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民误捕“鲛人”,人身鱼尾吓坏船员,专家道出真相
鲛人一直是个热议话题,在《山海经》中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指的是鲛人有着人的面孔,但却是鱼的身体,也就是“人面鱼身”。
在《山海经》另一段记载中:“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古人描述鲛人的声音宛若婴儿在哭啼。
在《搜神记》中记载,鲛人生活在南海,哭泣时流出的眼泪是珍珠。
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中有用人鱼膏 *** 而成的“万年灯”。
较为具象化的描述鲛人,是在《太平广记》中,古文如下,将鲛人描述成了一个皮肤 *** 细腻的美丽女子。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古籍中记载“鲛人”的片段还有很多,例如《述异志》、《异物志》等,那么近代有出现过关于“鲛人”的事件吗?
你还别说,在20世纪80年代,还真有人捕捞到一条“鲛人”,事件大概如下:
南海渔业资源丰富,当地渔民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在马上要进入1980年的休渔期前,渔民老李想抓住机会再出海捕捞一波,毕竟休渔期也意味着没收入,只能休息或去打零工。
那天,老李把船开到指定海域,准备工作完成后,像往常一样撒网,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老李和伙伴们开始了收网行动。
可就在收网时,经验丰富的老李瞬间就察觉到了不对劲,因为这网比以前更重!
在几人的努力协作下,大家伙终于把网给收了起来,结果听到了一阵诡异的声音,就像个婴儿似的,老李几人鼓起勇气把网打开,没过多久,当鱼货慢慢滑落在甲板上时,一个长相奇特的生物猛然冲击着老李的视觉和大脑神经。
定睛一看,此怪物上半身宛如人类,下半身却跟鱼类似,老李跟伙伴们打渔少说也有30多年,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生物,但后来大家都联想到了祖辈们传下来的故事,这莫非是鲛人?
一想到可能捕获了一条鲛人,大家不由自主的退后了几步,在看到鲛人没什么危险后,大家才鼓起勇气上前细看,并将这条鲛人带了回去。
很快,老李出海捕捞到鲛人的事传遍了十里八乡,并且老李将此事上报给了相关部门。
这个生物到底是不是鲛人呢?经过专家的仔细对比,发现所谓捕捞到的鲛人,真实身份是儒艮。
常被误会成鲛人的“儒艮”
儒艮为海牛目、儒艮科,属于大型哺乳类海洋生物,体长约2.5米,全身主要呈灰褐色,体型宛如纺锤状,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我国南海区域偶有出现。
儒艮性情温顺,行动也十分迟缓友善,对水温的要求是高于15℃,否则很容易因病死亡,它们主要以海草为食,妥妥的属于素食主义者。
儒艮之所以经常被误会成鲛人,一方面是体型非常类似,儒艮头部较为圆润,前肢较长,远看就像两条手臂,后肢退化,尾部呈三角形,对海洋生物不了解的渔民,还真有可能将儒艮当做鲛人。
另一方面则是有关儒艮的习性,在吃饱后,儒艮虽然长期在水下,但仍然要浮出水面换气,并且儒艮喜欢昏睡,它们经常在礁石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昏睡,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坦,不过远处的人类看到,很容易联想到一条美人鱼在礁石上歇息。
此外,儒艮在哺乳期时,喜欢用前肢夹着幼崽,这一行为非常酷似人类母亲,所以远远看去,真的非常像“美人鱼”,再加上儒艮的声音酷似婴儿,以及祖辈传下来的“鲛人传说”,确实容易让人误会。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污染以及对儒艮的捕杀,导致儒艮的数量越来越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即便目前儒艮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但族群数量仍然不容乐观。
再回头来说下“鲛人传说”,其实从古学角度出发,古代科学知识落后,很容易将一些超出认知的现象,经过夸大后联想成心中所想。
“鲛人”网图艺术品
例如走蛟传说,本质上是山洪爆发后,河水从高处奔腾而下,加上大风呼啸、大雨和雷电元素的加入,很容易让古人联想到“蛟龙过境”,同理,儒艮本就稀少,加上视野不佳等因素,古人也非常容易将儒艮当做鲛人,或者说,儒艮在古人眼中就是鲛人,只是后来的古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其他夸大元素,导致此鲛人非彼鲛人,随着一代代传下来,误会变得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