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王子逃亡乡下,好心老农收养其12年,登基后却下狠令:满门抄斩!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5-04)520

前言

从古至今,权势的争夺都是残忍的,尤其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罔顾人伦和手足之情的事情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人公曾经在争取皇位过程中逃亡了12年,他于乡野间韬光养晦了12年,一朝登基,却将好心收留了自己多年的老农一家杀害。

他为什么要如此狠心将老农一家杀害,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混乱的继承制度

陈暊是越南陈朝的第九位君主,他便是那个逃亡了12年才得以继承皇位的主人公。事实上,因为越南陈朝继承制上的混乱,他能继承皇位,本身也充满了意外。

陈暊,史称陈艺宗,他的父亲是陈明宗——越南的第五代君主,而他却是第九任君主,中间跳过了四任,光从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出当时的陈朝继承制度有多混乱。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越南陈朝实行的是禅让制,所谓的禅让制指的是,上一任统治者在生前就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他人。

禅让制与血统继承制不同,继承皇位的可以不是上一任统治者的子女。我国在五帝时代实行过“禅让制”,其目的是选择有才能之人继承大位以保证政治的清明和国家的稳定。

但“禅让制”背后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极容易让某些觊觎皇权的人钻空子,在陈暊继承大位前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1329年,陈明宗禅位给自己的儿子陈宪宗,这时宪宗也才不过10岁。宪宗继位后还没来得及积蓄实力就赶上越南内外交困,朝内,忠臣相继去世,朝外,哀劳(傣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和占城(占婆补罗)趁机频繁发动战争。

越南因朝中无人可用,在交战中节节败退,以至于太上皇不得不亲自领兵出征。

年幼的皇帝难以把握手中的大权,身为太上皇的父亲又在外打仗,1341年,因忧思过重再加上终日的劳累,宪宗病死,死时连子嗣都不曾留下。

陈明宗听闻这个消息以后,只好匆忙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第十个孩子陈暭,史称陈裕宗。这里就体现出禅让制和继承制的不同了,陈暊是陈明宗的第三个孩子,按理说应该由他来继承皇位,但陈明宗却偏偏挑选了自己的第10个孩子。

事实上,陈暊当时并不是很想继承皇位,所以对于父亲的决定也没有太大的异议,无论陈明宗选择谁当皇帝,他都尽心辅助,不曾有过半分的僭越之心。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会如此奇妙。

二、逃亡乡野12年

1369年,陈裕宗驾崩,杨日礼继位。杨日礼是陈明宗名义上的孙子,但事实上他与陈朝宗室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他只是陈朝宗室收养的孩子。

因越南实行的是禅让制,所以即便杨日礼在血缘上比不过有着陈氏血脉的陈暊,依旧能顺利继承皇位。

杨日礼继承皇位背后的明争暗斗我们无法得知,但他即位以后立即将自己的姓氏改回了杨姓,并开始大肆残害陈氏宗亲,陈暊为了避祸不得不奔走乡野。

陈暊的逃亡之路并不顺利,源源不断的刺客和追兵让陈暊意识到杨日礼这是下定决心要将陈氏宗室赶尽杀绝。

想清这一点的陈暊感到无比的愤怒,纵使他对皇位并无觊觎之心,也无法容忍一个外姓人抢夺陈朝宗室的皇权,他暗暗下定决心,终有一日要将这皇位夺回来。

为了躲避追兵的搜捕,陈暊不得不逃到偏僻的乡村。好在,乡野百姓都淳朴,并没有将他赶村子。

当时,村子里有一个老农,见他虽然看起来很落魄但体格健壮,稍加培养必定能成为一个种地的好手,于是就收留了他,陈暊这才结束了自己的逃亡之路。

这个村子与世隔绝,村民也极少与外界进行交流,是一个绝佳的藏身之所,陈暊在这儿一待就是12年。

在这12年的时间里,老农一家早已将陈暊看做自己的亲人,而陈暊也逐渐适应了乡村的悠闲生活。

虽然这里物质享受十分的贫乏,但却很安宁,这12年的乡村生活是陈暊最轻松、最自在的时光。

但是午夜梦回,他依旧会想起自己曾经是陈朝的王子,想到杨日礼,想到被追兵追杀时不得不狼狈逃窜的自己。

三、夺回皇位

陈暊逃亡乡野的这12年,陈氏宗室几乎被杨日礼残害殆尽,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稳坐皇位的杨日礼逐渐暴露本性,他昏庸无能、不理朝政,整日里只知道享乐。

