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明丨听风听雨思故人,人生看得几清明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4-04)700

清明丨听风听雨思故人,人生看得几清明

清明 · 让人懂得珍惜的日子

今日清明,

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无数次感怀,

为何在春意盎然时祭祖?

而一旦踏进乡土,

春山如黛,如思念绵绵不绝,

风过无痕,如生命来了又去。

原来,祭祖是以爱的方式纪念,

因为思念,比春天浪漫。

今日清明,念念清明。

起 源

三节相融,气清景明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日是怀念、祭奠、铭记、感恩的日子。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

“清明节”与天气物候的变化有关系。《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春分后的十五日,传统意义上是指冬至过后的第108天,即发生于仲春与暮春相交之际的一段时间。

古时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因此得名“三月节”。

《历书》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桐始华”,指的是桐树开花,桐树有好几种,在这个时节开花的是白桐。清明时节,白桐花次第绽放,春满枝头。“田鼠化为鴽”,鴽就是鹌鹑,田鼠和鹌鹑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如何能够相互转化呢。其实,这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独特的理解方式,古人认为田鼠属阴,鹌鹑属阳,清明是阳气渐盛的时节,阴可以为阳所化,因此田鼠可以化为鹌鹑。“虹始见”,指的是彩虹在这一时节开始出现在天际,虽然这种说法未必准确科学,却也体现了古人的浪漫。

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原本清明仅仅是为农事所设置的节气之一,本来并不具有更多的含义。直到后来,清明逐渐演变成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这一变化与另外两个古老的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上巳节和寒食节。

迎 新

上巳佳节,踏青游春

清明节的演变与上巳节密不可分。古时,上巳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这一日人们临河洗浴,祛邪求吉,野外踏青,自由春游,反映了人们在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困束后迫切希望调整萎靡的精神,焕发朝气的心情。晋代陆机有诗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迎新的生动写照。

先秦时代,以沐浴消除病邪的风俗便已盛行;周朝时,每逢三月的之一个巳日(上巳日)用香熏的草药沐浴,进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演化成一种制度。汉代便将农历三月的之一个巳日定为节日,谓之“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这一日,皇帝在曲江边宴请群臣,百姓也会到水边进行郊游,这一时期原本繁杂的“祓禊”被简化为“洗手脚”,还形成了新的趣俗——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序》即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再现。到了唐朝,上巳节已经发展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由唐朝自由绚丽的文学加以咏颂,这一节日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宋朝后期,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除重要节日外,朝廷不再鼓励举办春游、祓禊等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只在民间流传且不再是全国性习俗。明初,朱元璋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带领大臣们外出郊游,“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便生动描绘出这一天的盛况。

上巳节节日内容的不断变化,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由于与清明节的时间邻近,形式相似,踏青郊游等习俗便逐渐被整合到清明节之中了。

清明,天清气明,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新的开始。此时光照日长,阳气日渐充盈。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明时节,人也应该走出去,去自然界中吐故纳新,洗掉自己一年来不得亲近天地山川的暮气与衰气。

想要迎新,必然吐故。清明启示我们想要生命常新,就要吐故纳新,努力向前,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自我更新,自我前进,如此人生才能自在清明。

思 念

寒食禁火,慎终追远

俗话说,清明节乃三节相融,除并入清明节的上巳节外,另一个被并入清明节的节日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节日时间在上巳节与清明节之间。在这个节日期间举国禁火,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祭祀雨神,请求雷雨之神的降临。《后汉书·周举传》和晋陆翙的《邺中记》记载,寒食节是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而从历史实际来看,禁火冷食反映了古人改火的习俗。先民取火于木,火种得之不易,因季节变化,用于取火的树木也不断变化。春三月是改火的时节,先民在新火未成之时,禁止生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期,因民间有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才将古老的“禁火节”与介子推联系起来,将“禁火节”改为“寒食节”。汉时,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寒食节举行隆重的祭祀介子推的仪式活动。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则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言,“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后,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得以恢复,时间压缩为3天。唐宋时期改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到了明清时,寒食节便和清明节合为一体,寒食节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巳。”

古代先民,因心怀对先贤的敬重之意,而对寒食节禁烟冷食非常重视。寒食文化中蕴含的忠孝核心以及由忠孝延伸出的诚信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尽管寒食节已并入清明节中,但其许多习俗,如

禁火、寒食、戴柳等被清明节继承,尤其祭祖扫墓,成为这一节日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有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非常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

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

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

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诗经·公刘》所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发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

清明节是一个感性的日子,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同时也是一个理性的日子,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有限,告诫我们要缅怀先人,更要珍惜眼前人。

清风徐来,大地眀洁,杨柳依依,杂花生树,又到清明。清明是庄重的,思念先人,我们在祭拜的静默中,回想祖先的恩德,增强持守祖先基业的责任。清明是愉悦的,我们踏青郊外,沐浴温暖的春风,让生命在自然中清新地跃动。

◎本文图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4/589936.html

“清明丨听风听雨思故人,人生看得几清明” 的相关文章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关羽丢失荆州时路过马超封地 马超为何没有救援关羽

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时路过马超封地,马超为何没救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关羽是一名骁勇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尤其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纷纷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就连当时的曹操都想一心挽留他,不过关羽也是个...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救援,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一起杀退了黄巾贼,救了孔融,随后,孔融游说刘备去救被曹操重兵围困...

张绣作为三国二十四名将之一 张绣水平如何

张绣作为三国二十四名将之一 张绣水平如何

你真的了解三国二十四名将中的张绣,在三国演义中,到底属于什么水平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二十四名将》是民间流传的一首串联三国名将人名的打油诗。诗中有一句“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将张绣和颜良、文丑并列,同居二十四名将之列。说起来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虽然最大的作用...

马超是怎么从督军从事晋升为骠骑将军 的?

马超是怎么从督军从事晋升为骠骑将军 的?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马超从“督军从事”晋升为“骠骑将军” 的故事。一、督军从事《典略》中记载:初,曹公为丞相,辟腾长子超,不就。超后为司隶校尉督军从事,讨郭援,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建安七年(202年),袁...

朱友恭为何会被朱温除掉?他做错了什么?

朱友恭为何会被朱温除掉?他做错了什么?

朱友恭为晚唐名将,对朱温忠心耿耿,在助其扩张地盘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天祐元年(904年),朱友恭奉义父朱温之命,杀害了唐昭宗。随后朱温就以朱友恭怠慢军政为由,将其贬官处死。朱友恭是朱温义子,对他忠心耿耿,还奉他之命弑杀皇帝。那...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否定自己 乾隆为什么还要退给自己的叔叔平反

否定雍正,就是动摇自己皇位基础,为何乾隆还要给叔叔们平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给八叔胤禩,以及那些和他爹雍正争夺过皇位的叔叔们平反这件事,确实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如果给胤禩等人平反,就意味着胤禩等人没...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备最后选择赐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说的吗?

刘封,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三国演义》中,对刘封的死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关羽在败走麦城后,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关羽父子被擒后遇难。这期间,关羽曾派廖化向刘封、孟达求助。但两人见死不救,致使关羽遭难。关公死后,廖化去成都哭告刘...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汉末三国一方豪杰,曹操和孙权有没有见过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各自作为一方霸主,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那么两人是否见过面呢?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有两个答案,正史中两人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但在《三国演义》中,两人却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