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剧《甲申记》:苏中解放区一堂深刻的“思政课”
1945年5月至1946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的组织推动下,前线剧团排演的历史话剧《甲申记》在苏中解放区3次巡演约50场,送上文化盛宴的同时铺开了一堂以历史教训为主题的“思政课”,在苏中干部、部队官兵、知识青年和苏中公学学员中产生深刻影响,“决不能当刘宗敏”成为广泛流传的一句革命口号。
《甲申记》剧本由苏中公学的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3位同志集体创作,主要是根据郭沫若所著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改编。1944年6月,中央宣传部与总政治部根据 *** 的指示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及各级政治部组织干部学习讨论《甲申三百年祭》,深刻领会“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实为明末农民革命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吸取这一历史教训,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都不能骄傲而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剧作者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突出历史教训警戒,把剧本题名为《甲申记》,意为记甲申年之事,记崇祯之祸国殃民,记李自成之骄傲致败,并在作《〈甲申记〉本事》时直接引用了中央文件关于李自成失败教训的原文表述。对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作者集中通过其部下之一员骁将刘宗敏这个人物表现出来,以大白话式的台词震击观者内心。“打下这个天下,有我一半的功劳”表现的是恃功而骄,“崇祯皇帝都完蛋了,还怕一个小小的吴三桂”表现的是忽略敌人,“老子从小住煤坑,现在住军帐,到北京,不住间好房子,也枉为我刘宗敏一生了”表现的是脱离群众,等等。
更为恶劣的是刘宗敏霸占明末将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逼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甲申记》最后一幕,被刘宗敏强掳来的陈圆圆没有说更多的话,就是唱了一首凄婉的《圆圆曲》,喷涌而出的却是对刘宗敏进驻北京后纷纷然、昏昏然的猛烈抨击,激起观者共鸣而被反复吟唱。沈西蒙记得,有一回走过一个连队,不意遇见一位连长指挥部队齐唱《圆圆曲》,而这个连队打仗很出色。时任新华社苏中分社记者甄为民回忆,“今朝啊,今朝,旧江山换了新主,正要把基业稳固”“当前边患正猖狂,遍地疮痍犹待抚”,这些有深邃思想内涵的歌词,为我们百唱不厌,激起共鸣,大家都以此决心不做被胜利冲昏头脑而遭致亡国亡头的李自成、刘宗敏。
1945年5至7月,《甲申记》之一次巡演在苏中公学广场举行多场,学校借机组织第三期学员观看了两遍,并分队组织学员讨论,开展反省批评,彻底改造骄傲思想和作风。经过热烈讨论,有很多学员认为,“看了《甲申记》比听十次政治报告更有意义”,“反攻到了上海,还不是老子的天下”“过去我老是看不起文化干部,认为他们是吃干饭的”……诸如此类的“刘宗敏思想”得到查摆纠正。《甲申记》的教育成效在学员抽调参加前线工作队时得到充分体现。参加解放如皋战斗前线工作队的学员,进城后分散住在群众家里,到离城没有发生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群众和他们依依惜别,称赞他们是世上少见的好军队。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中军区集中力量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凌厉攻势,至1945年9月中旬相继攻克7座县城,苏中解放区上空红旗飘扬,广大军民扬眉吐气。此时苏中公学第四期刚开学,不少新学员因为苏中的胜利形势而产生骄傲情绪,有的认为抗战胜利就实现和平,可以“解甲归田”了;有的急于进大城市,“该享受一番”了。为清除和防范骄傲情绪,时任校长的夏征农利用《甲申记》教育经验撰文《在胜利面前使我想起〈甲申记〉》刊登在10月的校刊《学习》上,从《甲申记》中深刻解读“刘宗敏思想”,结合当前形势列出同志们可加以对照反省的种种表现。比如,当敌人宣布投降,我们向城市进军时,我们是不是也有轻敌观点及这样的行动表现呢?比如,当我们的大军进占城市时,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纪律,扰民的现象发生呢?最后旗帜鲜明反对“刘宗敏思想”,希望同志们记住《甲申记》不只是一出史剧,而是为我们今天特制的一面镜子,我们就每天拿出这面镜子来照着修修脸吧!
1945年的五四青年节,苏中区党委在苏中公学召开苏中青年代表座谈会,目的是提高青年代表的认识,团结苏中广大青年,坚定地走抗日救国的大道。为配合座谈会,5月4日晚前线剧团为青年代表作《甲申记》首场演出,当天的《苏中报》刊发夏征农的文章《我们是怎样编导〈甲申记〉的》。文章强调《甲申记》对于李自成等后来的“昏昏然”有着充分的暴露,同时又特别表现了几个清醒人物,如李岩、宋献策和真正的农民张正才,对青年代表观看演出并引发如何团结教育苏中广大青年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会上大家形成共识,在做团结教育青年工作时,应防止“知识青年与工农青年互相轻视”“先进青年自高自大、脱离群众”两种骄傲倾向。会议结束青年代表回到各地后,动员了不少青年参加解放区工作,也动员了一批青年到苏中公学来学习。
1945年12月,吴天石主编的《甲申记》演出特刊由苏中公学政治部出版发行,刊登剧作者、作曲家、导演和多位主要演员撰写的体会文章,一并刊登《〈甲申记〉本事》和6首插曲,实为很好的观剧导读教材。值得一说的是演员入戏说戏的体会文章,通过解读经典台词和表演细节,串联各幕之间的故事情节,深刻分析所饰演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和其命运的关联,更易引导观者看懂剧中主要人物的表现,读懂这部剧蕴含的时代教育意义。如《我演张正才》写道:士兵张正才与刘宗敏是相反的,他不自骄,很虚心,有正义的勇气,始终保持他一贯的斗志。他有坚强不屈的牺牲精神,是前进的一面,像我们的革命战士一样。
演出特刊的发行,正值《甲申记》在解放不久的如皋县巡演,亦放大了思政教育效应,不仅使观者从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中受到教育,还增强了夺取革命最后胜利的信心。如皋县有很多看过《甲申记》的青年学生,参军投入了革命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