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千中国人迁徙海外,租借荒地999年,建起了一座中国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上世纪末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岁月之中,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一位名叫黄乃裳的爱国人士,带着对国家深深的忧虑和对人民深切的关怀,开始了他不凡的人生旅程。
面对清 *** 的无能和外来势力的侵略,黄乃裳如何引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的故事又将如何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去思考和探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诗巫位于马来西亚东马砂拉越州,诗巫市是这一地区的骄傲,作为州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它不仅是第三大省会,还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域,它的位置靠近著名的拉浪江,使得这个城市在历史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但很多看官可能不了解,在诗巫约30万的人口中,接近一半是华人社群,具体数字达到了11万之多。这个比例在马来西亚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诗巫繁荣的商业版图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由华人经营,占比高达99%。这种独特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引发了外界对其形成原因的好奇。
探索诗巫华人社群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黄乃裳。在19世纪末的江南地区,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并行,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这一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域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与教育中心。
沿海地带的开放更是带来了海外文化的涌入,使得当地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文气息浓郁。黄乃裳是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
黄乃裳出生于1849年的一个普通农家,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江南的富庶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教育资源。幸得叔叔的教诲,黄乃裳自幼便饱读诗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同时,他也生活在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通过沿海港口传入,为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
十八岁那年黄乃裳接触并信仰了基督教,这不仅让他获得了一种精神慰藉,更重要的是,基督教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启蒙,让他开始对传统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质疑。他开始意识到,尽管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闭关自守,拒绝进步的态度,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落。
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黄乃裳并未放弃对传统学问的追求。他坚持科举考试,最终在四十岁时中举,成为了一名举人。在当时社会,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他声名显赫,成为一方的精英人士。但黄乃裳心中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渴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黄乃裳的弟弟黄乃模,也是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不同于黄乃裳的文学之路,黄乃模立志从军报国。他先是在书院接受了基础教育,后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黄乃模在学习和实践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特别是在他和邓世昌一同前往英国验收致远舰时,更是展现了他对海军事务的独到见解和执着追求。
但好景不长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了黄乃裳和黄乃模命运的转折点。在这场对国家命运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中,黄乃模作为致远舰的副管带,与邓世昌共赴战场,最终英勇牺牲。这一消息传回国内,让黄乃裳痛彻心扉,也坚定了他对国家改革的决心。
他决定放弃原有的仕途生涯,转而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浪潮中,与康有为等人并肩作战,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维新运动的失败,让黄乃裳成为了朝廷眼中的钉子户,迫使他不得不夜行逃回故乡福州,寻求暂时的避难所。
归隐故乡的黄乃裳,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朝政的腐败,他心中的悲悯和不甘愈发强烈。他决定不再袖手旁观,而是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为自己和同胞寻找一个无需受到清廷压迫的新天地。
