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包拯后代如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1-24)720

前言

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曾经闪耀中华大地的名人?那位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他一生清正廉洁,深得民心。

然而时过境迁,他的家族与荣耀是否还在后人心中存留至今?包拯的后人,那第35代的直系孙子包先良,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一段坚守的誓言:守护先祖家族荣耀

1990年,57岁的包先良归乡探亲,却心痛地发现曾经辉煌的祖宅墙壁残破,庭院杂草丛生,甚至沦为村民们圈养牲畜的场所。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明明来自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家族,却已日渐被人们遗忘。

这激起了包先良对家族荣耀的念想,他下定决心要重建祖宅,将包拯的故事传扬光大。于是,他毅然辞去了 *** 机关的工作,和妻子黄其莲齐心协力,开始了漫长的复原工程。

起初, *** 对此并不理解和支持,两老的经济来源仅有微薄的退休金。然而包先良胸中却燃烧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支撑他在艰难困苦中也从未放弃。终于,在夫妻二人十多年的辛勤打理下,破旧的祠堂焕发出往日的古色。

我们不难体会,对于包先良来说,这绝不仅仅只是一处建筑的修缮那么简单。在他心中,祠堂是历代祖先荣辱的见证,是儿时跟父辈聆听包拯故事的地方,更是家族血脉延续的根本。它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哪怕外表破败也难掩其精神意义。

然而当他亲眼看到祖宅沦落成牲畜棚圈之时,心如刀割。这种景象无异于是对家族辉煌历史的亵渎,更是自己的耻辱。 如此珍视家族荣耀的包先良,他岂能容忍这种失传败坏的景象继续存在?

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和妻子两个人,承担起修复的重任。尽管他明白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遭遇重重阻力,更不知还要向谁寻求帮助。然而对祖宅的热爱与使命感远远超越了现实的困难,成为他坚定的动力源泉。一个老人的誓言,守护着先人的精神;一座苍老的宅院,传颂着家族的荣光。

浓浓宗亲情:90岁母亲的嘱托让他鼓起勇气

究竟是什么让包先良做出辞职回乡的决定?我们还需要回溯更早的往事。1988年,包先良的母亲已经90高龄,却还念念不忘未能修缮的祖宅,这成为她心头的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握着包先良的手说:“我这一生没有完成心愿,这责任就交给你了......”

一向孝顺的包先良,如何能违背母亲的嘱托!这句话成为他内心深处最强大的动力,推动他两年后毅然决然地扔下稳定工作,只身来到这座承载着千年宗族记忆的老宅前......

其实,母亲对祖宅的牵挂,并非近年才有。她出生时正值老宅风光无限的年代,自小便听闻长辈讲述家族先贤的事迹,由衷骄傲自己高贵的血统。特别是那位“包青天”的故事,常让她耳濡目染,深深震撼。

然而好景不长,父母一代的飞黄腾达很快在战火中消逝。原本热闹非凡的祠堂也随之衰败破落。年轻的她无力回天,这成为心头难平的痛。

于是她只能寄予儿子这份托付,希冀下一代可以重现老宅的荣景。她深知,这绝不仅是一处建筑的修缮,而是连结起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令家族的文脉得以传承......

当包先良亲眼目睹曾母口中光辉的故居沦为荒芜废墟,那摧心裂肺的痛楚难以言语!他再也无法直视母亲那怅然若失的眼神,只能紧握双拳,暗暗下定决心要圆她的心愿。

佛家经典有云:“父母恩重如山海,报之于万一毫。”包先良给了我们生动的注脚:没有任何事业与享受,能比一个老人对母亲的承诺更让人动容。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亲情,成就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携手同行二十载:一个妻子的无私奉献

1995年,包先良正式开始着手祠堂的修缮工作。身材瘦小的妻子黄其莲从未抱怨过艰辛,只是默默地陪伴左右。

她整日操劳服侍来宾,为包先良分忧解难。夜晚睡眠不足,她也从未露出一点疲态。在丈夫身体欠佳时,她独自一人对院落打扫得整整齐齐。

20年来,无论风雨寒暑,黄其莲始终如一地忙碌着。方圆几里的村民都称赞这对夫妻是最恩爱的一对。黄其莲并非出身名门,只是一位普通农家妇女。生性朴实淡泊,她心甘情愿地跟随包先良回到老宅,哪怕环境条件艰苦也毫无怨言。

她清楚记得20年前刚回乡时的情景。庭院荒芜,积水腐臭,除虫灭鼠成了她最首要的任务。夫妻二人合力打扫之下才显出些许宅院原有的面貌。

起初她也曾怀疑是否能承担如此艰巨的使命,毕竟自己仅是门第不高的女子。然而,当她进一步了解家族历史,看到祠堂记载的先人事迹时,心中升起无比的敬畏之情。她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是多么神圣的使命,这份守护之责绝不因世俗的门第贵贱而改变分毫。

从此之后,黄其莲便下定决心舍弃一切,全力投入到修复工作中。她将老宅视如自己的家,以仆妇之心侍奉宾客。任何苦累她都毫不在意,只求祠堂早日恢复生机......

