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权谋到这种地步,艺术已成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27)690

《瑞应麒麟图轴》 局部

一提到明朝的藩王叛乱,我们一般大概都能想到以下两位:

这之一位,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朱棣老兄以一城之地,数万兵力,由北向南的发动了“靖难之役”,击溃中央政权,摧毁建文朝廷,还当上了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且仅有这么一位。

这第二位,是正德年间的宁王朱宸濠。

朱宸濠是明朝初代宁王的后代,估计宁王这一系的藩王们没少和子孙后代讲当年老宁王跟着燕王朱棣打江山的故事,搞得这个朱宸濠是内心火热,想要搞个靖难2.0出来。

不过这位仁兄很不争气,朱棣当年可是和朱允炆硬生生的打了四年的狠仗硬仗,而这个朱宸濠在江西造反的时候雷声大雨点小,正德皇帝朱厚照听说宁王造反,连夜买火车票去江西收拾他都没赶趟,而是直接被当地的南赣巡抚王守仁给摆平了。

其实,除了这两位,明朝历史上还有一次很著名的藩王之乱,而这位藩王,叫做朱寘鐇。

而且,朱寘鐇造反,比后来的朱宸濠,要早了九年多一点。

正德之前的大明皇帝,是弘治。

在弘治年间,朝廷有这么一条规定,明朝的商人每年交上来的赋税,应该统一由户部来管理。

当然有时候不一定交钱,很多商人也会把粮食直接运送到边关的库仓里。

户部会把这一部分赋税钱粮分发给明朝的边境地区,当做军资使用,很多时候边地的明军发粮饷,大多靠的都是这笔赋税。

弘治死,正德立,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刚登基的时候,不太喜欢跟大臣打交道,因为朝廷里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弘治一朝留下来的老臣,这帮老臣时常以“家长”自居,对正德的心态都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所以他们老是对朱厚照拘着管着,朱厚照对他们相当烦,一为解闷儿,二为培养势力对抗文官集团,皇帝就开始重用宦官。

当时正德身边的当红官宦有八位,绰号“八虎”,势力很大,不容小觑,而八虎的头一位,是大权宦刘瑾。

(明朝 宦官)

这个刘瑾的地位,大的不得了,就相当于是正统年间的王振,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他受皇帝宠幸而当权之后胡搞瞎搞,竟然认为户部把钱拨给边关这事儿不合理,于是就把这笔钱给下令停掉了。

要知道,这笔钱,那是刚需,几乎等于是专款专用,你一停,边关就发不了粮饷,粮草啊,后勤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边关将士因为这事儿,开始对朝廷颇有微词。

刘瑾把钱粮停掉之后,又派出不少御史到边关去核查屯田。

屯田,意思就是边关的将士们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耕种自己收获,用自己劳动所得的粮食来供给自己。

当然,这田不是白种的,士兵们往往还要交租。

刘瑾派御史到边关核查屯田的用意,就是希望向朝廷证明边关耕地充足,士兵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自己把户部拨给边地的钱停掉,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御史们当然也很能揣摩大宦官刘瑾的意思,到了边地之后往往虚报屯田数量,五亩说成十亩,那十亩就敢说成百亩。

你虚报亩数没有关系,但问题是,比如原本边地有五百亩地,那么士卒们就只需要交五百亩的田租,可上边下来的官员们虚报一千亩,那么来年朝廷来收租,那收的可就是一千亩的田租。

这平白无故多出来的田租谁来交?谁承担?还不是算到我们将士们的身上?

况且,你虚报一千亩地,朝廷还以为我们丰衣足食,吃穿不愁呢,到时候更是一分钱军饷不给发,你刘瑾脑满肠肥饿不死,这些官员们拍拍 *** 走了,坑害的还是边军的利益。

刘瑾之前把户部每年拨的钱粮给停了,边关还只是颇有微词,现在刘瑾又派人过来造假,边关戍将卫卒可以说是“备极愤怨”,火是相当大了。

而且,刘瑾派下来的这些人,恶吏居多,他们在边地趾高气昂,时常任意的惩处和打骂军士,因此士卒情绪更加不良。

《耕织图》 局部

而当时的宁夏地区,就属于边地,分封在宁夏的藩王安化王朱寘鐇一看边关将士们的这种不良情绪可以利用,于是他乘虚而入,开始每天和边关的一些将士们拉关系,煽动他们和自己一起造反起义,将士们本来就憋了一肚子气,纷纷应允,于是朱寘鐇率兵在宁夏造反,开始和大明朝廷对抗。

这个朱寘鐇,他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他还找人算过,算命的说他有真龙气象,搞不好就能当皇帝,这更坚定了他取正德而代之的信心。

