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擒鳌拜时,为何不用朝廷大内高手,反而选择一群孩子?
前言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康熙皇帝可谓是一位卓越的君主。但在他初登基时,实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被大臣鳌拜牢牢掌控。面对鳌拜的跋扈,康熙如何除去这个心腹大患?又为何不用朝廷中的武力,而是选择了一群孩子?
鳌拜:大清之一勇士,威权在握
在谈论这段故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鳌拜这个人。鳌拜是顺治时期的重要大臣,曾跟随皇太极多次出征,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政治手腕高明,同时还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勇士。在当时的满清,鳌拜的地位就如同巴图鲁一般,受到许多人的崇拜。
顺治去世前,鳌拜已经在朝堂中培育了自己的势力。他安插心腹控制着清朝的重要部门。可以说,在康熙登基时,鳌拜已经成为仅次于皇帝的更高权力者。
康熙:聪慧好学却无实权的九五之尊
相比之下,作为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却实权全无。康熙生而聪慧,自幼好学不倦。然而书本上的知识对管理国家的实际运作毫无裨益。面对鳌拜的刁难围堵,康熙为人处事的稚嫩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
可以想见,一个八岁登基、十三岁才亲政的孩童,如何与鳌拜这个老狐狸相抗衡?康熙明白,想要真正掌控大权,鳌拜必须除掉。然而此时的他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暗中布局,等待时机。
宫斗蛛丝马迹:假意练跤布下天罗地网
为避开鳌拜的眼线,康熙使用了最毫不起眼的借口——练习摔跤。他让心腹索额图蔡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布库,声称是为自己选拔御前侍卫。
这群十四五岁的少年都出身八旗子弟,选择他们不会引起鳌拜的警觉。他们天真烂漫,对鳌拜并无特殊情感,也更容易归顺新主康熙。这正是康熙所需要的棋子。
于是,一场戏真假难辩的“摔跤训练”就此展开。少年们表面上,实则在苦练各种格斗技巧。他们明白,这是为了替康熙除掉心腹大患,自己的前程也将因此大开。所以个个士气高昂,视死如归。而鳌拜齿白毛笑,全然不知这群小毛孩背后,是皇帝刻意为他布下的天罗地网。
政变伏笔:断腿茶杯成就偶然
一年多后,康熙终于找准了除掉鳌拜的更佳时机。当年五月,康熙以“边防事务”为名,派遣了鳌拜身边的心腹离开京城。鳌拜此时只剩寥寥随从,正是空虚之时。
康熙如常传召鳌拜入宫谒见。心大的鳌拜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大摇大摆地来到南书房。按照满清礼制,臣下面圣必须束装束,鳌拜也乖乖交出了佩剑。此时此刻,鳌拜其实已经卸下了全部防备,只是他自己还不自知。
康熙早已在南书房设下了陷阱。书房里的座椅,其中一条腿被人为锯断,仅靠薄弱的胶水维系。而就在鳌拜落座之际,一名布库恰到好处地为他端来一杯滚烫的茶水。
突如其来的高温让鳌拜忍不住抖了一下。这一抖,终于断去了椅子的那条残腿。鳌拜连人带椅,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只听索额图厉声一喝,少年布库们蜂拥而上,将鳌拜死死扑倒在地。
惊诧失措:老谋深算不敌少年人
这一切发生的太过突然,鳌拜甚至来不及反应。他定睛一看,压制着自己的全都是些年少的小孩。鳌拜这才意识到,一切都是康熙精心设计的局。一股怒火油然而生,又无可奈何。背信弃义的少主,竟然联合这群小毛孩设下如此陷阱。
就在鳌拜愤怒之际,少年们死死按住了他。这群强壮的毛头小子一个比一个力大无穷,竟然真的将满清之一勇士完全制住。鳌拜奋力反抗,但他老迈的身体与小时候再无可比性。更何况,少年们早已对付他演练了万遍。
政败人亡:三十罪名压身难逃一死
鳌拜知道,自己这一次是真的落入康熙设下的天罗地网,再无翻身余地。康熙顺势控制了鳌拜的势力,并让群臣接连弹劾鳌拜的种种罪行。最终,鳌拜被控以叛逆罪等三十条重罪。
考虑到鳌拜既往的功绩,康熙并未下死手,只是将他软禁在宫中。就这样,鳌拜在监禁中度过了晚年,最终含 而终。
鳌拜死后,康熙皇帝真正成为实权君主。由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用一场娴熟的政变,成功地掌控了这个帝国。从此,他能够扬眉吐气,遵循自己的政见来治理这个国家。康熙中兴清朝,开创康乾盛世的基础,也正是从鳌拜之死开始。
人生机遇:政变造就少年君主与民望臣
鳌拜之死,是康熙仕途上更大的转折点。一个少年与权倾朝野的大臣之争,最终以少年的完全胜利而告终。鳌拜在世时,康熙始终是一个傀儡皇帝。鳌拜死后,康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主。
而那群少年布库,也从一介子弟蜕变为功臣。他们在这场宫廷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日后个个官运亨通。
很难想象,若不是这场藏于摔跤训练中的政变,后世哪里还会有康乾盛世?那些功臣们又如何坐上高位,实现他们不可能的人生?
种种巧合造就了一个少年天子,也成就了一群扶桑功臣。可见天时地利人和,乃是成功的三大法宝。康熙通过智慧和毅力,抓住时来运转的机遇。这也启发了后人,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结语
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统治被誉为“康乾盛世”。康熙在位期间,通过卓越的政治抱负和智慧的治理,稳固了国内政权,打击了外族侵略,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康熙在鳌拜之死后真正当家作主,成为一国之君。他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巩固了国内的政权,确保了朝廷的稳定。康熙皇帝的治理风格以仁政爱民为主,建立了满汉两族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