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良晚年谈淮海突围:和统帅部反着来,捡了一条命
孙元良,黄埔一期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是国军中更具争议的将领之一。他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屡屡逃跑,被称为“飞将军”,也被指责为“逃将军”。他在淮海战役中,为了突围,割断 *** 线、关掉电台,违背统帅部的命令,导致整个兵团被人民 *** 重创,损失惨重。但他却认为,正是因为他和统帅部反着来,才保住了一些部队,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晚年在台湾接受采访时,对此事进行了辩解和自我评价。本文就试图从孙元良的角度,还原他在淮海战役中的心路历程,分析他的动机和理由,以及他的得失和影响。
一、淮海战役前的孙元良
孙元良出生于1900年,是四川省成都市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母亲是一位教师。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喜欢读书和写作。他曾就读于成都府学堂、四川省立之一中学和四川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他在学校中表现优异,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誉。他也参加了一些学生运动,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注和责任感。
1924年,孙元良考入了黄埔军校之一期,成为了蒋介石的学生。他在军校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在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中都很刻苦,成绩优秀,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和重用。他毕业后,先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之一军之一师之一团团长、第二师第三团团长、第八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团长、第二十四师师长、第八十八师师长、第二十九军军长、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等职。他在北伐战争、一二八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国共内战等战役中都有参与,屡立战功,升迁迅速,成为了国军中的一员飞将。
孙元良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率领第八十八师与日军第九师团血战六天,粉碎了日军第二次进攻,创造了震惊全国的庙行大捷。他在南京保卫战中,指挥第八十八师在雨花台和中华门等地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他在国共内战中,率领第十六兵团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与人民 *** 交战,也有过一些胜利。他在军事理论和战略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曾撰写了《战略战术学》、《战役学》、《战斗学》等著作,为国军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他被蒋介石授予了 *** 勋章,是国军中更高的荣誉。
孙元良的军事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也有过一些失败和挫折。他在北伐战争中,曾因为在奉新违命撤退,差点被蒋介石枪毙。他在南京保卫战中,曾因为失去联系,被戴笠指责为逃跑。他在国共内战中,曾因为在宿北战役中被人民 *** 包围,被蒋介石撤职。他在淮海战役中,更是因为单独突围,被人民 *** 重创,也被国军内部和外界舆论批评。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争议和矛盾,他既被称赞为“飞将军”,也被骂为“逃将军”。
孙元良的性格和人品也是复杂和多面的。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人,他曾说过:“我是一个军人,我只知道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不管是抗日还是内战,我都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他也是一个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的人,他曾预言过:“如果国共不能和平统一,那么国军必将失败,蒋介石必将下台, *** 必将灭亡。”他也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的人,他曾经历过无数的生死考验,从未屈服或放弃。他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的人,他喜欢读书和写作,他的回忆录和文章都显示了他的才华和见识。
但他也是一个有着自私和贪婪的一面的人,他曾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不惜牺牲部下和同僚,甚至背叛上级和同盟。他也是一个有着虚荣和傲慢的一面的人,他曾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不惜夸大和美化自己的功绩,甚至诋毁和诬陷他人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