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 夭折的巨兽:德国XI型潜艇巡洋舰
作者:Me410。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
图1. XI型潜艇的侧视和顶视图,注意两座双联装炮塔异常醒目
基于打造一支“平衡舰队”的理念,德国海军于1937年3月24日首次提出了“潜艇巡洋舰”的概念,即一艘侧重火炮和水面战斗的潜艇。其火力射程不得低于10000米。可以考虑的选项包括4门150毫米火炮,或者5门127毫米火炮。除了强调火炮口径以外,还必须注重火炮射速,以及在射击时潜艇船体的稳定性。另外,与普通的水面舰艇一样,必须拥有一定的防空火力。为此需要至少两门37毫米轻型高射炮。作为一艘潜艇,鱼雷武备当然必不可少。舰艏应配备四具鱼雷发射管。水面航速应达到20节。10节巡航速度下续航力应达到25000海里。尤其是,作为一款远洋舰艇,必须考虑到热带海域的作战需求。
同年6月24日,代号为XI型潜艇的初始设计开始着手进行。德国设计师考虑了多种火炮布置方案,最终决定在潜艇指挥塔前后各安装一座双联装炮塔。这样的布置模式拥有更佳射界。最初的方案是安装两座双联装152毫米火炮。
图2. 根据XI型潜艇设计规格 *** 的潜艇模型,除了前后各一座双联装主炮外,还有指挥塔后方的高射炮也被 *** 出来,但是未涂装始终感觉粗糙
但是根据《英德海军协定》第7条:“单艘潜艇的排水量不得高于2000吨;火炮口径不得大于130毫米。”于是德国设计师在这年7月将火炮口径降至127毫米。作为一种驱逐舰的主炮,XI型潜艇也必须安装同时期德国1934A 型驱逐舰的火控设备。该设备被安装在潜艇指挥塔上。而两门37毫米高射炮被并排布置在潜艇指挥塔后方。左右两舷各自一门,因而其射界也可以照顾到舰艏方向的火力需求。此外在指挥塔上还有一门20毫米轻型高射炮。
艇艏鱼雷发射管数量保持四具。但是另外增加了两具艇艉的鱼雷发射管。其布置模式与大致同时期的IX型潜艇类似。但是艇艉的鱼雷发射管没有备用鱼雷。而艇艏的四具发射管发射管各自只有一枚备用鱼雷。所以总携载量只有12枚鱼雷。按照设计,XI型潜艇全长105米。宽9.2米。吃水深度5.73米。水面更大航速21节。水下6至8节。10节巡航速度下续航力在20000至25000海里之间。更大下潜深度120米。
作为一款需要兼具水面战斗舰艇性能的潜艇,该艇的设计兼具某些水面舰艇的特点。整个耐压壳体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水密舱。其中任何一个舱室进水,都能确保潜艇不沉。而为了跟上舰队的行动,水面航速必须达到20节。在引擎功率不能无限放大的情况下,这只能通过安装更多的引擎数量来解决。但是很明显,更多的引擎要求更大的耐压壳体。由此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势必陷入恶性循环。
图3. XI型潜艇的内部结构示意
几经考虑之后,设计师采用了一种复杂的耐压壳设计。如侧视图和顶视图所示,XI型艇的耐压壳大致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壳体采用标准的圆形横截面。而后段壳体则采用了类似于日后XXI型潜艇的那种8字结构。不同之处在于,XXI型艇的8字是上下两个圆形耐压壳体拼接在一起,且上大下小。而XI型艇的8字是左右两个直径完全相同耐压壳体拼接在一起。因此其耐压壳的横截面是一个躺倒的8字形。
这样一个耐压壳体的宽度达到了6.8米。高度为5.4米。这就是德国人扩容艇内部空间的办法。在每个半圆形壳体内,都安装了前后两组动力舱段。每个舱段安装两台12缸柴油机。因此全艇总共有8台柴油机。17600马力的输出功率。这是潜艇高速性能的保证。为了平衡沉重的柴油机的重量,两组同样沉重的蓄电池被置于艇身前半段。每组124块电池。据说要想充满电需要20个小时。
