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维诚听说吴淞路有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楼房,立即派老兵去抢
1946年,谢晋元的妻子凌维诚打听到吴淞路466号有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楼房,她立即派孤军老兵:“将它抢下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随之打响,上海陷入硝烟弥漫的战争旋涡。
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中,中国军队英勇奋战,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这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谢晋元。
谢晋元将军出生在广东省,从小家境贫困,父亲是个小商贩每日四处奔波,艰难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谢晋元将军的家境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却懂得什么是大义。为了让他接受教育,他们省吃俭用,攒下了一笔钱供他进学堂读书。
谢晋元深知父母的不易,因此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东大学。
1925年,谢晋元肄业后立志报国,便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他希望成为一名军人,为国家涤荡内部的军阀势力并尽快解放全国,之后也参加了北伐战争。
谢晋元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国军的陆军88师担任旅参谋。
尽管兵力悬殊、装备落后,但谢晋元率领的工兵营英勇无畏,坚守阵地,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牺牲。
淞沪会战结束后,谢晋元因战功卓著升为团长,被誉为“八百壮士”的领导。
而在战火纷飞的背后,有一位女性默默支持着谢晋元,她就是他的夫人凌维诚。
凌维诚出生在富有的商人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成为一位典型的上海 *** 。
然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的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战争的残酷,谢晋元决定将凌维诚和孩子送回广东乡下避难,以确保他们生命安全。
怀揣着对孩子的担忧和对丈夫的牵挂,凌维诚告别了繁华的上海,踏上了遥远的归乡之旅。
在乡下的岁月里,凌维诚脱下华丽的旗袍,穿上了农妇的粗布衣裳,她学会了耕作、纺织等农家技能,以一己之力养育着四个孩子,同时还照顾年迈的公婆。
1941年,凌维诚期盼已久的消息终于传来,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个讯息不是凯旋的丈夫,而是丈夫英勇牺牲的噩耗。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击垮了她,她曾一度心灰意冷,想要随丈夫而去。
但最终为了年迈的双亲和未成年的孩子,她咬紧牙关,重新振作起来。她决心继续肩负起家庭的责任,照顾一家老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投降的好消息传来。凌维诚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定带着孩子们返回阔别已久的上海。
她想去祭奠丈夫,也希望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重回上海的她发现,许多当年与丈夫并肩作战的老兵们处境艰难。
看着这些老兵们饱受岁月沧桑,凌维诚不禁心生悲悯,她决心要为这些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做些事情。
凌维诚得知吴淞路466号有栋日本人留下的三层空楼房。在那时动荡不安的上海,抢夺敌产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
面对着三青团的强势占有,凌维诚毫不畏惧,她勇敢地派出了几个孤军老兵。
在她的努力下,这栋楼最终被夺回来,成为了她和老兵们的安身之所。
接下来的日子里,凌维诚四处奔走,为老兵们寻找工作机会。
她还亲自带领一部分老兵销售印有“孤军”标记的香皂和毛巾等物品,以此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段时光对于凌维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她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岁月。
她的付出和努力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人们称赞她:“团长带兵打仗,团长夫人带兵生活”。
一张照片记录了凌维诚与孤军老兵们在吴淞路466号楼前的合影。照片中,他们昂首挺胸、自信满满,仿佛再现了当年的英雄气概。
这幅画面让人不禁想起谢晋元与部下同袍情深、并肩战斗的岁月,它象征着凌维诚对丈夫深深爱意的延续和他们共同理想的传承。
凌维诚的故事向世人展现出一种特殊的爱的力量—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勇于承担的爱。
她把个人的痛苦和哀愁深埋心底,却在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那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和深沉博大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人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谢晋元 凌维诚:生死勖助.新民晚报
抗日名将谢晋元之子:父亲和八百壮士的最终结局【3】.人民网
抗日名将谢晋元之子:父亲和八百壮士的最终结局【4】.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