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兄弟情真面目:徐茂公是真汉子,最没义气之人却成民间英雄
瓦岗军与梁山好汉历史上都有原型,也都分别被文学作品演绎成兄弟情、讲义气的范本。但探寻历史真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瓦岗军众好汉的文学形象与历史本真有着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几位主要人物。
瓦岗军最初聚集人众是落草为寇性质,最初的发起者是翟让,原始从义者有曹州(今山东曹县)人单雄信和卫南(今在河南滑县)人徐世勣,二人在瓦岗的地位要比秦叔宝、程咬金高的多。
之一个身份差别巨大的,就是文武颠倒的徐世勣。徐世勣十七岁跟从翟让起义,此人名字很多,演义中叫徐茂公,是取其字懋功而来。入唐后因功赐姓为李,唐高宗年间避唐太宗之世字,改称李勣。直到武则天时代,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兵败被杀后武则天追夺其赐姓,复归徐姓。
徐世勣在演义中是一个精于算计的道士形象,瓦岗军的军师,多少有点精明世侩。真实历史中,徐世勣是瓦岗军首屈一指的大将,武艺超群,骁勇善战,长期独当一面,为瓦岗军镇守大后方汲卫之地。
李密在洛阳全军覆没,本来要回到黎阳,但考虑到徐世勣是翟让的两位首将之一,怕被徐报复,不得已到长安投奔唐朝。其实徐世勣并无二心,李密归唐后,唐朝屡屡招降徐世勣而徐不答,只向李密送去书札启奏事务,俨然仍把李密视作瓦岗之主。唐朝不得不以李密的名义将其招纳之,可见其忠直。
李世民灭王世充,生俘单雄信,唐朝将其处死。徐世勣不避身份之嫌,刑场上与单雄信永诀,割下大腿上的肉让单雄信吃掉,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还收养单雄信的遗孤,这是一段真正的兄弟佳话。后来徐世勣并未受到唐太宗猜忌,反而一直居于将位,参与很多大战,比如北击突厥生俘颉利可汗。这样一位无论事功还是精神内涵都很丰富的历史人物,怎么演变成为演义中庸碌普通的狗头军师形象,实在令人难以索解。
程咬金的形象也迥异于演义。程咬金不是草包将军,而是勇猛过人的骑将,李密挑选军中精锐八千人作为内军,分给四个骠骑将军统领,既作为自己的扈卫军,也作为战场上厮杀的核心主力。程咬金入唐后表现平平,大概是长于勇武而乏于谋略,只担任过一次葱山道行军总管,征讨西突厥。但因为权力有限,受制于监军王文度,没有打好,西突厥酋长阿史那贺鲁跑掉了,班师之后程咬金被追责免官。程咬金寿至七十七,也算高寿,但没有徐世勣活得长,远不是《隋唐演义》中活了一百二十多岁的老寿星。
最令人意外的是秦叔宝形象的演变。秦叔宝相比其他几位有一点不同,他是正经的隋军官军出身。隋末农民大起义,齐郡出了一个令农民起义军闻风丧胆的捕盗将领张须陀,张须陀所到之处无不克捷,无人是其对手。秦叔宝是齐郡历城人(今属山东济南),在张须陀手下为将,他勇猛程度尤甚于程咬金,经常率军当先破敌。张须陀被李密设计击杀后,秦叔宝先投隋将裴仁基,又跟着裴仁基(即演义中裴元庆之父)投降瓦岗,成为瓦岗军的一员。李密看重其勇武,任命其为帐内四大骠骑将军之一,与程咬金同列。
从这个意义上看,秦叔宝不会与瓦岗旧将有什么感情上的渊源,也不会有什么深交,谈不上什么义气。秦叔宝的角色大致类似于程咬金,甚至比程咬金还要弱一些,未见有单独领军出征的机会,充任的是李世民的贴身扈卫将领。李世民在作战中见敌军有耀武扬威的首将,往往让秦叔宝冲过去刺杀之,后者每战都能完成任务,所以李世民非常倚重他,他也颇以此自许。
秦叔宝多年征战,累出一身病,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就早早去世了,大概也就四十来岁。叔宝去世前后,未闻与瓦岗旧将有什么过从来往,在唐朝高层的影响力远远逊于徐世勣、魏征。同样,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世文学演义,会把他塑造改编的那样神彩过人,成了瓦岗寨中义的代言人,数百年来成了老百姓口中所谓的瓦岗英雄。
历史的本真,与我们所熟悉的所谓历史,往往有着巨大差距,古今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