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乾隆这个习惯为查证海外文物提供了证据
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乾隆这个习惯为查证海外文物提供了证据
▲2月5日,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在发言。图/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摄
新京报讯 (记者柯锐)2024年2月5日,在龙年春节临近之际,《文明》杂志社在京举办“中国海外文物的影响和回归”研讨对话会,对话会邀请多位专家,围绕“迎新春欢喜回家过大年 牵挂至今漂泊在外文物”主题进行了探讨。
当前,仍然有不少中国文物流落海外。2023年10月,7根汉白玉石柱历经百余年辗转重回圆明园,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2020年12月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圆明园的重要文物。在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看来,文物回归其意义大于文物本身价值。每一次文物回归,对促成下一次文物的回归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在研讨会上,刘阳表示,文物的回归是个漫长的、庞大的工程。每件文物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例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等,现在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圆明园文物进入博物馆的证据,如捐赠证书、发票等。很多文物是通过购买或捐赠流入,而且超过50年,不宜一刀切地判定为掠夺,不适用掠夺或战争的回归方式。研究也发现,文物在海外流转过程中,可通过间接交易的方式,来洗白赃物,实现所谓文物合法化的目的。
刘阳表示,一些散落海外的文物,经过了多个时代,经手的不同外国人物其背景完全不同,考证变得非常复杂,文物的追索中面临不少挑战。
“很多人不喜欢乾隆,但是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盖章,这方面,作为文物研究者我要感谢他。”刘阳说,乾隆皇帝爱好画画,而且喜欢在画上盖章,这就为文物的查证提供了证据。“乾隆皇帝平时盖章并不随意,而是很缜密的,他不光是在书画上盖章,还把所有的书画收藏收录成册,名曰《石渠宝笈》,其圆明园藏画章叫‘淳化轩’。这样就证据确凿,方便后世查找。”
在刘阳看来,文物回归,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国历史还是研究中国文化,都非常有意义。20年来,他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搜集、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信息及流散过程。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