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为“弑母”被曹操处死,到底怎么回事?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4-16)590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都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段佳话,四岁的孔融,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更成了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

那么,如此懂得谦让的孔融后来又怎么样了?课本里没有讲,然而世事无常,孔融最后竟然因为不孝“弑母”的罪名,被曹操杀害了。

这真让人很是矛盾,一个人虽然会变,但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大变化?孔融到底又是怎么死的?

“孔融让梨”,千古佳话;

孔融,字文举,鲁国(就是现在的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中的老大,他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小的时候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亲戚们看到孔融才四岁,就这么聪明早慧,还懂得互相谦让的道理,认为他将来必定是个奇才。

就因为“让梨”这件事, 从古至今孔融都是中国孩子要学习的好榜样。

而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教育人们,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俗,要要有谦让的美德。

初入仕途,刚正不阿;

司徒杨赐听说孔融品行很好,便征召他进入幕府,当了一名幕僚。

“幕僚”就是古代地方军政长官衙署中的参谋、书记或顾问之类的官职。

孔融当官后刚正不阿,他发现朝廷里很多宦官的亲戚都有 *** 、违法乱纪的现象。

于是便对那些违纪的官员,不论其官职大小、背后关系软硬,均一视同仁,都或贬谪或罢免的秉公处理。

在当时,就连朝中的尚书都不想得罪宦官背后的力量,恐怕连累自己。

便把孔融召来一顿训斥,责备他检举的大多都是京中宦官的亲戚。

但孔融却据理力争,对他们的罪行毫不退让,坚持自己的判罚。

后来大将军何进又封孔融为“侍御史”,最后还做到了“虎贲中郎将”,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一职。

再后来,董卓进京后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当了皇帝。

汉献帝刘协非常器重为官刚正不阿的孔融,经常向他征求治国兴邦的意见。

一时间孔融风头正旺,自我感觉良好,便慢慢地飘了起来,说话也越来越直、越来越冲,锋芒外露,在朝廷里也得罪了不少人。

等后来董卓完全架空了汉献帝,把持朝政,开始执掌朝廷官员的废立等重大事项。

为此,孔融便看不上董卓,经常在朝廷上出言顶撞董卓,与其争辩,并且言辞激烈。

搞得董卓对孔融怀恨在心,便联合一些官员把他打发到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当了个北海太守,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孔融当了七年的“北海相”,最后在与袁谭的战争中失败,便投靠了曹操所谓的东汉朝廷。

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同,处处针锋相对;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曹操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建立起曹魏政权。

公元196年,曹操野心越来越大,废除了三公,自己当了丞相,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最终成了傀儡皇帝。

但孔融忠于汉室,对曹操挟持皇帝的做法甚是不满,于是便开始疯狂地反对曹操。

孔融仗着自己是“建安七子”之首、有名的大儒,多次在公开场合讥讽曹操,处处与他针锋相对。

但凡是曹操提出的建议,孔融都要去反对,后来甚至开始写文章,对曹操进行人格攻击和侮辱。

由于孔融经常让曹操下不来台,使得曹操很是生气,但碍于孔融的名声太大,又不便对他怎样。

比如:

曹操曾颁布“禁酒令”节约粮食,以保证打仗时军需使用。

曹操为什么要“禁酒”呢?就是因为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这些粮食本可以用于军队的口粮。

在当时,东汉末年的普通百姓,若是谁家敢私自酿酒,就会因此而惹上牢狱之灾。

曹操的“禁酒”本是件好事,但孔融却极力反对。

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偏偏是个嗜酒如命的人,曹操的“禁酒令”也彻底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孔融为了捍卫自己喝酒的权利,还专门给曹操上书《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以示反对。

孔融在文章中对曹操极尽讽刺和挖苦,说:“如果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那么夏、商朝都是因为女色而亡国,那你为什么不禁止百姓结婚?为什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呢?”

孔融把曹操一顿好骂,怼的曹操哑口无言,禁酒之争也以孔融全胜而告终。

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曹操“禁酒”是小题大做,其实根本用不着“禁酒”,搞得曹操对孔融甚为恼火。

还如:

曹操出身低贱,他的父亲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出身宦官家庭背景的曹操,很受世人的鄙夷。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孔融就专揭曹操的短,并以此大做文章,辱骂曹操是太监的后代,没做过什么好事。

直把曹操气的五脏俱焚,但是也都忍了下来。

再如:

随着曹操的奸雄本性逐渐显露,孔融对其的言辞也变得更加激进,经常触犯曹操的禁忌。

曹操早就听闻袁绍的二儿媳妇甄宓长得漂亮,便想收为己有。

公元204年,曹操包围了邺城的袁绍,待攻下邺城后,便迫不急待的命人去寻找甄宓。

可是手下人却面露难色的告诉他,甄宓已经被您的大儿子曹丕抢先一步给抢走了。

曹操气的干着急,却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再去抢自己的儿媳妇吧!只得吃个哑巴亏,但心中也是愤愤难平。

孔融得知此事后,特别反感曹操的做法,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

“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曹操看完以后觉得很困惑,因为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

于是就把孔融请了过来,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建议要跟自己说?

孔融对着曹操说道:“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现在您又‘大义割爱’,把甄宓赐给了你的儿子,真是当世的佳话呀!”

