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不提前禅位,让权力平稳过渡?为何选择死后再传位?
文/万物知识局
皇位是权利的象征,是无数人做梦都想要登上的位置,可是在古时,不少皇帝都是临死才选择退位,而有的太子一做就是整整几十年,虽然优先定下了储君却没有及时的退位,究竟又是为何?
而作为太子已经接近了权利的中心,又为何迟迟不敢逼宫登位呢,其实这一切在历史上早就有了回答,选择死后传位不仅是可以保护国家也可以保护自身,那么君王的传位制度你了解多少呢?
古时候所盛行过的传位制度
古时候最早的传位制度始发于尧舜时期,有了统治就有了领导者,而人终有一死,接班人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在尧舜时期并没有十分流行立子为新王,反而是崇尚于禅让制,相较于比较公平也顺从民愿。
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就是由部落的首领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这样既能保证合理性也能让部落没有首领空缺的时段,避免了其他部落来犯的可能性。
尧舜之后就是夏商两朝,此时由于权利和土地分割较为明显,掌控和约束的职位较多,此时采用的就是“父子相传”制度,父亲死了以后由长子继位,以确保登位之人不会因为年幼而被奸臣所欺压和蒙骗。
并且除了父子相传外,还有一个缺席制度就是“兄终弟及”,意思就是原本接受皇位的哥哥如果去世或被废除的话,就会由他底下的弟弟顶上来继承,这是避免了皇位空缺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引发战乱。
周汉时期就开始盛行了订立储君的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太子”,将自己的接班人选择好,然后着重培养,让他成为一个能够坐上并且配得上这君王之座的人,这样的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权利争夺。
提前定好也有一些弊端,就是一些不甘心没能成为太子的人,会在暗中与朝中党羽勾结,从而让君王对太子有所误解,进而废除太子另定他人,这样就会出现原本英明的储君被换成居心叵测的人。
明朝时期就规避了许多风险,为了避免太子之位被奸人所害,除了册立皇太子,还册立了皇太孙,如果太子之位出现任何变故,就会由太孙继位,避免因为争夺皇位出现纷争。
清朝时期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诸王争储的现状,从雍正帝开始就开始盛行秘密立储,皇帝在生前或者身体抱恙难以恢复的时候秘密选定储君,由皇帝亲笔写下两份密诏,并且两份密诏所保存的地方也不相同。
一份会藏于皇帝所在的乾清宫立于“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还有一份则是由内府保管,以确保在皇帝死后新帝继位之时不会出现偏差,这样两份遗诏对比,无论是更改哪一份,字迹或笔锋不同,立储遗诏都做不得数。
为何要死后才传位
而许多人就十分好奇,比起立储君,让自己的儿子进行争夺,为何不选定后就立马传位,这样不是就能保证皇帝是自己亲定的人选了吗?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有几个,首先,皇帝是身处在权力中心的,无论是皇帝本人有什么闪失或者是皇室的动荡都会引起国家局势的不安稳,而作为皇帝不仅要对皇室众人负责,还要对天下百姓负责。
如果因为自己的贸然退位,使得敌军进犯就是让天下因为自己变得水深火热,百姓也会因此过的苦不堪言。
到时候自己就会因为原本好心退位,却引发战乱使得自己背上千古骂名,并且还别说退位,有可能自己辛苦建立下来的王朝都要拱手送人。
除此以外,就算能够躲过权利引起的动荡,也有不少帝王难以在权力影响人心之下得到善终。
太早退位,自己还未曾年迈,但新帝上位后的势力就会急剧膨胀,朝中不少忠臣、老臣也会被面临发配和罢势归田,到那时太上皇就会成为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在明朝时期,就曾因提前退位,导致最后太上皇出征边塞被擒获,当朝新皇却不愿出兵增援救回太上皇,即便救回以后,太上皇在朝中也已经没有任何权利。
就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只能和自己一起囚禁在宫殿之中,到最后妻子惨死也都无可奈何。
这也就印证了古人常说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如果都是作为权利中心的存在,那么必定会出现互相残杀,不论是手足还是对待自己的父亲。
