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人用,如今却随处可见
前言
在古代,人们给孩子取名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名字要有好寓意以外,
还要考虑到另一个因素,那就是避讳。
一般来说
避讳主要是“避尊者讳”
,也就是
如果皇帝的名字里有某个字,那下面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不能用这个字
。
甚至
某件东西和皇帝重名了也要改名
,就比如汉朝有一等爵位原本叫做“彻侯”,但是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为了避皇帝讳,于是这个爵位就改成了“通侯”。
“尊者”除了皇帝以外还有父母长辈,如果父亲或母亲的名字中有某个字,那后代不仅不能再用这个字,甚至连同音也要尽量避免。
但是历史上除了“避尊者讳”以外,其实
还有一个避讳是人们约定成俗的,那就是取名的时候尽量要避免“王”这个字。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
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实在是太大了,古人认为一般人的命比较轻,很难承受住这么重的字
。
在商朝的
甲骨文中,“王”字的形状就像一把大斧头
,而这把
斧头就代表着执掌杀戮,能执掌杀戮的人只有首领,于是“王”逐渐变成了无上权力的代表
。
因此后世,
人们逐渐开始用“王”来称呼首领
,又逐渐在“王”前面加上了“君”,以“君王”称呼一个朝代或者政权的统治者。
因此,尽管后世国家更高统治者改叫皇帝,但是
“王”仍旧能够代表着皇家,自然就不是平民百姓能够随便使用的字。
再加上王这个字本来的含义中
有着“杀戮”这层意思
,因此被迷信的
古人认为这个字的分量相当重,平常人镇不住这个字范围会被影响短命
。
但是要注意,
这里是不包括姓氏的,仅仅只是说名字里要避讳“王”字
,毕竟不论古今,王姓都是个大姓,总不能要求所有姓王的都把姓氏换了。
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一身反骨,
历史上就有三个人名字里有“王”这个字,他们是谁?
是否压得住这个字呢?
一、西汉重臣冯野王
汉朝的时候,冯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
,出了很多重要人物,不仅有朝廷大臣还有皇帝的妃嫔,汉元帝就有一个叫冯媛的昭仪非常有名。
而
冯媛有一个哥哥名字里就带有“王”,全名叫做冯野王
,他也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人才,后来还当了名臣受人敬仰。
冯野王家中世代为官,一直享受着高官厚禄,他的父亲冯奉世还因为征战有功被封为了关内侯,但是
冯野王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
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能精通《诗经》,人人都称赞他的才华
,认为他将来也会是人中龙凤。
冯野王十八岁的时候就相当有胆量,直接上书给汉宣帝毛遂自荐,称自己能够胜任长安县令
,让汉宣帝非常惊奇,尽管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还是让他在其他县当了县令。
自此之后冯野王就步入了仕途,并
因为正直不阿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学识非常受人敬仰,在朝廷中相当有威信,一路官至高位
。
冯野王的名望甚至征服了绝大多数官员们,
御史大夫李延去世之后,朝廷就开始商议何人接替,结果自然是大部分人都推荐冯野王
。
但是
因为冯野王身为皇帝后妃的哥哥,如果官位抬高恐怕会生乱,于是才没有用他
,但是也给了他相当高的一个官职,并且因此更有名望。
然而
汉成帝继位之后,冯野王年龄也越来越大,身体不像从前一样健康,开始频频告假养病
,于是给了嫉妒他的官员进谗言的机会。
因此,冯野王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好又被人构陷,于是汉成帝直接罢了他的官位,让他回家养老,
几年之后,冯野王最终还是没被重新起用,在家中寿终正寝
。
二、南朝文学家顾野王
冯野王虽然晚年受挫,但是留下来的名声相当好
,这一点不仅从汉朝的史书中能看出来,从后世人们的行为上也能看出来。
南北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文学家因为十分仰慕冯野王,希望自己也能有冯野王那样的成就,于是专门改名,这个人就是顾野王。
顾野王本来叫顾体伦,从小就有着卓越的文学天赋
,甚至八岁的时候就能自己写出一篇诗赋,十二岁的时候仅一次旅途就写出两排文章,相当有才华。
后来学史书的时候
认识了西汉名臣冯野王,不禁为冯野王正直又富有才华的品格折服,从此之后对冯野王相当仰慕
,甚至将名字也改成了顾野王。
然而
顾野王虽然精于文学,却不是个书呆子
,按照如今的话来说,他应当是个“博物学家”,不仅文章写得好,
还上通天文地理,下通花鸟鱼虫,相当全才
。
因为他的才能,再加上顾家也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因此
顾野王毫无疑问也走上了仕途,得到了不低的官职。
然而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顾野王原本是南朝梁的官员,但是
经过了“侯景之乱”后,陈武帝陈霸先抓住时机崛起建立了陈朝。
而在侯景之乱中受到了不小影响的
顾野王也重新安定下来出任朝廷官员,后来甚至被重用编修前朝史书《梁史》
,直到60多岁的时候才在高位上去世。
三、唐代诗人骆宾王
最后一个名字里“有”王的人最有名,
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过“鹅鹅鹅,曲项向天波”,没错,就是这首《咏鹅》的作者骆宾王。
和前面两位少年能作文的天才有着相似的经历,
骆宾王尽管出身于寒门,但是小时候也是个七岁就能作诗的神童。
骆宾王生活于唐高宗到唐中宗年间
,看到这段时间,想必大家也会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一些猜测,的确如此,
骆宾王的人生和武则天有着很大的关系
。
唐高宗在位的时候,年轻的骆宾王进入仕途
,但是一路走得起起伏伏相当坎坷,被贬谪过好几次,却仍旧顽强不屈地走了下去。
骆宾王在属地当官的时候是姚州总管的幕僚,当时
姚州军经常和叛乱的蛮族作战,要打仗就要师出有名,发布讨伐的檄文
。
军队里大多数都是粗人,而骆宾王因为是个文人,又相当腹有诗书,于是
就被任命撰写檄文,从此被挖掘出了写檄文相当好的才能
,也为他的命运挖了个坑。
骆宾王为官十几年后,
唐高宗病重,于是朝政交给了皇后武则天处理,但是骆宾王不能接受女主当政,于是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
。
武则天其实是对骆宾王的才华相当赏识的,但是谁也忍不了自己被骂,
于是骆宾王就这样获罪进了监狱,一年后才被释放。
然而骆宾王并没有因此向武则天屈服,
唐高宗死后,儿子唐中宗继位,成为太后的武则天更加权倾朝野,甚至因为唐中总不听自己的话就要废黜他
。
武则天的某朝篡位的意图相当明显,于是
民间也逐渐开始有人起兵表示反对,这其中就有徐敬业
。
而
骆宾王当时在徐敬业手下工作,非常积极响应征讨武则天,于是捡起老本行,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可惜的是,
徐敬业起兵最终还是没能成功,骆宾王也因为写了檄文受到了牵连
,尽管最终结局不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作为叛贼,骆宾王的人生结局一定相当悲惨
。
结语
这几个人中,前两位都是寿终正寝,并且有着高官厚禄,名扬后世,只有骆宾王一个人因为造反落得凄惨。
可见名字里有“王”对人并没有什么影响,哪个人一生还遇不到点坎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