巧的是,朱寘鐇造反的时候,原本负责在宁夏驻防的中央朝廷守备军恰好出门打蒙古人去了,所以宁夏兵力空虚,朱寘鐇虽然人不多,但是闹的很大。

他杀死诸多朝廷命官,焚烧官府,还释放了诸多囚犯,之后更是打出了经典的“清君侧”旗号,矛头直指宦官刘瑾。

朝廷在宁夏的守备明军总兵,是一个叫做仇钺的人,这个仇钺听说藩王朱寘鐇造反,立刻回援,但是那个时候宁夏大部已经陷落,基本上都被朱寘鐇给控制了,仇钺虽然手里有兵,但是他一来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二来他也没有粮草支援,所以这位仁兄转念一想,干脆假意投降了朱寘鐇。

朱寘鐇正要招降仇钺呢,结果仇钺不请自来,朱寘鐇相当开心,立刻就把仇钺视为了心腹。

(明朝边军)

就在这个时候,镇守宁夏固原的总兵曹雄也听说了朱寘鐇叛乱的消息,作为总兵,他不能等闲视之,立刻组织兵力从灵州进入,打算率兵平叛。

朱寘鐇呢,他有俩心腹,一个是仇钺,一个是何锦。

有一天仇钺就找到何锦,说这朝廷已经派兵来剿灭咱们了,咱们不能就这么防守,总是防守那很吃亏,我们必须速战速决,所以我建议你把朱寘鐇的全部兵力都调动起来,到灵州去阻击朝廷的大军。

何锦一听,有道理啊,二话不说就 *** 大军出发了。

结果何锦带兵一走,朱寘鐇的府邸空虚,仇钺立刻召集了几百个好受,直奔朱寘鐇家里,三下五除二就把朱寘鐇给擒获了。

朱寘鐇被擒获,叛军听说藩王都被捕了,相当于是直接把WIFI给掐了,把网线给拔了,其部众连不上网,旋即溃散,宁夏之乱基本上就算是被平定了。

这个还在王府里坐着皇帝大梦的朱寘鐇,从造反到失败,只用了十九天。

仇钺干净利索的平定了朱寘鐇之乱,但是问题是,古时候传递讯息的手段单一且缓慢,朝廷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消息,而是派出了大臣杨一清,神英,以及宦官张永带领大军出征宁夏。

神英是这支明军的总兵,而杨一清负责总制军务,宦官张永则作为监军,监视神英和杨一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宦官张永,他也是“八虎”之一,排行是老二。

宦官当监军,上一次还是在唐朝。

唐时宦官仇士良手握大唐长安神策军指挥权,他在大明宫里命令禁军肆意屠杀,一天之间竟然杀了一千多位大臣。

有这样的惨痛教训,正德还是如此,甚至把宦官和军务掺和到一起,你可见皇帝对宦官得有多么的重用和信任。

仨人从京师风尘仆仆赶到宁夏,才发现宁夏之乱早就被平定了,他们扑了个空,准备回师,但杨一清却灵机一动,只让神英带军队先回去,而是把张永给留了下来。

(杨一清遗字)

杨一清这个人,他是被临时启用的,他之前是被贬在家,身份官职全无,基本上就远离政治了,就算是回去也是无功,所以他这么一个身份,他以后是很难和宦官张永有什么直接接触的。

而现在张永就在他身边,那么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从杨一清的脑海中迸发了。

什么计划呢?——他要除掉他的老仇人刘瑾。

这个刘瑾,当年曾经把杨一清整治到了诏狱里,差点命都丢了,所以杨一清和刘瑾可以说是有深仇大恨,但是想来杨一清要整刘瑾,却非出于报私仇,他是想要替朝廷除去刘瑾这么一个为非作歹的毒瘤。

以前想要除掉刘瑾,那很难,因为文臣们早就实践过。

一帮大臣们曾经联合起来,向皇帝弹劾刘瑾,甚至以集体辞职相威胁,但最后仍然不能扳倒刘瑾,其原因不外乎一点,皇帝宠信。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认为刘瑾是好人,就是认为刘瑾能干,就是要袒护刘瑾,你拿他还真就没办法了。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因为这一次朱寘鐇的叛乱和刘瑾有着密切且直接的联系,如果是刘瑾一顿瞎搞,边地将士们就不会有情绪,边地将士们没情绪,朱寘鐇怎么会利用这种不良情绪造反?

而且,朱寘鐇造反的时候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刘瑾,还专门撰写了讨伐刘瑾的檄文,痛陈刘瑾这些年的罪状。

人家要清君侧,清的就是你还当个宝的刘瑾。

铁证如山,这些资料如果能面呈御前,刘瑾死了都没地方埋。

朱厚照《青松谐老图》 局部

所以,杨一清立刻怂恿宦官张永拿着刘瑾的这些罪证,回宫交给皇帝,以此除掉刘瑾。

因为杨一清知道,虽然张永和刘瑾同为“八虎”,但老大和老二的关系素来不和谐,所以张永的立场并不坚定,也可以利用。

面对杨一清的请求,张永十分犹豫,他表示刘瑾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更是皇帝最信任的人,那不是咱们说给他扳倒,那就能扳倒的。

杨一清更近一步,继续游说张永说,刘瑾是皇帝的亲信,你张永不也是皇帝的亲信么?

