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什么不进攻战败的蜀国,而选择进攻取得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什么不进攻战败的蜀国,而选择进攻取得大胜的吴国?
夷陵之战前后,有高人献策,可曹丕不听,还连续犯下两个重大失误,白白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更佳时机。
这两个重大失误,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前,另一个发生在夷陵之战后。
在刘备兴兵伐吴之初,孙权两度派遣使臣向曹丕称臣,遣使纳贡,态度十分谦卑,还把当初扣留在东吴的于禁等人送还曹丕。
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为了结盟对付曹魏的,现在两家相互攻伐,自然是曹丕喜闻乐见的事情。
早在一年前,曹丕就召开会议研究刘备的动向了。
当时刘备尚未出兵,但孙权遣使称臣已说明吴蜀两国已经撕破脸,大战可能就要爆发。
在这场讨论会上,曹魏群臣都一致认为蜀国地小民疲,偏安一隅,只有关羽一个名将,现在关羽死了,蜀国上下忧惧,刘备根本没能力伐吴。
但唯独只有一个人表达了不同看法。
这个人叫刘晔,此人惊才绝艳,是三国时代魏国著名的战略家。
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料事如神,筹谋画策,又慧眼识人。
就在曹丕召开的讨论会上,他直接预判刘备一定会伐吴,因为刘备一定会借攻伐吴国重振声威,况且关羽和刘备情同兄弟,刘备一定会给他报仇的。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三国志》
当然,这是前期预判,曹丕犯的错还不是在这。
而是孙权二度遣使称臣时,曹丕决策失误。
当时刘备已出兵,孙权急忙再派使臣前往魏国称臣纳贡,曹魏群臣都认为收了一个藩属国,这是喜事,都在向曹丕祝贺。
却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根本不是喜事,也没人认识到真正的战略问题。
只有刘晔看清了当时的战略态势,并识破了孙权的阴谋!
孙权能有啥阴谋?
刘晔当即指出,孙权根本不是真心臣服,而是由于刘备要讨伐他,由于害怕魏国趁机进攻,吴国陷入两线作战,不得不称臣以稳住魏国。
只要魏国不趁机进攻吴国,孙权就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刘备大军。而且,称臣可以借助曹魏的声势,给刘备施加心里压力。
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三国志引用
》
随即,刘晔再提出一统天下的大计,可曹丕偏偏不听,反而错失了良机!
刘晔认为,魏国拥有天下十分之八,刘备和孙权只不过各自占据一州之地而已。
而他们的自保之术,一是利用山川之险和长江天堑,二是两方结盟以相互支援。
现在他们盟约破裂,相互攻伐,正是魏国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
只要趁此良机渡过长江,从西线大举进攻孙权,而刘备在东线进攻吴国边境,两国夹击之下,东吴必定被攻灭。
一旦东吴灭亡,只剩刘备一家,蜀汉就是独臂难支,即便刘备攻取了东吴一半的土地,也难以长久。
更何况,蜀国目前仅仅攻下的仅仅是吴国边境地带,而魏国只要趁机大举进攻,即可攻入吴国腹地,一举攻下吴国最核心的广阔地带。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三国志引用
》
就问你们,这一计够不够狠?
孙权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魏国趁机来进攻,他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应对。
敌人越是担心的事情,你就越应该去做,这是自古的道理。
可曹丕偏偏不听,给出的理由也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曹丕说,人家向我称臣,我却趁机把他灭了,这会阻塞天下人的归附之心,不如接受东吴的臣服,出兵进攻蜀汉。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三国志.引用
》
曹丕这个理由,真的对吗?
事实上,这要是放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是比较正确的,比如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三国还没有形成那会儿是正确的。
因为群雄并起的年代,如果强大的一方接受了某个弱小的来投降,并给予封赏,可以对其他小诸侯起到榜样作用,吸引他们来归附。
但放在这个时候,那绝对是错误的!
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经形成,群雄之中仅剩魏、蜀、吴,难道你曹丕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就能对刘备起到榜样作用,吸引刘备也来投降吗?
天下除了刘备、孙权这两家,已经没别的诸侯了,曹丕的这个理由真的是简直了。
顾虑趁机进攻孙权会阻塞天下人的归附之心,这天下人现在就剩孙、刘两家了,这顾虑有意义吗?
一听曹丕要进攻蜀国,刘晔又反对了!
他立马指出,蜀国离得远而吴国离得近,一旦刘备发现后方被偷袭,他一定会立马回师抵抗,这样就会陷入持久战,对魏国是不利的。
而刘备此时正全力进攻吴国,我们同时趁机也进攻吴国,刘备不仅不会支援吴国,还很乐意跟魏国共同瓜分吴国。
可惜,实在是可惜,曹老板不听啊!
