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一生败仗不过10次,解放战争第二年占了5次!
粟裕被称为我军的战神和常胜将军。
1960年,毛主席对访华的英军元帅蒙哥马利说,战友中最会打仗的就属粟裕。
粟裕被称为常胜将军,并非他的军事生涯里没有败仗,他一生共指挥了60多次重大战役,而失利的次数不超过10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屈指可数”。
我们先盘点一下粟裕打过的著名胜仗。
土地革命时期,有罗源攻坚战、斋朗之战、两战黄桥、奇袭官陡门、三战天目山等。
解放战争时期的包括苏中七捷、一战涟水、鲁南大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而粟裕打过的败仗的主要是1934年的福州攻坚、1937年的峰文之战、1946年的海安攻坚、1947年7月的南麻攻坚以及负于胡琏的1947年7月的临朐攻坚和1947年9月的土山集之战、1947年12月的确山攻坚和1948年7月的帝丘甸之战,共是八场战役。
通过时间我们不难看出,粟裕指挥的败仗五次集中在了1947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二年。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1947年,华东野战军刚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部分将领不习惯粟裕的指挥风格,与粟裕开始产生了分歧。也就是说,1947年的华东野战军还处于磨合期,出现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首先,土地革命时期,粟裕更高的职务是师长和军团参谋长,属于中下级的指挥员,还没有过独当一面的机会,难免部分人会对他的军事能力有所质疑。
其次,抗战时期,粟裕指挥的二支队打了20多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虽然从未失手,但是这都是粟裕精心布局周密策划的结果,这些战役都属于独立作战。
新四军这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以围歼战、伏击战、奇袭战和游击战为主。在有些人看来,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并非大兵团作战。
我们再看看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的之一年,华中和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打了近二十仗,鲜有对手。第三年则更是气势如虹,横扫千军。唯有第二年还处在磨合期的华野有多次的失利。
第二个原因是“七月分兵”的后遗症。孟良崮战役中,华野将张灵甫的74师斩于马下后,蒋介石继续调集兵力,压榨华野的生存空间。
为了寻求战机,1947年4月,华野的32万大军一分为三,这就导致了华野的三个兵团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
当然,七月分兵在战略上采用了弃车保帅,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减少 *** 的损失,战术上的是“各打各的”,把战场搬到了敌占区。
当然,对于分兵,粟裕是保留了自己的意见的,而兵力不足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粟裕指挥的数次战役接连失利。
第三个原因其实是第二个原因的延续。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战略发生了改变,从防御直接转入了进攻。
纵观世界的军事史,两军对垒一般分为防御、相持和进攻三个阶段。但是解放战争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我军打破了常规的战争三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直接转守为攻。
由于我军没有经过相持阶段,这就使得陈谢、陈粟、刘邓三军不得不做出了牺牲,尤其是陈粟的华野,为配合刘邓大军作战牺牲最为巨大。
第四个原因则是粟裕在此期间碰到了他一生更大的对手——胡琏。
粟裕在1947年中遭遇的五次失利,有三次是因为胡琏。胡琏系出黄埔,能耐大的很。毛主席是这样评价他的: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以避趋之。
粟裕在1947年的五次失利,我们今天不做具体讲解了,尽管是原因种种,但是粟裕真正的败仗,只有跟胡连交手的这三次战役。
1947年,粟裕的五次失利是各种综合因素所致,但是客观原因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有人在研究了粟裕大将的八次战役失误后,反而更加钦佩粟裕的军事指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