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无用论”是真的吗?现代战争用什么拯救坦克 | 262专栏
作者:CRAZY262
很多粉丝朋友问262为什么不更新?我不一直在更新着吗~
历史上曾经的“海战之王”战列舰,随着武器技术的迭代发展,早就被淘汰出了海军序列。而曾经的“陆战之王”坦克,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多次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坦克无用论”也周期性的被提出。
然而前几次的质疑都未能将坦克淘汰出战场。近来的冲突中,坦克再次频频被打爆,那么这次坦克能否再次进化出新的形态,成功应对挑战呢?
二战之后主战坦克的发展,盖棺定论的有三代,理论上现在全球现役的更先进主战坦克们都算第四代。那么在捋新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之前,让我们先回到第三代坦克的巅峰较量,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的M1A1对战伊拉克的T-72。
M1A1除了甲厚炮坚机动强外,火控感知能力更是超越对手一大截。在沙漠风暴中竟然反客为主,凭借着热成像单方面虐杀伊拉克坦克。
拉开三代坦克之门的T-72曾就此成为被西方突破的“坦克之壁”,而美国的M1A1则凭借着优秀的实战表现,成为了全球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杆,甚至……“天花板”。
因为M1坦克的进一步改进型号M1A2,美国已经号称它为第四代主战坦克了。仔细看 M1A2和M1A1在外形上区别非常小,攻防速三指标基本差不多,美国当时之所以敢吹这个牛逼,底气在于M1A2是率先实行信息化指挥系统的坦克,大致就相当于我们玩游戏时已经习以为常的小地图敌我信息实时显示。
这个在充满战争迷雾的实战战场上确实是一项超实用的革新,反正我是肉身体验过在线下大场打真人战争游戏时,有
没有电子地图的区别,没有的话那真是瞎子乱窜。
当然这种革新不止坦克一家,在现代军事系统里非常普遍。什么C4I、C4ISR总归越打越像游戏就对了。
坦克、战机、军舰这些高价值重武器,信息化改造自然都不会省。但接受这些随大流改造之后的坦克,真的就能算第四代主战坦克了吗?啊,其实道理还是咱之前说的那个,分代这种事本来就是仅供参考,方便咱记忆梳理,实际的技术发展总是渐进,反复和不明确的!
等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到质变了,我们就可以稍微分的清楚点了。就拿美国最新出炉的艾布拉姆斯X为例,整体架构的更大改变无疑是“网吧三连座” 无人炮塔了,当然这种设计事实上俄国人早在T-14上就搞了,不过T-14搞了这么多年也没量产,这次俄乌战争也没成规模拉到战场上去试试,说明这坦克落地实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不过既然现在大家都开始搞这种构型,说明这种乘员集中防护的概念还是有道理的。除了省装甲重量 车组间相互沟通也方便了许多,那为什么以往的坦克不这样设计呢?主要是因为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摄像头,你看看这全方位无死角的环绕视野。也确实是这个时代才能提供的电子硬件。在武器的人机工效方面,越打越像游戏是大势所趋,至于无人炮塔和主炮的自动装弹方面,其实在三代坦克时 这项设计就已经被尝试发展。
当然在量产的主战坦克上,大家最终都没有激进的使用无人炮塔,不过使用自动装弹机的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最典型的是俄系的一众“锅盖头”。T-64、T-72、T-80、T-90,因为使用自动装弹机,取消了装填手,炮塔可以做的更小。
▲你能分清这些坦克型号吗?
所以相比于之前的“鸡蛋脑袋”,头更扁了,加上炮管后更像个锅盖,这样可以缩小防御面积,用同等重量获得更强的防护。不过这种省到极致的设计也留下了隐患,就是缩到炮塔之下,车体里面的自动装弹机的储备弹药。
它一旦被引爆,整个坦克与车组乘员将会万劫不覆。相信“锅盖头”在实战中“脱帽致敬”身首异处的画面,大家都已经见过不少了。相比之下以M1为代表的大炮塔尾舱弹药库设计,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
当储备弹药被击中点燃之后大部分情况下殉爆的能量都可以通过顶上的泄压口释放出去,从而保证了车组乘员的安全,坦克也不至于全毁。所以美国人在M1系列坦克本身设计有空间冗余的情况下,并没有选择自动装弹,而是多配了一名人肉装弹手。
同理,豹2和挑战者也一样。不过西方坦克阵营中也有使用自动装弹机的,比如法国的勒克莱尔,日本的90式、10式,不过它们都是使用与俄系不同的尾舱式装弹机。
这种设计似乎之前两者的好处都占了,从咱们的15式坦克也使用尾舱装弹机来看,咱们的专家们对此种设计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果不其然,近来西方推出的一众新坦克都用了这种了,而对老式的俄系“底盘”式自动装弹机,现在暴露出来的缺点可能更大。
▲中国15式坦克
因为以往用来对付敌人坦克威胁时,从正面看上去,“底盘”弹药库差不多正好躲在最厚实车体装甲的后方,而现在“从天而降的掌法”多了,“秃头”的坦克被醍醐灌顶爆肚肠的情况就屡见不鲜了。
那怎么办,多加些“头发”?
