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野史: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2-26)720

野史: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出门去超市商场购物,有一个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去买东西。“东西”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可指代商品。

但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何商品可以用东西二字指代,宋朝时期朱熹就曾经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听课的学生,为什么不叫“买南北”,最后给出解答的是个十岁孩童,他给了怎样的答案呢?

受人景仰却做了教书匠

宋朝重文轻武,涌现出了一批文学大家,朱熹又是其中十分特殊的一位,他不只是一位单纯的文学家,更在思想文化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深受学子们爱戴。

朱熹的学术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追随,他所著的书,更是成为了元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思想层面上有着极深思考的他,面对当时大宋上下弥漫的求仙问道之风颇为不赞同,百姓不靠自己双手,靠求仙拜佛来为自己求得财富和长生,在他看来是不正确的。

学有所成的他,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一现状。能够更改这些思想的最本质因素,便是教育。

为此,他成立了白鹿洞书院,向学子们传授学识,希望启发民智,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求仙问道,并不是长远之计。

书院有朱熹坐镇,名头自然很快就打了出去,全国各地渴望仕途的学子,都希望能够得到朱熹的指点,不远万里前来,希望能够得他教导。

有学生有老师,课堂很快便开设了,原本信心满满的朱熹很快发下,他想要改变这些人的思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些学子早已过了开蒙的年纪,经过长时间的读书,难免教条又固执,思想也基本已经成型,众口铄金,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改变这些学子的思想,无异于天方夜谭。

意识到这一点的朱熹立马醒悟过来,这教育还是得从娃娃抓起啊!

心智尚未彻底成型的孩童,加以引导,未来才会有改变的机会。所以他的书院也开始招收孩童,也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思想。

孩童和学子之间有年龄差,从表面上来看,课堂乱糟糟的。大人小孩齐坐一堂,叽叽喳喳自是少不了,哪怕是大人坐的时间长了,也会有走神的情况,何况是孩童。

听讲不认真,精神不集中,自然学不进去。朱熹也不是个刻板的教书匠,只知道一味地灌输知识,他自然也清楚,寓教于乐会有更好的效果。

这一日,书院门前走过了一位身姿窈窕,貌美如花的姑娘,挎着竹篮走过门口,那摇曳生姿的模样,十分惹人怜爱。

学子中少不了年轻力壮的青年,听课听得枯燥之时,见此美女从堂前经过,难免心猿意马,引得一片学子目光紧紧跟随。

朱熹在台前讲课,却也能时刻注意到台下学生们的情况,见他们多数人失神盯着门口,自然也会顺着视线看过去。

在见到那位女子之后,便了然于胸。课堂走神是该批评的,但朱熹也理解这些学子们学得太枯燥,走神是难免的。

观察了一会那位女子之后,他灵光一闪,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门前经过的这位女子,胳膊上挎着竹篮,是要做什么去呢?”

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都是一愣,朱熹问这么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呢?

貌美娇娘竟是学术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朱熹最想问的,他是为了引出下一个问题。台下有学生分析,“看她挎着竹篮往西去,应该是去买东西去了。”

朱熹明显是带着回答在提问,这个答案就是他想要的,他接着又问了学生们下一个问题,“哎,那为什么总是说去买东西,而不是去买南北呢?”

问完之后,朱熹便等着学生回答,台下的学生们面面相觑,这种脱口而出的话,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还有个因由,自然也不会去考虑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座的学生有不少饱读诗书者,这个问题虽然问的切入点很奇怪,但还是有学生回答。

“买东西”这个说法应该是从前朝流传而来。大唐繁华,坊市兴旺,商业十分繁荣。各个坊市都有其不同的功能,东市和西市,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方。

大唐都城长安的地形,决定了南北两个方向,不适合大批量的人流聚集,整个长安城的布局也要考虑到风水问题,所以便将商市分在了东西两个方向。

这一说法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当然学子们想法各异,自然还有不同的猜测。也有学生认为,并不一定是指代东市和西市,而是指代两个古都,在东边的长安和在西边的洛阳。

这两地在漫漫长河之中常被作为一国之都,久而久之商业自然繁荣,商人大都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辗转,贸易流通也会更加兴旺。

商人们常去这两个地方做生意,久而久之便借用了这东西两个方向,来指代买卖的物品。

这一说法同样很有门道,不少人听过后都有道理。朱熹是大家,学生能给出这两种答案,他并不会意外。

但他却有些失落,因为这两种答案,太过循规蹈矩,完全没有跳出他们已经成型的思想。随后学生们也不断提出各种说法,要么跟这两种差不多,要么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朱熹叹了口气,学生们察言观色,也知道了他们给出的答案并没有让朱熹满意,见他示意安静,便正襟危坐,想要听一听老师给出的答案。

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将刚刚那位美娇娘抛掷脑后,脑中不断思索有没有其他的说法。

就在这时候,一位十岁的孩童站了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让朱熹万分惊喜,他给了怎样的解读呢?

