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张思德烧煤炭时遇难,警卫队长建议就地安葬
1944年,张思德烧煤炭时遇难,警卫队长建议就地安葬,不要浪费紧张的人力。毛主席怒道:“把遗体抬回来,还要给他开追悼会!”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1915年出生。
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
张思德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出身贫苦的他果断报名参加红军,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参加红军后,他跟随部队转战各地,还走过了长征。
全面抗战爆发时,张思德因为在长征途中受过伤,而且伤势很重,这时候身体还没有好,所以就没有跟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打鬼子,而是留在了陕北。
伤好后,张思德在八路军留守处的警卫连任职。
1942年,延安发起了大生产运动。
张思德在入伍前,有过烧炭的经验,而且这时候已经是冬季,需要很多煤炭,于是,部队首长找到了张思德,让他上山烧炭,张思德没有怨言,欣然同意。
张思德是一个心思很细,善于思考的人,接到烧炭的任务后,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烧出高质量的木炭,而且还要提高烧制的速度。为此,张思德认真地钻研了烧火技术,还改进了出炭流程。
在他的努力下,烧窑的时间从10天缩减为7天,效率大大提高,他曾带着战友们,一个月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保质、保量、超额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
1944年9月5日上午,为了抢在大雪封山前,多烧一点木炭,张思德和战友们挖了一口新窑。
谁知在修整窑洞的时候,窑洞突然坍塌了,张思德见状,赶紧把一旁的战友推出窑洞,帮助战友躲过了一劫,但张思德也由此错过了更佳的逃跑机会,漫天的尘土消散后,已经看不到张思德的身影了。
不久,张思德不幸遇难,年仅29岁。
得到消息的警卫队长古远兴,就之一时间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听完,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询问道:“抢救出来了没有?”
“没有,人已经牺牲了。”古远兴摇了摇头。
毛主席没有说话,沉默了片刻后,悲痛地问道:“窑洞为什么会塌下来,在什么地方打的窑?”
“在半山坡上。”古远兴回答。
“你去过没有?”毛主席又问。
“我没有去过,离不开。”古远兴如实说出。
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一些关于窑洞的信息,问完后就批评道:“这个地方,你们都没有调查过,你们有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要害死人的。”
挖窑的选址十分重要,更好选在背风向阳、土质结构紧密的地方,这样才不容易发生坍塌。而毛主席经过询问,发现张思德遇难的地方,草多树高,土质比较松软,山坡上的大树可能导致挖空的窑洞承重压力太大,进而影响稳定性,窑洞这才会坍塌。
对于张思德的遇难,毛主席十分惋惜,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没办法,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批评完后,毛主席又问:“张思德同志现在在哪里?”
“还在塌方的窑洞里。”古远兴回答。
毛主席生气地说:“怎么能这样呢,要赶紧挖出来,派人放哨守着,山里狼多,一不注意就会被狼吃掉,对了,张思德同志的后事,你们打算怎么处理?”
“我们打算把他就近安葬。”张思德牺牲的地方,距离延安有60多里路,而当时延安的形势比较紧张,人手更紧张。如果把张思德运回延安安葬,需要抽出不少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古远兴就认为没有必要,他建议把张思德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胡闹,把他抬回来!”毛主席严肃地说。
“抬回来?”古远兴一愣。
“抬回来!不仅要抬回来,还要干干净净,衣服都要装进棺材里,而且还要开追悼会。”毛主席指示。
见毛主席已经定了调,又作了明确的指示,古远兴只好照办,而且一点都不敢马虎。一切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好后,古远兴就重新找毛主席汇报:“主席,一切都按照您的指示做好了,张思德同志的东西,包括他那双打篮球才穿一穿的胶鞋,都放进棺材了。”
闻言,毛主席又问了追悼会的事情。
古远兴说,追悼会已经在准备了,但开追悼会,需要有人发表讲话,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想让毛主席来讲,但古远兴又担心毛主席没有时间。
毛主席一听,当即表示会抽出时间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古远兴等人就开始部署追悼会会场。
9月8日下午3点左右,我党举行了之一个正式而又特殊的追悼会,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普通战士。
这次追悼会,共有1000多人参加。
追悼会上,毛主席走到张思德的遗体前,对着他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一躬,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他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