从理论上栅栏装甲 足够的间隙,卡住或提前引爆破甲弹头是对路子的,其它战车在防侧射RPG时也这么用。
但形如标枪反坦克导弹这种,它的攻顶轨迹并不是像游戏里那样近90度垂直的,而是从斜上方来袭。这样的话,要防住攻顶标枪,
除非把发型梳成这样。
至于贴着头皮摆的这些爆炸反应装甲,“标枪”也早有应对。它是串联破甲战斗部,前面的小战斗部炸掉“爆反”,后面的大战斗部攻击主装甲,面对这种不讲武德的攻击,坦克该怎么办?把头皮做的像脸皮一样厚,重量和空间恐怕都不允许!
那相比于早已成名的“标枪”导弹,另一款曾经名不见经传的NLAW反坦克导弹这次算是半路杀出的黑马!相比于全系统22.3公斤的“标枪”,NLAW总重只有12.5公斤,不仅可以坐着射,还可以站着射。虽然更大射程只有1000米,没有标枪的4750米那么远,但毕竟小巧轻便,使用的后抛配重液体更是减小了发射筒的尾焰,使其甚至可以在室内发射,使用的隐蔽性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
不同于“标枪”的从天而降,NLAW采用掠飞攻顶模式,探测器会在导弹飞跃目标坦克上方时引爆战斗部,射出一种爆炸成型的穿甲弹,这有点像破甲弹的变种,只不过射出去的不是一串,而是一坨,虽然穿甲厚度只有500mm,不及标枪的750mm,但对于打击坦克薄弱的顶部已经足够了,事实也证明其可以有效摧毁俄罗斯的“锅盖头”坦克。
由于其智能化程度更高,使用更加便捷,基本就是“傻瓜式”操作,所以NLAW反坦克导弹也有“脑残筒”的美誉。面对进一步“白菜化”的NLAW反坦克筒子的攻顶威胁,坦克要靠走继续增强装甲的被动防御路线几乎是无解的,因为你垂直方向上的车顶装甲面积要比水平方向的装甲面积大的多,不可能再叠个半米厚的夹心饼干式的复合装甲,加顶棚式间隙装甲实战效果貌似也不太理想。这样的话,一项新潮的技术,主动防御系统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了。
我们知道现代军舰具有一项里程碑意义的进化,就是宙斯盾系统的安装。从此,军舰对敌方远程武器的攻击,就不止被动的靠皮糙肉厚去硬抗了,而是主动出击,用导弹打导弹,精准拦截,防患于未然。那么坦克能不能也借鉴这种 *** 呢?