剿匪平乱这么重要的事情皇帝没有交给刘瑾,反而交给你了,可见皇帝其实内心里还是对你更信任一些,现在是天赐良机,回去你把刘瑾给办了,你取他而代之,你不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了么。

在杨一清看来,想要说服张永替他办事儿,无非是威逼利诱,给他下套,但是他却想不到,张永这个,觉悟还是挺高的。

纵观其一生,虽然是八虎之一,但是他没怎么干过坏事儿,以前他还曾经因为刘瑾作恶多端而反对刘瑾,跟刘瑾闹的很不愉快。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张永不能算是个坏人。

就算他是个坏人,他也不是很坏。

他听罢杨一清的劝告后很长时间一言不发,但最终却仰天长叹:

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哉!

为了报效皇帝的恩德,我就算是拼上这条老命也在所不惜。

杨一清和张永都清楚的意识到,如果要拿着这些罪证去弹劾刘瑾,刘瑾倒了皆大欢喜,而刘瑾如果不倒,明年的今天,就是他们的忌日。

辞别之后,张永回宫果然掏出了在宁夏当地收集的檄文和罪证,面呈皇帝,表示皇帝你看看吧,朱寘鐇造反这事儿,都是刘瑾导致的,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贪赃枉法,而是有意激起宁夏的兵变,目的就是为了动摇朝廷的根本。

《徐显卿宦迹图册》 局部

这种话说出来,朱厚照果然动容,立刻下令要严惩刘瑾。

朋友们,请注意,是“严惩”刘瑾。

怎么个严惩法呢?皇帝打算将刘瑾削官贬职,停发俸禄,顺便象征性的把刘瑾的家抄一抄,

说白了,这看似是严惩,其实更像是一种变相的保护,皇帝说来说去还是在袒护刘瑾。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杨一清和张永的计划,基本上就算是失败了。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锦衣卫在抄刘瑾家的时候,除了抄出来不少钱,还抄出不少刀剑弓弩,武器甲胄。

抄出钱来不可怕,超出巨量的兵器才可怕。

原本还想要保护刘瑾的皇帝一看,刘瑾家里都快成兵器库了,这不纯纯是图谋不轨,居心造反么?

皇帝终于愤怒了,他将刘瑾下狱,不久将其凌迟处死。

这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那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正德之一权宦,就此,伏法受诛。

那么问题来了,刘瑾在家里私藏那么多的兵器做什么呢?或者说,他哪儿来的这么多兵器呢?

要知道,想要在大内深宫里打制这么多兵器,还要掩人耳目,其实难比登天。

这个答案,或许只有专门负责十二团营和总神机营的差事,兵器马匹都归他管的宦官张永,才知道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2/564045.html

“权谋到这种地步,艺术已成” 的相关文章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杨素(544年—606年),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隋朝军事家、权臣、诗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素出身关中士族弘农杨氏。北周时期,起家中外府记室、礼部下大夫、大都督,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参加灭北齐之役,并随上大将军王轨救援彭城,俘虏南陈主将吴明彻。后随上柱国韦孝...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时期重臣、名士、评论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许靖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后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三国时蜀汉重臣、学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东汉末年,新势未定,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有很多人拜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为师,诸葛亮在隆中时,也有幸结识了这两位大咖,并从司马微处学到了很多济世安邦之才。算起来,诸葛亮与向朗是师出同门。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

杜微: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与诸葛亮之间有何故事?

杜微: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与诸葛亮之间有何故事?

杜微(生卒年不详),字国辅,梓潼涪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东汉末年,担任益州从事,但不久后辞职。杜微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后来诸葛亮想要任命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二人见面后,诸...

夏侯惇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 夏侯惇就不怕死吗

夏侯惇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 夏侯惇就不怕死吗

对夏侯惇为何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呢,他难道不怕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整部三国演义里,唯一不怕死的除了张飞外,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那么为何夏侯惇敢于迎战演义里排名最靠前的吕布与关羽呢?我们从夏侯惇与吕布和关羽的交战记录来看。先说夏侯惇对吕布1。演义第六回荥阳之战...

张良最后是什么结局?他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张良最后是什么结局?他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张良,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唐僧闹掰,到东海龙宫讨酒吃。他看到龙宫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便问东海龙王画的内容。老龙王说,画的名字叫《一桥三敬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故事寓意很简单,告诫人们要知进退、懂孝道。张良,西汉开国功臣,“...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上称其“性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