1899年黄乃裳带领家人,远赴新加坡,开启了他的新生活。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更远,他开始四处寻访,希望找到一个更适宜的地方,让更多的福州人可以安居乐业。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探索,黄乃裳终于在砂拉越的拉让江流域发现了一片理想的土地。这里山清水秀,地广人稀,非常适宜开垦。经过与砂拉越的查尔斯·布鲁克进行多轮的谈判,黄乃裳终于获得了这片土地长达999年的租赁权。这份条约,不仅确保了华人的自由和权益,更是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平等条约。
黄乃裳成功取得了诗巫的开发权后,便立刻启程回到了福建,准备招揽同胞前往新天地展开新的生活。尽管他满怀 *** 地描述了诗巫丰饶的土地和美好的未来,但要说服人们离开故土远赴他乡并非易事。
然而招募之一批农工并不容易,更大的难题是说服民众。虽然沿海居民对出海谋生并不排斥,但一听说是去开荒,很多人就犹豫了。黄乃裳向他们解释,每人将获得的土地是他们家乡的好几倍,而且前20年免税。
当有人询问20年后怎么办时,黄乃裳信心满满地回答,到时候 *** 会提供地契,税率远低于国内标准。听到这些村民们开始动心,私下议论纷纷。尽管黄乃裳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好的未来,但仍然难以吸引足够的人。
幸运的是当地有浓厚的基督教气氛,他通过教会的帮助找到了一些愿意前往南洋的农民,大多是信仰基督教的破产者。黄乃裳决定带着这些人先行一步,待安顿妥当后再返回家乡招募更多人。
随着之一批人的成功安置更多的人开始勇敢尝试,黄乃裳接连组织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移民,人数逐渐增多,许多人甚至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在这个过程中,黄乃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在一次前往南洋的途中,他甚至被误认为是人贩子,幸亏教会牧师出面调解才得以平安无事。
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黄乃裳不得不向海外华侨募捐,甚至有一次,他委托助手回国招募农工时,那人竟携款潜逃。尽管遇到重重困难,黄乃裳仍然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将超过一千人带到诗巫。
他们的到来为这块未开垦的土地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但是面对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他们很快意识到前方的道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几年里他们不得不依赖最原始的农耕方式,开辟出一片片耕地。
尽管自然条件优越,使得他们不必为基本的生存担忧,但是想要在这里建立起一个繁荣的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时,一位洞察力极强的移民提出了种植橡胶的建议。当时全球对橡胶的需求正处于飙升期,这一策略不仅解决了经济来源的问题,也为诗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巫的经济逐步繁荣起来,自20世纪20年代起,诗巫见证了福州人的勤奋与智慧。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兴办了众多工厂,随之而来的是商店的开设,将制造的商品销售出去。随着工厂产出的商品供过于求,加上诗巫通往周边地区的道路逐渐完善,这些商品得以销往周边城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黄乃裳于1924年辞世,生前未留下遗嘱。他毕生致力于开垦荒地,致力于民众的福祉,未曾为自己积累财富或置产。为了纪念这位开拓先锋,当地人民在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建立了以他命名的街道、学校和公园,以此传承他的精神。
福州人利用自己海边生活的经验,在诗巫大力发展造船业。1937年他们合资购买了一艘2000吨的远洋轮船,命名为“新福州”号,同时也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成立了砂拉越轮船公司,拥有8艘轮船,进一步推动了诗巫的经济繁荣。
诗巫的发展堪称一个奇迹,吸引了许多历史学家的关注。沃尔克在其著作《徜徉在南洋野蛮人之间》中描述了诗巫当时的情况,他提到诗巫的河流非常宽阔,河岸旁是马来人的村庄,而中国人在这里大做生意,从达亚人和其他当地人那里获取巨大的利润。
黄乃裳的愿景——让百姓过上不受压迫的日子,在诗巫得到了实现。如今,他的名字在马来西亚诗巫随处可见,学校、公园、街道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些都是当地华人对黄乃裳帮助他们的先辈感激的表现。
即使离开了家乡,福州人心中的家依然是中国。他们希望通过赚钱来贴补老家的生活,甚至希望百年之后能够葬在祖国的土地上。在抗日战争时期,诗巫的福州人不计其数,将省下的钱都寄回国内支援抗战,为国内的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商人还是农民,都在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诗巫市作为砂拉越州的第三大城市,拥有40%的常住人口为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州人后裔。这里的生活与中国没有太大差异,汉字标牌随处可见,福州话的乡音依旧回荡在街头巷尾,福建小吃令人回味,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这一切都归功于黄乃裳等开拓者们的不懈努力。
黄乃裳曾有规定,为了保持对祖国的记忆,要求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代人都能讲福州话。这一传统至今仍被严格遵守,几代人的坚持让福州话成为了这里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
在黄乃裳的启发下,广东人邓恭叔也来到了诗巫附近,决定开垦荒地,创建了新广东垦场。这一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使诗巫成为一个充满中华文化氛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