刘晔好说歹说,曹丕此刻就像张飞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压根不听。
接着开心地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封孙权为吴王,而在对策方面却最终演变成坐观吴蜀成败了。
一个可以一统天下的妙计,就这么被曹丕生生错过了。
按理说,刘晔这一招确实高,因为攻蜀确实不如攻吴更划算。
蜀国北边的防御,那是山川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再多,也很难一时半会攻进去。
最重要的是,就算魏国与吴国同时与蜀国开战,由于蜀国北边山川天险很多,魏国往南的行军速度必然很慢。
而吴国则可以溯江往西,兵锋直指成都,到时候魏国最多得到汉中,而吴国却可以得到益州,这是不划算的。
而如果趁机大举进攻吴国就不一样了,魏国从合肥渡江就可以兵锋直逼吴国首都建业城(南京)。
没有山川之险,魏国的进兵速度必然很快,可一举攻下吴国的广阔腹地。
这实在是高招,只可惜,曹丕比起他爹曹操,实在差得太远,缺乏战略眼光,白白浪费大好机会。
事实上,最后曹丕的决定是坐观吴蜀攻伐的成败再做决定,没有趁机攻击其中一方。
而曹丕的第二次重大失误正是夷陵之战以后。
面对孙权的称臣纳贡,曹丕想考验一下孙权是否真心臣服,一直要求孙权把儿子送到魏国当人质。
可孙权那边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直到夷陵之战结束,这事儿也没办成。
于是,曹丕当场就派使者给孙权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他限期将儿子送到许都来。
而孙权给的回复也很明确,他是绝对不会把儿子送去当人质的。
这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不必纠结于我是不是真心称臣,因为那本来就是假的!
收到回复后的曹丕终于醒悟过来,这是被孙权当猴耍了啊。
鉴于曹丕先生的智商以及自尊受到了孙权的侮辱,怒火冲天,当场就决定要讨伐孙权。
第二个重大失误就此产生!
因为此刻孙权已经打赢了刘备,刘备已经没有能力进攻东吴,孙权没有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曹丕的进攻。
曹丕刚做完决定,战略专家刘晔先生再次表示反对。
他立即指出,东吴刚刚打了大胜仗,现在士气旺盛,上下齐心,而且借助长江天堑,依然可以和魏国长期对峙。
如果这个时候去攻打,难有胜算,而且容易陷入持久战的泥潭。
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三国志》
可曹丕愤怒之中,决意不听劝告,令曹休、张辽、臧霸领兵出洞口(安徽和县长江渡口),曹仁率军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共动用三路大军,全面进攻吴国。
而孙权却决定再把曹丕戏耍一遍!
他一方面派遣吕范水陆两军在长江边做防御部署,朱桓率军前往抵御曹仁,诸葛瑾、潘璋等率军支援南郡。
另一方面再派使者面见曹丕,表示愿意让儿子去许都做人质,并派张昭等人正准备护送儿子孙登前往。
曹丕果然上当,他给孙权回信说,我和你之间的君臣之义早已注定,又怎么愿意举大军攻伐你呢?只要孙登一到许都,我立马撤兵。
好家伙,都到这份上了,曹丕还对孙权抱有幻想.........
其实孙权只不过借机争取缓冲期,为自己做军事部署争取时间而已。
收到曹丕的回信时,孙权早已做好部署,于是决定将自己的谎言拆穿,气一气曹丕。
他直接自立年号,改元黄武,当初臣服曹魏的时候,东吴名义上属于曹魏的臣子,所以用的是曹魏的年号。
现在直接自立年号,意思很简单,东吴不再用曹魏年号,意味着与曹魏断绝臣属关系,称臣之事纯属玩笑。
曹丕的一张脸,被孙权打得想必跟猴 *** 一样红了,那简直是 *** 辣的打脸!
于是一怒之下,曹丕直接南下进驻宛城,俨然要亲征东吴的架势。
而接下来的战局果然不出刘晔所料,魏军三路大军都被打得大败而回。
曹休一路渡过长江后,被吴军杀得大败而逃。
曹仁一路进攻濡须,被吴军以空城计戏耍,之后几次进攻都被吴军杀败。
西线负责围攻南郡的魏军,则在南郡的江陵城与吴军展开了恶战,双方交战数月,一直无法攻克南郡。
从此陷入持久战之中,随着河水汛期将至,吴军的援兵又源源不断开来,魏军最后只能仓皇撤退。
就这样,曹丕被孙权三番两次戏耍之后,以重大军事失败而告结束。
从以上可分析曹丕此人的能力
其一,曹丕缺乏战略眼光。
进攻东吴的更佳时机是在刘备伐吴时,趁吴国集中全力应付刘备时,给其致命一击,吴国对魏国放松警惕又缺少兵力,很难抵挡。
作为曹魏著名的战略专家刘晔,他提出的建议,曹丕竟然置若罔闻。
面对孙权的假意称臣,反而去顾虑什么害怕阻塞天下人归附之心,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正确的认知。
其才能与眼光,比起曹操来,差的不是一点,这要是换了曹操,早就一举攻灭东吴了。
其二,曹丕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他仅凭个人好恶就随意做出一些关乎军国大事的决定,结果危害的是整个曹魏江山。
身为帝王,当初孙权态度十分谦卑,所以他就不打孙权,后来孙权把他当猴耍了,他觉得是孙权惹他生气了,所以要打孙权。
这跟小孩子过家家有何分别?
像攻伐东吴这种相当于战略决策的军国大计,他全然不去理性分析当时的时局,不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东西。
而是让情绪来主宰了自己,孙权来称臣,他开心,所以不打孙权,后面孙权打了他的脸,他生气了,所以要打孙权。
这不就是全凭情绪做主吗?其性格与韬略比起曹操,差之十万八千里,魏蜀吴能够长期对峙这么长时间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