在这个思路下,俄罗斯和以色列率先开发出了自己的主动防御系统,俄罗斯的“阿富汗石”号称已经安装在了T-14坦克上,而以色列的“战利品”更是不仅装到自己的梅卡瓦坦克上,还销售给美国,装到了新版的M1A2坦克上。这个坦克上的主动防御系统啊,它看上去就是个缩小版的宙斯盾嘛。
当敌方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来袭时,主动防御系统的雷达一侦测到目标就会快速做出反应,控制发射器向目标发射拦截弹,拦截弹凌空爆炸,定向释放破片,摧毁或提前引爆来袭导弹或火箭弹。对于这种距离上的爆炸以及残余的金属射流,主战坦克足以依靠自己传统的基础装甲防护来抵御了。
那相比于以往舰船上的宙斯盾系统,坦克上的主动防御系统难点在于:首先,反应速度要快,毕竟反坦克导弹或火箭弹射过来打中你都是以秒计算的,不像军舰在面对长射程导弹来袭时有充分反应时间。其次,地面陆战环境的复杂度更高,这一点也不同于开阔的海面,且不说地形障碍这些大件物品,就是坦克乘员上下车,协同的步兵周围乱窜,你这主动防御系统也不能过于敏感对吧~ 要不然炸的都是队友了。
当然了,这些来袭弹基本都是亚音速的。坦克主炮发射的5倍音速穿甲弹应该是没办法拦截的。然而,近来的冲突中,实际让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破防的不是高速的穿甲弹,而是从无人机上丢下来的慢悠悠的破甲战斗部和老乡的反坦克体操 。
现在你在网上搜无人机攻击坦克的视频,那绝对是量大管饱,各种 *** ,各种姿势的都有,有垂直空投的,也有神风突击的,坦克那被打的叫一个找不着北。早在几年前的珠海航展上,雨后春笋般的无人机展品就让我看到了这玩意的潜力,不过当时真正有伤害输出的还是以专用的军用无人机。去年俄乌战争刚刚开打时,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航拍无人机被广泛用于前线侦查,引导炮兵火力的工作。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交战双方对这些小东西作战潜力的开发都越来越深入。起先,是用航拍无人机扔手榴弹,偷袭炸步兵那是贼好使,但遇到装甲目标,除非顶盖开着,诶,确实有这样的案例,瞄准了,直接扔进去!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用手榴弹直接攻击坦克的。但如果换成RPG上的破甲战斗部呢?
于是乎,对破甲战斗部,对航拍无人机的各种魔改就开始了。事实证明,经过减重加力的双向奔赴,便宜的消费级无人机或者穿越机也能极限搭载能打穿坦克的破甲战斗部!这就很恐怖了,坦克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游荡弹药面前几乎没有任何安全感了。
而且,前文说的主动防御系统,它还有用吗?从硬件技术角度来说,相对高速的火箭弹都能防,慢悠悠的无人机,或者空投弹为啥不能防?!可能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攻击角度,一个是触发灵敏度。从现有主动防御系统雷达的布置角度来看,对来自垂直顶部的攻击应该是有防御死角的,这个调整一下部署结构应该就可以解决。而“触发灵敏度”正如前文提到的,如果天上飞来一只鸟就误触发了主动防御系统,这对伴随坦克协同的步兵就太危险了。
而消费级无人机飞行的速度恰恰就和鸟差不多。当然以现在顶级尖端AI的图像识别能力,要绝对的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能,但短期内恐怕也搞不定,我们且继续观察。
以往我在介绍二战的几次哈尔科夫战役时,就说过,辽阔的乌克兰大平原,可能是地球上最适合坦克作战的地形了。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地形上,2022年的坦克大军都打成这样,说明在现在的技术格局下,陆战之王确实不复当年之勇了。然而坦克却也未被完全淘汰,因为作为陆战攻击的矛头 没有其它装备可以替代,高攻高防高速的主战坦克依然是一线突破的更优解。
只不过在二线游击巷战对峙等等其它复杂的战场局面下,主战坦克的性价比都不够高,也确实都在当今主要军事大国的军队体系中,被各种其它功能的“副战”军用车辆所取代,即便是俄罗斯,你看他 *** G的组成,这“机械军团”中
主战坦克也仅仅是作为“矛头”的存在。
陆战之王不复当年之勇其实大家早都意识到了,只不过在这个还没法被取代的“矛头”上,如何再叠BUFF让它还能续命堪用,是当今各国装备研发部门正在努力的方向。大体的改进方向是从坦克与坦克的对抗,转变为坦克应对非坦克威胁的对抗,所以尽管莱茵金属搞出了号称比上一代提高了50%动能的130mm主炮。但其它各国的坦克用户换装的热情似乎并不高。
比如美国新搞出的“艾布拉姆斯X”将改进亮点放在了动力系统。它采用油电混动,不仅大大节省了燃料,减小了后勤压力,还可以在战斗时直接用电动行驶,大大降低了噪音和热红外特征。
这算是主打一个防御靠躲!
实际上,就如咱前文讲的坦克分代一样,“坦克”这种分类本身也将随着主战任务副战化而逐渐定义模糊,比如说“新陆战之王”这种潮牌武器一锅炖的大杂烩设定,或许就是适应进化混沌规律的一种解决方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