十岁孩童却能另辟蹊径

这位十岁的孩童学识没有大人渊博,自然不知道他们说的那些。他站起来后也完全没有引经据典,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而是选了一个旁人没有想到的角度。

他稚嫩地回答,“这‘金木水火土’,不就对应‘东西南北中’嘛,挎着竹篮去买商品,能装进篮子里的,都是属金、属木的,水火土都装不下,金和木,不就对应东西吗。”

孩童回答后,课堂在寂静之后,爆发了激烈的讨论,“对啊,可不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孩童能够想到这一点,说明他在跟随朱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被朱熹的思想深深影响。朱熹本就是一位将道家佛家思想融入进儒家思想中的大家。

对于自幼苦念儒学的学子们来说,让他们想到道家的阴阳五行一说,本就是不太可能的。

可如今这个孩童却想到了,这说明自己广纳学子,也收孩童做学生,是完全正确的,这让朱熹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想到这更是欣慰。

朱熹正好借着这个孩童,向学生们传授,“不要困在一种固定思想之中,要勇于跳出来,吸纳其他学说的理论,集各家之大成。”

那些年纪比孩童大,又饱读诗书的学子们,登时觉得自惭形秽,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竟然还比不上一个孩子。

朱熹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安慰了他们,也肯定了他们之前给出的答案,并不是错的,也很有道理,只不过这个孩子想到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切入点,所以值得褒扬。

经过这件事之后,这些曾经思想被固化了的学子,也打开了跳出刻板的大门,他们意识到自己之前学的东西虽然不错,但他们却在苦读之中,少了那位孩童的灵性。

自此之后,他们也会更愿意去吸纳其他的思想,海纳百川,将来在思想层面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朱熹想要的结果,他创办学堂就是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从孩童的回答来看,他已经小有所成。

这堂枯燥无味的课,朱熹生动地引到了思想的开拓上。

他借着众学生走神的机会,借门口经过的女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考虑到哲学层面上来,不仅将走神的学生注意力拉了回来,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又在最后惊喜地点醒了在座学生广纳更多思想。

朱熹的理学,就是这么来的。从生活到学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入自己的思考。生活中寻常不过的事务,就算是约定俗成,也该有个来源。

这种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才是支持学术持续发展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而不是日复一日的苦读,在固化的结构之下磋磨自己的灵性。

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但却从未低看其他思想,相反融合贯通,各取所长,就是能够支持朱熹名传千古的关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2/584522.html

“野史: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的相关文章

燕太子丹最后没能成功挽救楚国,是为何?

燕太子丹最后没能成功挽救楚国,是为何?

作为燕国最后一位太子,燕太子丹堪称一代悲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燕太子丹是战国末年的燕国储君,为了挽救燕国不被秦国所灭,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可惜他未能挽救燕国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那燕太子丹是如何挽救燕国的一,秦国为质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所以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当时的天下大事了解的十...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历史上皇帝很少有长寿的,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

众所周知皇帝是一份“高危职业”,平均寿命仅有39岁,那么问题来了,乾隆是怎么活到89岁高龄的?要知道,89岁即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高龄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解开乾隆的长寿密码。乾隆有着家族遗传长寿基因,而且国家强盛,烦心事比较少乾隆长寿绝对是有着家族遗传基因的,当然,这个遗传基因不是指的...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都说刘邦是一个小人 刘邦是怎么夺得天下的

对刘邦这个真“小人”为何最终能夺得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饱受争议,他赢得了大汉天下,打败了霸王项羽,又是开国太祖,应该是名满天下,流芳千古。但在史书,戏剧,诗歌,甚至是民间话本中,都是混混,无赖,小人得志的负面形象。刘邦到底是被世...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秦末时期刘邦担任的亭长是什么样的官职?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有历史记载的亭长,恐怕也就只有刘邦一人。刘邦这个亭长是干什么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也有的说,刘邦的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李卫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卫的五个儿子是什么下场

李卫作为清朝时期的名臣 李卫的五个儿子是什么下场

对李卫是一代名臣,他的五个儿子后来怎么样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卫是清代的一代名臣,经历了三朝皇帝,从康熙到乾隆,目睹了国家从不稳定到盛世的转变。之所以称呼其为名臣,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官能力较强,而且因为他很是清廉,敢于和权贵较真,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在后来...

三国时期王平在蜀汉是什么地位?他为何会归属刘备?

三国时期王平在蜀汉是什么地位?他为何会归属刘备?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平是蜀汉后期重要将领,有勇有谋。在魏国时,王平协助徐晃守汉中,徐晃想效仿韩信背水一战,王平看出问题,进行苦谏,徐晃不听,最终兵败。徐晃要杀王平,王平放了一把火,投降了刘备。王平协助马谡守街亭,马谡屯兵山上,想按照兵法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王平...

张齐贤:北宋时期名相,为北宋初期各方面都作出极大贡献

张齐贤:北宋时期名相,为北宋初期各方面都作出极大贡献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后徙居洛阳,北宋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李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