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中国历史5个月前 (05-10)510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阎崇年三联书店供图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曾告诉学生阎崇年,历史不能光在书斋里研究,更要把历史还给群众,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如今,90岁的阎崇年从事清史研究超过60年,他被更多普通人认识,是因为20年前,他初次登台央视《百家讲坛》讲《清十二帝疑案》,就让收视率破了纪录。《清十二帝疑案》的讲稿后来汇编修订为《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20年来有了18个不同版本,重印约60次,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近日,在一场题为“我与清史研究”的讲座中,阎崇年首次系统回顾了自己研究清史的历程。

1934年,阎崇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渔民家庭,在村子里生活到15岁,后随父母举家搬迁到北京,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以清史闻名,但其实阎崇年最初想研究的是先秦史。“当时北师大历史系的杨钊教授,先秦讲得特别好,诸子百家的原话,成段成段地在课堂上背。我真佩服,也想学。于是找了书,白天看晚上看,平常看周末看,看了3年,有了一些感想,就开始写一些小文章。”

自己写得到底怎么样,阎崇年心里没底,于是经人介绍,到北京的干面胡同拜访刚调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的历史大家杨向奎。“见了面,杨先生特别客气,说写得很好,找个杂志发表一下吧。我当时想,年轻人发表论文那么难,我上哪儿发去,就回去了。”

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杨向奎专门给阎崇年写了一封信,说先秦的考古发掘不在北京,你只能看二手资料,你应该研究清史。明清的宫廷档案、重要的古典文献,都在北京,而且当时研究清史的人很少,还是一块处女地。

“这些话对我 *** 太大了。我当时一个月什么都没干,就在想,到底学什么。”阎崇年说,“年轻的朋友请记住,当你选择一个方向、确定一条道路的时候,一定要慎始善终。”29岁的阎崇年最终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了。从1963年至今,他专注清史研究。

然而,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总是比年轻人想象得要多。下定决心研究清史后,阎崇年最初以康熙为切入口,但始终感觉不得要领,“八旗制度怎么回事,爱新觉罗最初姓什么……都搞不清楚”。在迷茫中,阎崇年到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白寿彝家中求教。

“白先生告诉我,树有根,水有源,研究历史一定要从它的根和源上入手。清朝历史的根和源,当然在关外。”阎崇年一下子豁然开朗,转到对清开国史的研究。1983年,他出版了之一部学术著作《努尔哈赤传》。这也是世界学术史上之一部系统研究努尔哈赤的著作,成为后学绕不开的经典。

其间还有件轶事。总是在方向问题走岔路的阎崇年,这回“学乖”了,在研究努尔哈赤前,先向白寿彝求教。“白先生忙,老不在家,就让我饭点去他家找他,师母给我盛饭,我每次就一边吃一边说。”得到白寿彝认可和鼓励后,从1963年到1973年,整整10年,阎崇年完全看原始资料,成就了这篇论文。而从论文到出书,又是10年。

“我敢说,与努尔哈赤有关的,中国的、朝鲜的、日本的,明朝的、清朝的,韩文的、满文的,我全部看过。”阎崇年说,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讲的做学问的之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世纪80年代初,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阎崇年,需要撰写与北京相关的论文。他结合自己对清朝开国史的积累,选定了袁崇焕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袁崇焕刚好处于明史、清史、北京史的交叉地带。2023年,《阎崇年史学论集》由三联书店出版,就包含明史、清史、故宫史、北京史、满学五大领域的97篇论文,充分显示了阎崇年的“博与专”。

在阎崇年看来,做学问就像唱京剧:“梅兰芳先生讲过,学戏一开始会得少,后来多,最后又少,这就是精。做学问背后的要诀是追求‘约-博-通’。把一个小小的点掌握扎实,然后吸收大量材料,经过沉淀、积累,上升一个境界,最后剩下的才是精华。”

但能坚持到最后、走到“通”的人少之又少。阎崇年就是那个能坚持的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其他。

