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土竹简,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是谁选了胡亥?
前言
两千多年前,秦朝覆灭的消息在天下传播开来,无数人惊诧和讨论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帝国如何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衰落。然而真正导致秦朝覆灭的内在机制,一直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最近,一份汉朝早期的竹简手稿被发现,其内容揭开了秦朝覆灭的重要线索。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正书》。这份竹简披露出,秦朝覆灭的元凶,或许不是臣子奸佞,而是来自最核心权力层的自我毁灭。
秦始皇的继承人选择,注定了这个帝国的命运吗?胡亥的即位,是奸臣篡改国命,还是皇帝本人的决定?权力斗争下的宫廷阴谋,又在什么程度上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病榻之上,权力的转移
秦始皇创建帝国的功绩,无人能及。通过武力征伐和现代化管理,他终结了长达数百年的战国纷争,建立了覆盖中原地区的统一帝国。然而,这个年近六旬的皇帝,也直面着自己逐渐衰老和即将来临的死亡。
前210年的夏天,秦始皇巡视帝国版图。当他行至东海时,突然病倒在路上。此时此刻,皇帝知道自己的寿命已尽。他意识到,一个帝国的延续性,最关键的就是皇位的顺利传承。那么,谁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选?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此前他曾被派往北方镇守边疆。父子两人在政见上曾有过分歧,这使得扶苏在秦始皇心中已然失去继承人的资格。更何况,扶苏此刻身处边境,无法及时赶回。
秦始皇的次子胡亥,时年只有二十出头。然而,这个年轻人却得到了秦始皇的宠信和赏识。或许正是因为胡亥年少轻狂、可以被老臣束缚和带领,秦始皇才会选择他为接班人。在病榻前,秦始皇将心腹老臣李斯和冯去疾召来。他郑重地告知二人,自己决意立胡亥为太子。希望他们暗中辅佐,确保胡亥能顺利即位为帝。
李斯与冯去疾面面相觑,他们明白秦始皇此决定的重大意义。扶苏一派势必会愤懑不平,帝国内部必将为此产生动荡。然而,皇命难违,他们只得接受秦始皇的决定,暗中策划确保胡亥的帝位继承。
权力真空与派系争夺
前210年9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这个曾经令天下震惊的万世霸主,就此驾鹤西去。然而,他生前对帝国接班人的安排,并未如他设想的那样被顺利执行。秦始皇的突然病亡,让整个帝国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按照帝国的传统,新君需要立即继位,否则权力真空期将让整个国家步入乱局。
胡亥此时正在外地,尚未赶到都城咸阳。李斯和冯去疾也深知秦始皇此前的废太子先例,担心一旦宣布其死讯,将给扶苏一派可乘之机。因此,他们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暗中派人迅速召胡亥前来咸阳。与此同时,扶苏这边也隐隐察觉到秦朝中央的异动。
他手下的官员商人纷纷来信,言语间都透露着诡异和惶恐。这让扶苏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正面临危机。为此,扶苏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立即率领两千精锐部队,从边境赶回都城咸阳,意图争夺自己的帝位继承权。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权力之争,由此展开。
皇位之争:秦朝命运的分水岭
在秦始皇突然驾崩后,秦朝本已岌岌可危的政治框架彻底被打破。两大权力集团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李斯和冯去疾为首的本已通过宫廷政变控制住局势,并且成功扶持胡亥即位为帝。然而,此时扶苏带兵抵达咸阳,进一步加剧了权力斗争的白热化。
整个秦朝上下,派系倾轧,矛盾激化,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场争夺更高权力的政治斗争,直接关乎到这个刚刚统一的帝国,是否能在国君驾崩的危机情况下保持住延续性。它将决定秦朝未来的命运走向。
李斯深知,胡亥即位后的权力基础尚浅,难以与扶苏抗衡。因此,他决意以极端手段镇压扶苏的反扑。李斯和冯去疾利用手中的宫廷禁卫军,将扶苏在都城的府第团团围住。随后率人强攻而入,将扶苏杀害。
至此,胡亥的皇位得以巩固,扶苏一派也因主帅被诛而四分五裂。然而,这场兄弟阋墙的血腥内斗,却为秦朝日后覆灭埋下了隐患。它加剧了皇室内部的矛盾,同时让胡亥此后的统治缺乏民心支持。
赵高崛起与朝政黑暗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年仅二十三岁的他显然没有管治这个统一帝国的能力和魄力。朝政实权很快落入了以李斯为代表的皇室高层手中。李斯等人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搜刮财富。他们铲除异己,排斥异议,使朝廷上形成一种极端恐怖的氛围。而胡亥本人则沉溺于宫廷奢靡的生活之中,对政事漠不关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叫赵高的宦官逐渐崛起,并在几年间成为秦朝实际上的更高决策者。赵高为人阴险狡诈,他利用皇帝的信任,架空控制住李斯等人的权力。
到前207年,随着赵高权力的进一步扩张,整个秦朝朝政越发腐朽黑暗。赵高滥杀忠良,设置酷法,百姓疾苦不堪重负。同时,他收缴民间铸造的兵器,加剧了民变的危机。这直接导致秦朝在民心和防卫力量上出现空虚,为日后覆灭埋下了隐患。
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覆灭
一个帝国的覆灭,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秦朝覆灭的导火索,则是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民变起义。
这个起于乡野农民的小规模叛乱,在整个帝国内部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迅速推进扩大。陈胜、吴广声势浩大,各地响应,秦朝防线全面崩溃。终于,在前207年冬,起义军攻入都城咸阳。秦二世胡亥在宫廷政变中被杀,秦朝至此覆灭。
秦朝覆灭的原因,不仅仅是民变的爆发。更多的,则是这场起义将秦朝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推向爆发边缘。它成为压垮这个看似强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导致秦朝覆灭的导火索,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始于秦始皇匆匆选择继承人、发展为皇室内斗的宫廷政治斗争。这场争夺至高无上的权力斗争,让这个统一的帝国分崩离析,民心渐失,山河破碎。最终,在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结语:权力的毁灭性或拯救性
《赵正书》的发现揭开了历史迷雾,让我们得以审视当年秦朝覆灭的种种内在机制。我们看到,秦朝覆灭的最重要原因,其实就是来自帝国权力核心层面的自我毁灭。
秦始皇匆忙选择的继承人,以及由此而生的皇室内部纷争,让这个强大的帝国在主心骨支离破碎的情况下步入衰败。赵高代表的奸臣当权,也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权力的争夺,如果没有智慧和远见,最终很可能功败垂成。
那么,当今的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权力本身可以成为拯救一个文明的基石,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将其粉碎。权力的获得很难,而丧失却出奇地轻易。因此,手握权力者必须时刻自我警醒、反躬自省,这是孤立无援的君主所面临的最根本挑战。
秦朝覆灭的宿命论色彩是否太重?亦或者,正是秦始皇等当权者的种种失误决策,让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走上灭亡命运?这些疑问,恐怕已然难以确切考证。然而,历史事件的演进轨迹中所蕴含的种种启示,则仍然值得我们反复思量。也许,正是在反思权力的责任与局限中,当权者可以获得防止文明覆灭、引领文明复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