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岁杨成武重回泸定桥,老泪纵横:咋就剩我一个了,你们都在哪?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座桥,见证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这座桥就是泸定桥。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位英雄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带领红军战士们冲破重重围困,夺取了桥头堡,为红军北上打开了前路。这位英雄就是杨成武。
他在72岁高龄的时候,再次来到泸定桥的时候,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悲哀。他忍不住流下泪水,向四周寻找当年的战友,问道:“你们都在哪啊?咋就剩我一个了?”
一、飞夺泸定桥,创造历史奇迹
1935年,正处在长征路上的危急关头,亦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长征路上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可是面对军事实力远超我们党的 *** 反动派和各地军阀的联合围剿,仍然逐渐被逼入了困境。
在经过了大胆地策划和缜密地分析之后,发现距离安顺场320里的上游,有一座名为“泸定桥”的铁索桥。此桥修建于清朝,虽经过了百余年的风吹日晒,但是此时除了此处可以勉强渡桥,给三万将士一线生机以外,已经别无选择了。因此,上级立刻做出了决策,命令红四团的战士们不惜一切代价,夺下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前路。
红四团的战士们不敢耽搁,即刻启程,奔赴泸定桥。在这样难于上青天的崎岖小路中一天奔袭320公里,实是古今中外之罕见壮举。更何况,山上气温远远要低于山下。此时虽然是五月春末,但是山腰处仍然处处积雪,几乎难以行人,加上山路的崎岖、身上装备的负重以及红四团的战士们对地形的不了解,一天奔袭320里便成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就这样一个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硬生生地叫红四团的战士们做到了。他们踏碎了千层积雪、穿越致命的黑夜,紧握着冻手的钢枪,终于来到了泸定桥的西岸。
当战士们抵达时,东岸的 *** 守军怎么也想不到是怎样的一群铁人,竟然能穿越这样恶劣的气候,抵达他们面前。很快,红四团的战士们占领了西岸的所有阵地,与东岸的守军形成了对峙之势。可是当看到被云雾裹挟的泸定桥时,便如杨成武这般勇武善战之人,都倒吸一口冷气。不只是因为泸定桥的险,更是因为桥上原本铺设的木板一块也不剩,竟然全部被 *** 的守军给拆除了!看着横贯东西两岸的几根光秃秃的铁链,杨成武的心几乎凉了半截。
但是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动摇他和战士们打通这条生命线的决心。来不及休整,红四团便在西岸的一所天主教堂里建立了指挥所,开始筹划如何夺取泸定桥。杨成武决定采用一种极其冒险的战术,就是让战士们抓住铁索,沿着铁索向东岸攀爬。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因为铁索上没有任何遮挡,战士们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而且铁索又滑又冷,很容易掉下去。但这也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夺取桥头堡。
杨成武向战士们宣布了这个计划,问谁愿意当先锋。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十几个战士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打开一条生路。杨成武感动地看着这些战士,说:“同志们,你们是红军的英雄,你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你们的牺牲,将为千千万万的人民带来解放和幸福。!”
说完,杨成武亲自为这些战士佩戴了红色的袖标,表示他们是红军的先锋队。然后,他又给他们分发了手榴弹、砍刀和绳索,让他们准备好攀爬铁索的工具。最后,他又给分配了任务,让战士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攀爬铁索,一组负责掩护射击。
一切准备就绪,杨成武向这些战士举起了手中的红旗,高呼:“向着敌人的心脏,冲锋! ”这些战士也高呼:“向着敌人的心脏,冲锋! ”然后,他们冲出了指挥所,向着泸定桥奔去。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英勇,格外壮烈,格外感人。
二、重回泸定桥,流下老泪纵横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杨成武和他的红四团创造了历史的奇迹,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了前路。他们的英勇事迹,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被歌颂为中国人民的光荣。他们的名字,被刻在了泸定桥的石碑上,被铭记在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中。
杨成武在飞夺泸定桥后,继续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阶段,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他在1978年72岁高龄的时候,再次来到泸定桥的时候,他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悲哀。他站在桥上,回忆起了43年前的那场战斗,回忆起了当年的战友,回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他看着桥上的铁索,想起了那些为了夺取泸定桥而牺牲的战士,他看着桥下的岷江,想起了那些为了保卫泸定桥而英勇的战士。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战友的怀念,对革命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
他忍不住流下泪水,向四周寻找当年的战友,问道:“你们都在哪啊?咋就剩我一个了?”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桥上回荡着。他的眼泪,在寒风中滑落着。
结语:
杨成武将军的故事,是泸定桥的一个缩影,是红军精神的一个体现。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带领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了前路。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阶段,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