯钱可以换为千文。

要比汉代的官员多了10倍的俸禄,比清朝时期多2~6倍,除了俸禄要比其他朝代的官员更高之外,还有额外的禄米。

(宋朝官员)

总的算下来,宋朝的官员待遇实在是过于优厚,只要是在宋朝可以当上官员,那么以后必然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就连普通的小官过的日子都异常的奢靡,不愧是令人沉沦向往的大宋王朝,就连日子过得也如此的舒服。

宋朝有专门的书籍记载了宋朝官员的俸禄,如果是正一品的官籍,那么领到的俸禄还有糯米只会更多一个月禄米大概在150石,俸禄能够到达12万文。

除了这么优厚的待遇之外,正一品的官员还会额外有其他的好处,比如说每年会额外赠送20匹绫,还有罗段一匹,锦50两。

(宋朝官员)

这些优厚的待遇就已经让宋朝的官员生活无忧了,可是宋朝偏偏是出了名的经济发达,光是这一点补贴是万万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补贴项目。

比如说炭火钱以及马料钱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就连官员家中的仆人所使用的工钱也都是由宋朝的 *** 进行发放。

算下来官员们衣食住行,几乎都由朝廷包揽,就连平时的俸禄也如此的高昂,这也导致了官员们在领完了薪资之后无处花费,这也导致当时的茶楼以及青楼生意火爆的原因。

而包拯作为宋朝的官员,除了有如此高的俸禄之外,当然也有其他的收入,比如说每年会发放10匹绫以及34匹捐,还有100两锦以及两匹罗。

(包拯)

三、宋朝的社会状况

从宋朝官员的待遇上,就能够看出宋朝的经济非常的发达,国内有一部电视剧也反映出了宋朝繁华的一幕,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做《梦华录》。

里面的街道就如同诗中的画一样,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大街上到处都是茶楼和酒楼,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而在里面曾经说明一壶茶竟然能够卖到80文,一盏茶都要如此的昂贵,难不成宋朝的居民收入也如此高昂吗?

(《梦华录》剧照)

有史书,曾记录过宋朝百姓的真实收入,普通的老百姓一天的收入大概在一百文左右,而宋朝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还有一定的扶持计划。

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每日的消费低于100万,那么按照 *** 的要求可以得到20万左右的救济费用。

但是除了特别贫困的家庭之外,几乎没有老百姓可以受到朝廷的资助,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日常收入也完全足够花。

(《梦华录》剧照)

而这一盏茶能够卖到80万,也只是普通百姓收入的五分之四而已,这样算下来,这壶茶的价格也不算是人们承受不起的范围。

从宋朝的官员以及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推断出,宋朝的真实经济水平和日常的收入并不低。

(宋朝)

结语

宋朝不愧是经济繁荣的大王朝,就连普通老百姓过的日子也如此的舒服,而包拯作为朝廷官员,拥有如此高的俸禄也不足为怪。

只是令人没想到包拯的俸禄,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竟然如此的高昂,怪不得包拯能够做到一生清廉,不必担心家里开销的问题。

参考资料:

包拯年薪上千万.南方公报,2016-05-0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2/554397.html

“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的相关文章

宋徽宗死后被熬成灯油是真的吗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宋徽宗死后被熬成灯油是真的吗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徽宗死后居然被金人熬成了灯油,真的是这样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127年,在东北崛起的女真人攻破了北宋都城,徽钦二帝被俘,曾经繁华无比的北宋王朝覆灭。这场导致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至今人们提起来还隐隐作痛,这是一道抹不去的伤痕。北宋末年,王朝腐...

曹植:曹魏宗室文学家,在世子之争中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与喜爱

曹植:曹魏宗室文学家,在世子之争中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与喜爱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历史上真实的刘宏,东汉的灭亡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刘宏,生于冀州河间国,东汉第十一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说道“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说是东汉之乱始于桓、灵二帝,其实小编认为真正的致乱其实就是汉灵帝时期,宠幸十常侍,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都是发生在汉灵帝在位期间。用《三国演义》中的原话来说就...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长 乾隆和康熙为什么都很长寿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长 乾隆和康熙为什么都很长寿

还不了解:康熙和乾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和乾隆为何长寿?他俩从不碰一样“嗜好”,其他皇帝却做不到。“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个盛世中也出现了两个非常长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8岁时就已登基,...

在古代皇帝大都短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在古代皇帝大都短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倘若说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尊贵的人的话,人们都会想到皇帝,此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这样的一个人,生活自然是美好的,享受着天底下最好的物质生活,拥有取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

历史上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上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真实情况如何?

秦始皇秦庄襄王之子,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作为始皇帝“暴行”中的其中一条,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更有甚者说死亡多大上百万,乃至数百万人。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认真仔细的分析一番,这个结论很容易就会被推翻。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

卫夫人称得上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他有哪些成就?

卫夫人称得上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书法家,他有哪些成就?

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晋朝著名书法家,是“书圣”王羲之的亲戚,也是他的书法老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赞美一些文人墨客才华出众时,一般都是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形容。这里的“书”指的便是书法。说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书法家,我们一般都会想到王羲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