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何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我国为何叫中国?如果连祖国名字由来都不知道,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中国”一词的早期使用
西周时期“何尊”的“中国”记载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这可是件稀世之间的国宝级文物啊。“何尊”底部铸有一段铭文,足足有12行、122个字,这段铭文记录了周成王训诫勉励大臣的内容。其中一句话写道:“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们住在天下的中间地带,去统治四周的人民”。这句话提到的“中国”,是目前发现最早使用“中国”一词的文献,不过这里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当时周朝中心区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不是“中国”这个国家的名称。
西周至明清“中国”为自居词
从西周开始,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喜欢用“中国”来夸大自己,好像是在说“天下的中心就在我这儿,我才是真正的中国”。不过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大家对周边世界的认识还很有限,通常都认为自己以外的地方都是落后的蛮夷之地。所以历朝历代的“中国”,更多的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是“自居其词”,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一直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才真正开始频繁的作为国家的称呼出现。就好比爷爷一直自称“大爷”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到了父辈那一代,大家才正式叫他“大爷”。所以“中国”从自居词逐渐转变成国家代名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成为国家代名词
到了大明朝,“中国”就像个臭屁的小伙子终于正式长大成人,不再只是自称“大爷”,而是真的成为大家口中的“大爷”了。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给日本国王的诏书中写道:“朕本中国旧家子弟......扫荡胡番,惟四夷未报者......”文书多次使用“中国”来指称大明这个国家。此后无论是明武宗还是清世宗康熙,发布的诏书上都经常自称“中国”。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中国”从一个不谙世事的书生,通过科举登第后终于当上了一个真正的大官,成为“二品顶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开始了民国时期。但“中华民国”四个字还是太长了,大家都习惯简称“中国”,于是“中国”正式成为这个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国名。
这就像一个乡巴佬来到了上海闯荡,不再叫自己的乡下名字,而改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作为新中国的国号,也沿用了“中国”这一简称。一代新人换旧人,虽然姓换成了“共和国”,但名字还叫“中国”,可见“中国”作为国家名称已经深入人心,被广泛认同了。
“中国”一词由来的历史意义
“中国”这一名称的延续使用,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
用“中国”来自称的习惯,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前后跨度有二三千年之久。虽然期间经历过无数朝代更迭和剧变,但“中国”这个称谓始终延续下来,继承不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明的持续性和生命力,就像老黄牛虽然换过几次主人,但还在原地耕作,未曾间断。
尽管历史上中国分裂成多个王朝,但多数王朝仍然坚持使用“中国”一名。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大家心目中的“中国”是文化与血脉的共同体,而不是仅仅一个政权或地域概念。
就好比一家人虽然兄弟分散各地,但每年春节仍然要回老家团聚一样,“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中国”一名的自称和他称,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对自身地位的认知。“中国”一词中的“中”含义是中心和优越,这代表着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对自身文明水平的自信和骄傲。尽管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自信也带有自大盲目的成分,但它仍然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地位的基本判断。
就好像一位御酒过量的才子,虽然有些意气用事和妄自菲薄,但他笔下的词句仍然昭示着其非凡的灵气和深厚的底蕴。
所以,“中国”一词的来历,不仅记载着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延续,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认同的符号,折射出中国对自我的历史定位。这是“中国”赋予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