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特快”的高技术替代品——日本海军“特型货运筒”
太平洋战争中,1942年8月开始的瓜岛战役可谓大大消耗了日本海军的气血,日本陆军被困在岛上,补给难以获得,为了能够继续坚持下去,日本海军决定使用驱逐舰在夜间进行高速运输,日本人自己称为“鼠输送”,后来在美军航空兵和鱼雷艇打击下,不得不改为使用登陆艇,也就是“大发”艇进行运输,日本人自己称为“蚁输送”,再后来改为潜艇运输,称为“鼹鼠输送”。其实日本人自己对这些运输的称呼真是非常贴切,反映出了日军自己的无奈,相比之下,美军称“鼠输送”为“东京特快”就显得比较“积极”。
图1.正在执行“鼠输送”任务的“朝雾”号驱逐舰
不过你要以为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就这么屈服了,那你就错了。上述三种运输方式,就数潜艇运输效率低,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潜艇一旦到达指定位置,就需要浮出水面将货物从艇内移出,投放到海里,或者接驳船只上,这时候潜艇是最脆弱的。那么要是能够设法让潜艇不浮出水面就能卸货,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日本海军的确想到了这一点。
图2.将性能优良的大型潜艇用于“鼹鼠输送”这样的任务,日本海军也实属无奈
日本海军技术部门提出,干脆设计一种特殊的货运筒,搭载在潜艇外,到达位置后直接放出货运筒即可。由于需要用潜艇搭载,这一时期日本海军只尝试过使用大型潜艇搭载“甲标的”,所以新的“特型货运筒”就以甲标的为母型设计。
图3.“特型货运筒”,注意其设置有指挥台
“特型货运筒”只采用了甲标的中段部分,首部的鱼雷发射管和尾部的动力舱都被舍弃,改为与中段相同直径的舱段,艇首艇尾直接收紧,保证足够的载货空间。这样的“特型货运筒”排水量40吨,长22.95米,直径1.85米,高4.8米。另外这一时期日本海军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还是考虑到“特型货运筒”的重复使用问题,因此要求为这个东西装备动力系统。设计部门则将老式的八年式鱼雷的发动机装配到“特型货运筒”上,这样一来“特型货运筒”就有了有限的机动能力,更大航速6.5节,航程5千米,后续型号2.5千米。既然有动力装置,就需要有人驾驶,本来这个东西就是“甲标的”改的,因此在“特型货运筒”上也设置了指挥台,也有 *** 操作设备,由1名艇员驾驶。
图4.“特型货运筒”,注意近景2艘有对转螺旋桨,明显是鱼雷的动力装置
图5.“特型货运筒”
“特型货运筒”1943年1月7日开始投入实际运用,之一次为了测试并没有使用潜艇搭载,而是搭载在“日进”号上,该舰15日到达特鲁克,而后由潜艇搭载前往瓜岛,不过这次卸完货的“特型货运筒”直接被击沉了,艇员搭乘潜艇返回特鲁克。
图6.这是一个大型货运筒,没有指挥台,体积也比“特型货运筒”大得多
图7.小型货运筒
日本人虽然拥有了“特型货运筒”,但是这个东西运输能力还是有限,因此日本人准备设计一种有潜艇拖拽的无动力无人操作的货运筒,这种设备被直接成为“货运筒”由大中小之分。大型的全长41.3米,直径4.9米,排水量546吨,载货量375吨;中型的全长33.1米,直径3.92米,排水量280吨,载货量185吨;小型的全长24.1米,直径2.45米,排水量88.5吨,载货量56吨。可见小型货运筒都比“特型货运筒”运量大,所以货运筒运用更为广泛,在拉包尔,日军共投入大型1艘、中型7艘,由伊-38号潜艇拖拽用于向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输送给养。战后拉包尔海残留着大型运货筒,作为水罐使用。除此之外,日本海军还设计了双体带动力的运炮筒,这种货运筒可以运送3门150毫米榴弹炮和部分弹药。
图8.幸存到战后的大型货运筒
总体来说,这些东西不能算是成功之作,只能算是一种临时起意的急救措施,毕竟要是这个东西好用的话,岛上的日本陆军也不能形容枯槁,最后撤离瓜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