另外朝中大臣也会在太上皇和新皇之间做比较,如果新皇有任何不妥就会被弹劾,甚至会有朝中官员一起上书太上皇请求重新登位,如此一来,也会引得新皇不满,威胁到太上皇的生命安全。
而之所以要在临死或年迈时退位,还有一个比较俗气的说法,就是为了避免后宫妃嫔侍奉多位君主,毕竟提前禅位就不会存在妃嫔陪葬的事件。
而后宫妃嫔众多,其中也有不少年轻貌美的,当新皇架空太上皇的所有权力之后,难免不会对这些妃嫔下手。
而妃嫔为了保命,也只能侍奉新皇,太上皇失去权利即便知道也无可奈何。
而如若是自己临死之时立储就可以同时宣布遗诏,让钦定的妃子为自己陪葬,新皇登基需要处理的事务有很多,也就根本来不及查看后宫陪葬的妃嫔。
而留下来的基本上也就是年老的,并且有自己的封号,通常都是太妃或者皇太妃,太后等,不会掀起任何后宫不妥风气。
帝位的沿袭
帝位的沿袭不仅是自身权利的交替也是朝代更迭的初始,那么统治者的改变让华夏从秦朝到清朝经历过多少次改朝换代呢,期间统治者又坚持了多少年呢?
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开始统治,他所推行的变法和统治的江山都对后人有了非常好的起始打样,而秦始皇在位也不过15年的光景。
到了西楚时期我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仅仅只维持了5年。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朝代经历的时期较久为期210年,而这其中就有退位的秘密,退位时间短,国家统治的时间才能变长,才能避免被他国吞噬侵犯。
中间经历的新朝、玄汉也是因为制度和国家并不昌盛的原因,维持了不久就被更替了,直至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在位后,东汉也曾坚持了195年,而他所推行的制度就是早立储君但却不退位的做法。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一共是60年,不过因为局势动荡且军心不齐后也被更替了,西晋时期的司马炎,东晋的司马睿,这两国时期一共有112年。
南北朝的退位制度与东汉类似,南朝一共坚持了169年,而北朝也共计142年,这除了君王统治得当,对于皇位的更迭处置也十分重要。
而到了隋朝就因为太子被陷害从而听信宦官之言让杨广有机可乘,最后葬送了隋朝的大好江山,到了唐朝时期就吸取了这样的经验,对于传位和太子之位都有了较高的保障,唐朝时期太子经历多次废除又再立,只为给天下一个英明的君主。
唐朝一共掌握天下289年,相较于其他诸国时间也是很长的了,宋朝时期对于皇位,嫡出的重视,即便是分割为南宋和北宋,也依旧让宋朝坚守了319年。
从明朝起,明太祖朱元璋就定下了设立皇太孙的制度,这也让明朝能够在君王传位时能够坚守住城池和天下,明朝一共持续了276年。
清朝时期努尔哈赤打出一片大好江山,在后续传位之时也开始册立储君,到雍正年就开始密定储君,一共坚守276年,与明朝相同。
之所以历代君王对于储君设立和即位制度如此看重,也是因为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因为争夺帝位而出现的兄弟残杀。
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影视剧《步步惊心》中出现过的九子夺嫡的情形。
康熙皇帝一共有24个儿子,其中九位皇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其过程也是令康熙帝心痛,四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也不惜残害了自己的手足。
就连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也被他囚禁起来,与他对立的八阿哥和九阿哥更是被他削了番割了黄袍贬为庶人,这一切都成为皇位争夺的黑暗时刻。
在明朝也曾经历过这样皇位争夺的局面,靖难之役就是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皇位博弈,四年的战争也让明朝初期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遭到了破坏。
面对皇位的争夺,历代君王也不得不对此采取措施,不仅是保护自身也是保护百姓,更是避免了原本和睦的兄弟们最后反目成仇造成不可弥补的局面,这也是为何历代的君王都不愿意提前禅位。
这不仅是为了让权利平稳的过度也是为了让自己建立起来的王朝能够走的更加长远,由此可见历代君王也并不好当,并不是坐享其成,风花雪月就可以,反而需要纵观全局为自己,为天下算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