围绕火炮的设计更加有趣。与水面舰艇相比,潜艇其实是一种更加脆弱的军舰。普通军舰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坏,只要能确保船体不沉即可。但是潜艇的耐压壳一旦被弹片击中破损,就会剥夺潜艇的下潜能力。而这是潜艇武器最有价值的地方。此外,普通军舰通常可以通过敷设装甲的 *** 保护船体的重要部位。但是对于一艘潜艇而言,除非整个耐压壳体都用装甲板制造,否则不可能对整个耐压壳都敷设装甲。
图4. XI型潜艇装备双联装炮塔和一架小型水上侦察机
对此,德国设计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当潜艇使用火炮射击时,应让潜艇处于半潜状态,即船身没入水中,只露出火炮和指挥塔在水面上。此时潜艇甲板距离水面应达到至少一米的距离。鉴于大多数枪炮弹药在入水之后会因为阻力突增而迅速丧失动能,那么一米深的海水应该足以保证潜艇耐压壳体免受敌方炮火的威胁。与此同时,水兵从艇体内部操作火炮的装弹和射击。只有安装火控设备的指挥塔,必须露出水面。所以也只有这里需要一定的装甲保护。
作为一款远洋活动的“巡洋舰”,侦察能力至关重要。XI型潜艇也不能例外。为此,艇上装备了一架Ar231型水上飞机。这是一架极为精巧的飞机。可以在6分钟内装配完毕。此时在搭载人员和燃油的状态下,全重也不会超过1.05吨。平时不用时就将机翼折叠起来,收放进机库。但是与太平洋上那些装备飞机的日本潜艇不同,XI型潜艇的圆柱形机库是垂直插入艇体的。这个单独的圆柱形耐压壳 *** 于前半段艇体内,靠近指挥塔前部边缘。直径2.25米,全长7.5米,以至于从上到下贯穿整个艇体,且上下两端都暴露在潜艇耐压壳体外。
图5. 展开状态下的Ar231,确实非常小巧
与日本潜艇不同,XI型艇的前甲板并没有任何弹射器。所以无论飞机起飞降落,都必须依靠一台可收放的起重机。这台折叠式起重机位于指挥塔左侧。平时水平放倒,收入潜艇外壳内。使用时再将其竖起,将飞机吊出圆柱形耐压壳体。待组装完毕之后再将其吊起,放置在水中。Ar231本身的飞行距离可达500千米,可以满足侦察需要。返航之后再降落在潜艇舷侧,由起重机将其回收。一切反向操作,直至塞回那个机库内。
与日本同行相比,这样的设计似乎更加简洁,省去了弹射器,也有效压缩了上层建筑的长度。但是并非没有代价。缺乏弹射器意味着潜艇无法一边航行一边放飞飞机。无论起降,都必须令潜艇处于静止状态。而德国人的测试表明,这一切必须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才能完成。这样的限制条件比较苛刻。
图6. 水上飞机的收容和展开操作示意图
图7. 包括浮筒在内的处于折叠收容状态下的Ar231,非常紧凑
迟至1938年夏末,XI型潜艇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随后,其建造计划并入野心勃勃的Z计划中,预计总产量将达到9艘。但是由于战列舰等水面舰艇在分配资源时享有优先权,潜艇的建造工作必须让路。预计在1943年末之前,可以完工7艘XI型潜艇。剩下的两艘要等到1945年。
但是很明显,随着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切都随风而去。“狼群”首领邓尼茨本来就不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玩具,宁愿大批量生产VII型和IX型潜艇。于是,XI型“水下巡洋舰”永远失去了走下绘图板的机会。
图8、9. 收容状态下的Ar231(分别是前视和后视图),可以被完全收纳进圆柱形容器中,这个圆圈显示了收纳后的机体有多么紧凑
图10. 水面状态的AR231
图11. 起吊状态的AR231
图12. 模型作品: AR231
图13、14. CG作品:AR231
图15. 似乎是试飞时期的一张照片,注意部分尾翼仍在折叠状态,飞行员已经在位,机体上没有涂装或已经被消除
图16. 模型画作:阿多拉AR231及其母艇同框,但这里出现的母艇并不是设想中的XI型潜艇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