95岁高龄的黄其莲至今仍然精神矍铄。和蔼的她总是腼腆地说,守护祖宅是自己应尽的责任,比不上包拯的万分之一。

然而质朴的言语难掩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正是有了黄其莲这位挚爱之人的默默付出,包公祠堂才重放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

这对夫妻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谓百年好合,他们用互相鼓励和扶持的方式书写了最动人的爱情篇章。也许很难再找到第二对夫妻,能像他们那般信守承诺,度过黄金般的晚年。

援手相助:社会各界的认可让老人看到集体的力量

守望相助,才是这社会进步的动力。包公后人的故事并不只是家族的私事,更在无形中感染和凝聚着社会正能量。这从21世纪初, *** 时代兴起之后便可见端倪。

人们开始通过网路认识包拯的家族,并被这对老夫妻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网友、明星以及各地成功人士主动为包公祠堂的修缮提供了巨额捐款。甚至许多大学生放弃寒假,自发前来协助清洁打扫。

一时间,包公祠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更多人在这些温情故事的感染下,不仅伸出了援手,也在心中燃起对这份信仰的敬仰之情。正如一位资深文化学者指出,这种精神磁场的凝聚力,足以感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

我们不难理解,包公后人故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社会共鸣,那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首先是“民本”思想的彰显。包公作为一位清官正人君子,他先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与精神,同样属于全民的共同财富,其传承价值自不待言。这样的认知成就更多的人参与到修缮与支持之中。

其次是对道德模范的追求。在当今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成功人士们也渴望找寻某种精神寄托。包公一族的故事恰好契合他们内心的诉求,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德楷模。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这种参与本身带来心灵的升华。无论是捐赠资金,还是亲力亲为,那种投身公益事业的喜悦,都令他们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这最终促成一种美好的积极循环,人心相通,道德回归,正能量得以弘扬。

在这场社会意识和行动的集结中,包先良看到了他毕生坚守的意义。他感慨现代社会仍然蕴含着中华民族“舍己为人”的优良传统,这成就更伟大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推动每一个人发挥更大的力量。

不忘本源方得始终:古老信仰值得今人传承

我们还记得,20年前,当包先良重整旗鼓决心修缮祠堂之始, *** 与社会对此并不理解和支持。他只能仰仗自身的毅力和信念坚持下去。

如今,包公故里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5A级文化景区。清朝服饰的包公塑像凝视着每一位前来朝拜的游客,讲述着他为官清正的故事。而包先良和黄其莲也像是这景区的活地标,成为新生代继承优良传统的楷模。

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巨大变迁绝非偶然。在看似表面的文化景观背后,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在悄然发酵。

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包拯及其家族所代表的东方信仰价值重新被人们认可。简单来说,他们重整的不仅是一座老宅,更是昔日万民崇敬的信仰,一种道德的里程碑。

这种信仰是中华文明立国之本。它髓化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倡导涵养身心、修己治人的理念。也正因如此,当人们在混迹都市喧嚣中迷失自我,不禁思考何谓人生真谛时,他们倾向回归这种生命本真的价值体系,以求心灵的寄托。

包公及其家族故事的再度掀起,从一个侧面回应了现代社会这样的诉求。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探寻何以一代代传颂不衰的空灵力量。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印证。

在欣赏面前这一幕幕和谐美好的画面同时,我们更要明白,这得益于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存续——历史与信仰在当下的传承之链未曾断裂。

从包拯到包先良,古老家族的荣光被默默守护。这种亘古不变的信仰力量,成就华夏儿女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它需要每一代人接力传承,才能绵绵不绝。

结语

我们敬佩包先良老人毕生的坚持,也要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发扬光大。当今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力量——在物欲横流里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在失去方向时坚守本真,以点滴行动守护文明长河中独一无二的家国情怀。

包公及其家族的故事,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缩影。其中蕴含的信仰智慧,既源自历史,也超越历史,直指人生与灵魂的本质。

于是,让我们在繁华表象背后,守望这道亘古的心灵之光。前人撒下的种子,孕育出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有它点亮前行,才让华夏儿女每一个不灭的夜,都生生不息,朝着光明而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75123.html

“包拯后代如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生只做一件事” 的相关文章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况: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

曹丕篡位刘协下台 刘协后面为何不去投奔刘备

曹丕篡位刘协下台 刘协后面为何不去投奔刘备

对曹丕篡汉后,刘协为何不投靠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政权。曹丕通过“禅让”这样一种远古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交接。王莽篡权不被历代所承认,曹丕接受禅让,则成为此后改朝换代的一种主要方式。曹丕通过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完...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康熙和乾隆都能生那么多的孩子 这三个皇帝为何没有后代

还不知道: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能生,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清朝的皇帝大家也很了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这三代皇帝的治国能力是非常强的,...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雍正将岳钟琪关了两年,是因为什么?

在封建王朝,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总揽大权,是站在权力顶峰的存在。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满清定都北京后,一直实行着“崇满抑汉”的政策。虽说汉人在清廷中可以当官,但那些手握重权的官职,一般都是由满人出任。尤其到乾隆皇帝即位后,还专门命人编撰了一部《贰臣传》。那些...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清朝时期的王爷能够罢免知府吗 有没有特殊情况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的王爷可以直接罢免知府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的王爷理论上不可以罢免知府,但是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罢免知府的。要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先说明一下清朝的官制和宗室爵位制度。清朝的宗室爵位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

商鞅变法后秦国怎么样 士兵打仗为何像饿狼见了肉

商鞅变法后秦国怎么样 士兵打仗为何像饿狼见了肉

对商鞅变法后为什么秦国百姓一听说打仗,就像是恶狼看到了肉一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能在六国之中快速崛起,各个诸侯国之间纷纷掀起了改革的大旗,如吴起变法,管仲改革等等,不过要说举世闻名的变法那就非秦国的商鞅变法莫属了,商鞅变法的一个侧重点就是调动秦...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对项羽出身世家,为何输给了街头混混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非汉族莫属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汉族,在古代时也称作汉人。那么“汉”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通过汉朝来命名的。汉之前,一般都称华夏族,汉朝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当...

归有光:明朝官员、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归有光:明朝官员、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