朝中大臣对他怨念十足,他们本就对杨日礼杀害陈氏宗室的行为不满,如今陈朝在他的统治下一日不如一日,大臣们都感到深深的无力。

这时,他们想到了出逃的陈暊,陈氏宗室里只有陈暊至今下落不明,他极有可能还存活在世上。抱着这样微弱的希望,大臣们开始暗地里派人搜寻陈暊的下落,最终在一个小乡村找到了他。

陈暊原本已经要放弃自己的复仇计划了,没成想竟然在12年后迎来了转机,他被大臣们兴高采烈地迎回了朝廷,并且在大臣的一致支持下推翻了杨日礼的统治,顺利夺回了皇位。

如此顺利就夺回了皇位,这让陈暊有些意外,也有些难以置信,他内心十分不安,总觉得下一秒就会有人将皇位夺走。

陈暊继位以后立即开展肃清工作,将拥护杨日礼的余党全部逮捕并处死,做完这一切他仍觉不足,又想起了自己待了12年的乡野“老家”。

他本该尽心打赏当年收留他的老农一家,但他又想到那12年代表着他最屈辱、最灰暗的时光,在那儿生活的12年里他不仅没有想办法夺回皇位,还几乎忘记自己的身份。

如今他已经是皇帝,那12年的逃亡生活便是他的人生污点,所以他狠心下令将老农一家满门抄斩,彻底得将自己“灰暗”的过去封存。

结语

权势蒙蔽了陈暊的双眼,让他变得面目全非。陈暊受了老农12年的照顾,转身却将其一家满门抄斩,只为保全自己身为皇帝的颜面。

那可怜的老农一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好心,竟然换来了农夫与蛇的悲剧,实在是令人唏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5/593776.html

“王子逃亡乡下,好心老农收养其12年,登基后却下狠令:满门抄斩!” 的相关文章

魏延在街亭之战时没有出战张郃的原因是什么?

魏延在街亭之战时没有出战张郃的原因是什么?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张郃和魏延都是三国名将,两个人不仅都以勇猛著称,而且还都非常善于统兵,在整个三国后期,蜀汉只有魏延能抵挡张郃,可是,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抛开魏延不...

郭衍:北周至隋朝时期大臣,善于揣摸圣意,深得隋炀帝宠信

郭衍:北周至隋朝时期大臣,善于揣摸圣意,深得隋炀帝宠信

郭衍(554~611),字彦文,太原介休人。北周、隋朝时期大臣,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九世孙,西魏侍中郭崇之子。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少时骁勇,善于骑射。仕北周, 依附陈王宇文纯,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武强县公。多次讨伐北齐,平定尉迟迥叛乱。...

裴潜: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潜: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曹魏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河东裴氏。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自古虎父无犬子 雍正和乾隆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复杂

还不知道:雍正与乾隆既是最大的冤家又是最默契的皇家父子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人自古就有虎父无犬子;知子莫如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名言,这表明着父亲和自己的儿子,天生有种默契在里面,这可能得益于孩子身体里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是貌似父亲与孩子之间天生...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的后宫,一直是一个谜。后宫里有多少嫔妃,分别都是些什么人,这些后妃叫什么名字,《史记》中一概没有记载下来。别说后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清楚。很多人说,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就算...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渊应该担任什么责任?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玄武门政变”对于李渊来说是残酷的,儿子们互相厮杀,两个儿子被杀死,并且脑袋还被割了下来。十多个孙子,也在一日之间全部被杀光。当时李渊已经60岁了,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他情感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不过,...

清朝公主在嫁人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没有子嗣

清朝公主在嫁人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没有子嗣

为何大多数清朝公主都没有子嗣?死后入殓时发现悲惨真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现代社会最近的王朝。作为一个由关外满族统治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清朝在许多方面都有它的独特性,比如服饰发型、皇室规矩等等。此外,清朝...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