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你知道几个?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普朗鸣
编辑 |普朗鸣
明英宗御驾亲征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英宗时期的御驾亲征事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场由皇帝亲自领军的战争,不仅改变了明朝的国运,还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走向。
明朝英宗时期,正值蒙古瓦剌部落的势力逐渐壮大,为了巩固边疆,明英宗曾试图通过和平手段与蒙古达成和解。
然而,这种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蒙古首领也先对明朝的态度愈发强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与稳定。
面对这种局面,明英宗不得不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想通过武力手段挫败蒙古的侵略意图。
在御驾亲征问题上,明英宗的态度颇为坚决,他认为,只有亲自率领大军出征,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气,从而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可许多大臣认为,御驾亲征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失败,将对明朝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但明英宗并未听从这些建议,毅然决然地率领大军踏上了征途。
可随着战争的深入,明英宗逐渐暴露出指挥能力不足的弱点。
在关键时刻,他未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导致明朝军队陷入困境。
最终,在土木堡战役中,明朝军队遭遇惨败,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
此次御驾亲征的失败,对明朝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明英宗的被俘使得明朝政坛陷入动荡,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和内乱埋下了伏笔。
尽管明朝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步恢复了元气,但此次御驾亲征的失败仍被视为明朝衰亡的重要标志。
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不仅削弱了明朝的国力,还使得明朝在后续的对外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说,明英宗御驾亲征,这个主意馊的简直不能再馊了。
赵王听谗言撤换廉颇、冤杀李牧
赵国曾一度繁荣昌盛,然而,它的兴衰史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赵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善战的将士,他们为国家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
由于君主的昏庸无能,这些忠诚勇敢的将士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甚至惨遭陷害,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
赵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便是廉颇,他一生为国征战四方,立下了无数战功。
然而,在一次宴会上,廉颇因直言不讳地指责郭开的罪行,触怒了这位权臣。
自此,郭开便对廉颇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地想要置其于死地。
不久,廉颇奉命出征魏国,郭开抓住这个机会,向赵悼襄王进谗言,诬陷廉颇居功自傲,目无尊长。
赵悼襄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剥夺了廉颇的兵权,将其贬为庶民,廉颇悲愤交加,一怒之下将前来接替兵权的乐乘痛打一顿。
这一举动使赵悼襄王大怒,郭开趁机挑唆,使赵悼襄王下定决心要诛杀廉颇。
数年后,赵国面临秦国的强大攻势,形势危急,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决定请他回国抵抗秦国。
郭开担心廉颇回来后会报复自己,于是极力阻挠,谎称廉颇已经年迈体衰,无法担此重任。
赵悼襄王派出的使者被郭开收买,向赵悼襄王汇报说廉颇虽年事已高。
赵悼襄王听后,以为廉颇真的已经年老体弱,便放弃了请廉颇回国的想法。
继廉颇之后,赵国名将李牧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他与司马尚一起,屡次击败秦军,使赵国得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安宁。
然而,秦始皇为了攻占赵国,派遣使者携重金贿赂郭开。
郭开见钱眼开,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向赵幽缪王进谗言,诬陷李牧私通秦国,赵幽缪王听信谗言,将李牧逮捕并处死。
李牧的死讯传出后,他手下的五万士兵悲痛欲绝,纷纷离队,司马尚得知李牧被害,也伤心不已,辞官离去。
失去了李牧和司马尚的赵国,如同失去了脊梁,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最终,赵国在秦军的铁蹄下覆灭。
宋朝信道士做法可安天下
一提到宋朝,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繁华的市井、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代,却隐藏着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这就是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郭京事件”。
公元1125年,金国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掉北宋,面对金人的威胁,朝廷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主张通过求和、割地等方式换取金人的撤退,然而,这种妥协并没有换来安宁,反而让金人更加嚣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叫郭京的道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据传,郭京身怀绝技,能够运用道教法术驱除敌军。
朝廷上下对此深信不疑,纷纷期待郭京能够挽救国家的危机。
年轻的钦宗皇帝更是对他寄予厚望,赐予他高官厚禄,让他招募了一支名为“六甲神兵”的神秘部队。
然而,当金人兵临城下时,郭京却迟迟不肯出手,在皇帝的催促下,他才勉强答应施展法术。
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郭京带领他的“六甲神兵”登上了城墙,可这场看似神秘的战斗却演变成了一场闹剧。
金人见状,纷纷嘲笑起这位道士,士气大振的他们趁机攻破了城门,直捣京城。
北宋灭亡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人们纷纷指责郭京的愚昧无知,感叹国家的命运多舛。
事实上,宋朝时期,道士们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们不仅受到了皇帝的礼遇,还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
甚至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道士们的意见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水浒传》的故事中,道士公孙胜就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一个君主,不想着如何治理国家,反而将一国之运寄托在一个道士身上,何尝不是一个“馊主意”。
李斯篡改诏书,亲手开启死亡之路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秦朝,正值风雨飘摇之际,秦始皇驾崩,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黑洞。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身为丞相的李斯,面临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李斯,这位曾经的秦国智囊,手握大权,备受尊崇,随着秦始皇的离世,一切都变得不再确定。
赵高的野心逐渐浮出水面,他开始寻找新的支持者,以求掌控整个秦朝。
在这个过程中,赵高盯上了李斯,因为他知道,只要能够得到李斯的支持,他的计划就能更容易地实现。
赵高向李斯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支持胡亥继位,李斯将继续保有现在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这个条件并非无条件的,李斯必须同意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将原本指定为继承人的扶苏替换为胡亥。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李斯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知道,如果答应赵高的要求,就意味着背叛了秦始皇的信任,也意味着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然而,如果不答应,他可能会失去现在的一切,甚至可能遭到赵高的报复。
经过再三思考,李斯最终决定同意赵高的要求,他认为,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下。
于是,他和赵高一起篡改了遗诏,将胡亥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然而,李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竟然成为了自己走向死亡的序幕,胡亥登上皇位后,很快就暴露出了自己的无能和残暴。
他不仅对李斯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还对李斯的家族进行了残酷的打压。
赵高则趁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开始排挤李斯,甚至诬陷李斯谋反。
回顾李斯的一生,他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曾有过令人敬仰的品质。
但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也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李成梁驱逐百姓
李成梁,明末名将,曾任辽东总兵多年,他在辽东修建学校、互通马市,为辽东地区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他的后半生,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他驱逐了生活在宽甸六堡的百姓,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的崩溃。
尽管他在辽东战功卓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辽东铁骑的实力逐渐减弱,整个辽东地区陷入了一片糜烂。
在李成梁离开辽东的这段日子里,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壮大,不再是那个采人参过日子的满族小孩。
而当李成梁再次被启用,带着年迈的身体镇守辽东时,他已经无法控制局势的发展。
在这个时候,李成梁提出了舍弃辽左六堡,将数万民众迁往内地的建议,他认为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戍守压力,避免与外族的冲突。
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建议却遭到了努尔哈赤的利用。
在李成梁驱逐百姓的过程中,发生了流血事件,不少百姓被迫投靠了努尔哈赤。
这使得努尔哈赤免费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为其势力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事件成为了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崩溃的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