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明朝的藩王想到的
和大家印象中的明朝藩王多如牛毛不一样的是,实际上终明一朝共有87系亲王,这些亲王中,有逆天改命当皇帝的,也有被削藩和因为没有儿子夺爵的,真正的实封亲王一共65系,其中有16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15位亲王因为没有儿子而除封,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时,一共只有亲王34位,加上南明时实封的亲王3位,满打满算一共37位亲王。
说实话,近300年的国祚,一共37位亲王,真的不多。
说完亲王再说郡王,按照记载,明代各王府先后封了924位郡王,多虽然多,但也不是特别离谱,真正离谱的是明朝的皇室,他们才是拖垮了明朝财政的罪魁祸首。
明朝的袭爵制度是这样的:
亲王嫡长子封为世子,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
亲王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级);
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可以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级),滥妾所生之子封辅国将军(降两级);
镇国将军所有儿子封辅国将军(降一级);
辅国将军所有儿子封奉国将军(降一级);
奉国将军所有儿子封镇国中尉(降一级);
镇国中尉所有儿子封辅国中尉(降一级);
辅国中尉所有儿子封奉国中尉(降一级),从此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由此可见,明朝的袭爵并不是地摊儿文学中的所有郡王全部世袭罔替,而也是一级一级的递减的。别看亲王郡王加在一起快1000了,但是因为政治斗争和自身生理问题,除封没收土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因此明朝并不缺土地去封赏,缺的是钱。
明朝中后期,很多皇族早已失去了全部继承权,不能继承皇位,又没有亲王位,连郡王位也都不可能。按照祖制,不能做官,也不能外出干别的,于是他们自发的举办了生殖竞赛,比赛谁生的孩子多,而国家是这一切的幕后擦 *** 者。
明武宗朱厚照刚登基时,收到一份奏折,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奇浈发来的,他希望皇帝派人来查查他自己王府里的子嗣数量,因为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曾孙子、曾孙女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四位数了,这位王爷不相信真的有这么多人,因此需要皇帝派人来彻底清查。
到了明朝末年,徐光启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结论,明朝宗室的人口增长是每30年翻一倍,按照一份万历年间的记录,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宗室数量突破8万人,此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整整40年,那么当崇祯皇帝即位时,按照徐光启的公式,当时的宗室数量应为16万人。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徐光启墓)
明朝对宗室的供养其实一直都不是统一标准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米、钞比例,按照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记载,当时国家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岁禄开支为853万石,占国家总收入的37%。
面对巨大的宗室供养压力,明朝中期开始实施了定额俸禄,也就是说,不管你生多少儿子,钱就这么多,你自己看着办。这就造成了明朝中期之后的宗室有很多人非常贫困,不少人甚至通过坑蒙拐骗和劫掠偷盗为生,而宗室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理,其实反而是给中央 *** 增加了困难。明神宗时,不得已下,明朝开始了对宗室的放权,一开始是对亲王、郡王子弟开放了科举窗口,之后扩大到全部宗室,想法虽好,但实际结果则比较让人尴尬。
摆在宗室子弟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继续养猪,向朝廷要钱;二是凭借自己努力,考试当官,然后由自己养活全家。换做是我们自己,可能选的也不会比明朝宗室好多少。
所以,在各个地摊儿文学中,提到明朝王府各个都很有钱,这是有原因的,他们有钱,不全是由于他们欺压百姓,更多的还是因为王府人多,每人年底时领点东西,全家凑一块,就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明朝末年,战事吃紧,中央财政已经见底了,崇祯皇帝下了三饷更是涸泽而渔,最后逼得不得不找亲戚大臣募捐,有没有人想过,他为什么不去动动各地的王府呢?
其实他想过,但是操作起来的可能性不高。
真要是遇到事态紧急,一个王府上下凑凑,拿出十几万两白银来还是可能的,要是勒紧裤腰带,能拿出几十万两,全国34位亲王,全算下来能到2000万,相当于大明朝鼎盛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笔钱看上去惊人,但真的没什么用。大明朝最后的中流砥柱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报价,2万人的军队一年的花销是100万两白银,那么2000万两就是10万人的军队打4年,算上贪污,也就是3年。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下花庄的孙传庭墓)
崇祯皇帝要是动员每个王府捐一两万两,凑100万,然后调动2万人,拼命一年把沈阳收复了,我相信这事还能商量,出钱也是有可能的。但问题是现在让各个王府倾家荡产,拿出来的钱只够一支野战大军打3年,藩王们肯定就得嘀咕了。
要知道从萨尔浒算起到崇祯十七年,一共可是整整打了25年啊。
也许有人会说,等到明朝灭亡了,各个王府都上下被抄掠一空,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要那么多钱干嘛,还不如早点捐给国家。
可是当时真的有人相信大明朝会亡吗?
1939年的时候,整个华沙城内有50万犹太人,他们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一步步的相信波兰总督的说法,一步步的从自己的家中搬到了犹太区,又一步步的被运到了特雷布林卡和奥斯维辛?就没有人想到抵抗吗?
他们和大明朝的藩王一样,没想到等待自己的结局是死亡,他们一直在想,总不至于对我们斩尽杀绝吧。
事实上居然真的是斩尽杀绝。
历史上其他国家对犹太民族的几次压迫,都是精神上将他们归为二等民族,这让犹太人学会了逆来顺受,认为忍一忍一切都会过去,他们骨子里不相信会有在他们眼前挥舞的屠刀。
而明朝的藩王也一样,就算当时认为改朝换代也在所难免,但根据宋朝的经验,明朝亡了,藩王的日子不见得很差,南宋的荣王赵与芮,在元大都做平原郡公,活到了81岁才寿终正寝。
就连李自成,搞农民起义的时候对藩王下黑手,登基之后则开始优待明朝的秦王和晋王。
当时没人任何人会想到,真正得天下的会是山海关外的那些梳金钱鼠尾穿四面开衩衣服的建州女真人,更没人想到,这些女真人会把所有投降的明朝藩王一起拉到菜市口砍头,那才真是比奥斯维辛更加残酷的疯狂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