其实孔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曹操为老不尊,父子二人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居然还想共享一个女人,就好比妲己作为战利品,被周武王赐给了弟弟周公,着实有些让人看不起。”

曹操听后这老脸立马红了,他知道孔融是拐着弯儿在骂自己,气得暴跳如雷,真想立刻就杀了孔融。

祸从口出“不孝弑母”,曹操痛杀孔融三族;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在和一些名士喝酒聚会之时,曾口出奇言,提出了“父母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母无恩,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孔融这一套理论说的是啥意思:

“儿女都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母亲其实无非是一个装着孩子的容器,等孩子出生后,也就跟母亲没有啥关系了。”……

“父母跟自己没有什么恩情,自己有食物的话,宁愿给陌生人吃,也不会给父母吃。”

孔融所说的这一套理论,别说是在被礼仪束缚的古代,就算放在现在,这番不孝的话也属于大逆不道,自然是引起当时社会名流和名士的声讨。

当曹操听到这些话时,大喜过望,觉得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

因为孔融发出这样的言论,不仅颠覆了世人的传统观念,而且还违背了伦理孝道。

对孔融早起杀心的曹操,正愁着用什么样的理由杀死孔融呢?这下可好,孔融却把刀柄递给了曹操。

因为孔融权不高、位不重,但名望实在太大了,曹操也不想背上“杀害贤良、排除异己”的骂名。

公元208年9月,曹操终于抓住机会,利用他人的诬告,将孔融关进牢狱,准备以“违天理、破礼法”的罪名,将孔融全家满门抄斩。

当曹操派来的士兵来到孔府抓人时,府内男女老少哭声一片。

但是孔融的一双儿女,却在院子里气定神闲地下着棋,仿佛这一切都跟他们无关。

孔融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也受到牵连,于是便苦苦哀求这些士兵,希望放过他们。

孔融说:“丞相认为我有罪,我随你们走便是,但是两个孩子还小,能放过他们吗?”

当时孔融的九岁儿子孔褒(bǎo),听到了父亲的求情后,心里非常着急。

为了保护母亲和姐姐,他挺身而出,不慌不忙的说道:“父亲,您不要再恳求了,他们是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整个鸟巢都被翻倒了,那么里面的鸟蛋,还能保持完整吗?”

曹操听了小孔褒的话,也感到有些惭愧,他也认为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残忍,便想放过孔融一双儿女的性命。

可是曹操转念一想,恐怕这又是一对未来的小孔融,真害怕他们将来对自己不利,于是便狠下心来将孔融全家杀死。

至此,孔融一家老少全都被曹操杀害了,也包括他那九岁的儿子孔褒,在留下的这句千古名言之后,也从容的走上了断头台。

这便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成语典故。

小孔褒所说的这八个字,也成了千古名言,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后人还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成语,来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无法保全。”

通过笔者的讲述,大家都知道孔融并非是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硬给他扣上了“不孝弑母”的这个罪名。

结语:

孔融因为“不孝”的罪名而死,其实并非因为他的言论举止,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与曹操的政见不同。

曹操想成就霸业,孔融却希望他能够忠于汉室,如此一来,曹操必然要为自己扫清障碍,所以孔融之死也是必然的。

但孔融之死,也有他自己持才傲物,口无遮拦的缘故,人贵有自知之明,处世当审时度势,而不是目中无人、率性而为。

总之,“融四岁,能让梨”的典故,一直被人们传颂,更是赞扬了他的孝道和品德。

《郑重声明:此作品仅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并已开通全网 *** ,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盗用、搬运,侵权必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4/591515.html

“四岁让梨的孔融,最终却因为“弑母”被曹操处死,到底怎么回事?” 的相关文章

朱祁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祁镇算是一个昏君吗

朱祁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祁镇算是一个昏君吗

还不知道:明英宗朱祁镇真的是昏君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一位让大多数明粉弃之以鼻的明朝君主。在明粉心目中,这是一个让明朝由盛转衰的无能皇帝;在大多数明史爱好者的观念里,这是一个在土木堡断送明朝精锐的“叫门天子”,更是被众多网友戏称为...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蜀汉时期重臣、评论家,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郡平舆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时期重臣、名士、评论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许靖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后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向朗,三国时蜀汉重臣、学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东汉末年,新势未定,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有很多人拜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为师,诸葛亮在隆中时,也有幸结识了这两位大咖,并从司马微处学到了很多济世安邦之才。算起来,诸葛亮与向朗是师出同门。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

洪适:南宋爱国重臣洪晧长子,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

洪适:南宋爱国重臣洪晧长子,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

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洪晧的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适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人。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都说刘备皇叔的身份是假的 三国时期就没有人怀疑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的皇叔有没有可能是假的,难道没人怀疑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在面见汉献帝时说道:“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后汉献帝命令手底下的人去查看族谱意外的发现论辈分刘备竟然还是自己的叔叔,从此“刘皇叔”这个...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东吴大司马陆抗次子,晋伐吴时战死

陆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次子。陆机、陆云之仲兄。生于吴大帝赤乌十三年(250年),天纪四年(280年),晋伐吴时战死,年三十一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经籍志》注有《陆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后世评价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后世评价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诸葛亮五次北伐,全部失败,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在渭水相持,相持了一百多天之后,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一代名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与世长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北伐没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