阎崇年津津乐道80岁时之一次去布达拉宫的经历:“当时家人朋友都说不行,出事怎么办,但我铁了心,谁也拦不住。海拔3800米,我上去了,也不晕。当地的朋友见我状态不错,就说,既然来了,要不再去趟日喀则、阿里。我说不行,得见好就收,于是安安全全回到北京。”

阎崇年相信,作为历史学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三沙市,从东边的日照到西边的霍尔果斯,我都去过,我还见过曾母暗沙”。见多了实实在在的风景,阎崇年发现,东北的满族是森林文化,并非草原文化,并于2018年出版了《森林帝国》一书,用了25个证据来证明。这也是中外史学界之一次提出“森林文化”的概念。

阎崇年把对待事业的态度归纳为“敬、诚、淡、静”4个字。他把“敬”排在之一位,“敬就是爱,如果不用敬字对待自己的专业,就不能入其门”;第二是“诚”,历史要求真,而“诚”是求真的基础;第三是“淡”,要淡泊名利,才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最后是“静”,只有静,才能把一个领域做长久。他鼓励年轻人要静下心做事,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再笨也会做出一点成绩,“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阎崇年说,自己很幸运,90岁了仍然生活自理,尽管体力不比年轻时候,但一周仍工作7天,“我还是尽我的力量,学者就像蜜蜂采了花粉,酿成蜜献给人间”。去年,他有45本书在不同出版社出版,他希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5/594636.html

““90后”阎崇年:年轻人做任何事都要“慎始善终””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张郃与黄忠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孰高孰低?

三国时期张郃与黄忠二人的实力怎么样?孰高孰低?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郃进犯葭萌关,诸葛亮派老将黄忠和严颜率军抵挡张郃,因为都是老将,赵云等人非常担心,认为派两位老将去,有些儿戏了,但诸葛亮却信心十足。黄忠和张郃在战场上大战二十多回合,究竟谁更强?谁更有优势呢?张郃能胜黄忠吗?张郃看到黄忠,大骂黄...

华佗最后的结局是性格使然?真相是什么?

华佗最后的结局是性格使然?真相是什么?

华佗被称为一代神医,出生于东汉末年,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头痛难忍,听说华佗医术高明,想让华佗帮自己治病,结果华佗说需要砍开头颅,结果曹操怀疑华佗想害死自己,于是先把华佗干掉了。这是笔者最早接触到的曹操杀华佗的记载,其实这只是罗贯中的小说一家之言,杜撰而...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不用细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很少很少,而能被诸葛亮和孙权同时看中,更是少之又少。偏偏就有一位,诸葛亮和孙权都来争抢他,他是谁呢?他是张裔,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

从鱼水君臣到观念分野 刘备和诸葛亮关系为何会这样

从鱼水君臣到观念分野 刘备和诸葛亮关系为何会这样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备与诸葛亮:从“鱼水君臣”到“观念分野”,关键因为他的背叛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刘备迫不及待要称帝小混混出身的刘备中了称帝的心魔。公元221年,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过去,刘备一直高举匡扶汉室的“招牌”,圈粉无数...

曹睿后宫妃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曹睿后宫妃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会后继无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为何最终把王位传给了李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武媚娘传奇》这部影视剧,剧中描绘了武媚娘一生的故事,她本是并州人士,唐太宗选才女充盈后宫时选入后宫,而后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唐高宗和武则天感情日笃,这遭到了宫中其他妃子的妒忌...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何灭不了曹魏 诸葛亮不早死又会怎么样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何灭不了曹魏 诸葛亮不早死又会怎么样

对诸葛亮足智多谋,为何却没能灭了魏国?如果他不早死,能灭魏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足智多谋,却五次北伐都没能灭魏,原因其实很简单:蜀魏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仅凭诸葛亮就可以弥补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罗贯中老先生塑造成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许多人随口都能说...

历史上蓝玉的能力怎么样?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蓝玉的能力怎么样?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众所周知,蓝玉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也被誉为明朝中期的第一武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蓝玉是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妻弟,因为跟着姐夫而从军立功。在常遇春的栽培下,蓝玉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多次出征漠北,大败北元,给予其沉重打击,为明朝解决了一个重大威胁。那朱元璋为何以谋反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