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犯行刑前,为何会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现实
古代死囚犯行刑前,为何会允许妻子入狱同住?原因现实
自从母系社会以来,人们就生活在了一起,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小社会。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发展,有能力的人便在这个社会中制定了一些规则,使得社会逐渐趋于完善,而这个规则便被称之为“法”。
古代的法由三部分组成,“氵(水)”代表着执法如水一样公平;“廌(zhi四声)”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则代表着去除罪恶。
无论任何时代,最直接消除罪恶的手段都是“死刑”,古代的秋后问斩就是死刑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罪犯被执行死刑前,都会允许他的妻子同住监狱。
被执行死刑的罪犯不是罪大恶极吗?为何还会这样做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其中的缘由,或许会改变你对古代“法”的三观与认知。
历史上“刑”的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君主、皇帝、国王、诸侯王和贵族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对一些不守规则的人,处罚的方式也比较的简单,大致就有两种,一种是处死,另一种就是奴役。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处罚的方式也就多了起来。比如,我国历史上之一个王朝夏朝,据记载它的刑就有三千条,其中包括死刑、断足、宫刑和肆刑。
秦汉时期,朝廷刑罚的目的也不再单纯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主要是为了惩治邪恶和震慑不轨之效。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因为李陵的事情被刘彻处以死刑,但最后却以“宫刑”来代替。
历史在不断进步,一些统治者也在积极寻求对刑罚的变革,最终形成了“以积极改造犯人”为目的的理念。比如,隋朝时期的《开皇律》、《大业律》,其中所记载的的刑罚就仁慈了许多。
后来,甚至出现了法外开恩、大赦天下一说。时间来到宋朝时期,针对死刑犯“刑前”的权力,则慢慢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程序,亦或者是执政流程。
一般情况下而言,地方官员审理死刑的案件时,不能够立即执行,而是需要上报朝廷,经过三司会审才能够对犯人进行处决,这就是“慎刑”的态度。
简单而言,地方官只能够判处犯人的死刑,却没有执行的权力,需要一层一层地上报才行,最终决定权归朝廷所有,刑部同意后才能做出终审裁决。
刑部批复后,死刑也不能立即执行,而是需要等到同年的秋季、冬季,或者是来年的冬季、秋季,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看看到的“秋后问斩”。
为何会如此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上述咱们提到“刑”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宵小、改造犯人。冬季、秋季时期,老百姓基本上农活都忙完了,可以去现场观看这些事情。
一方面能够让老百姓避免出现类似的事情,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地方官府草菅人命,毕竟公开透明才能够起到监督的效果。
另外,死刑犯在被斩首的前一天, *** 需要提供的好酒好菜,也要让家人们进行探视,交代临死前的遗言。押赴刑场的时候,死刑犯要有言论自由,若是喊冤者则需要案件重审。
影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刀下留人”一幕,其实就是因为有人上诉到了上级,此时执行官必须立刻中止死刑。当然,被斩首的人组需要亲属收敛其尸体, *** 对一些孤寡者也要给予相应的救助。
从时间上来看,大约在汉朝时期,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恤刑慎杀,先教后刑”的观念便深入人心,所以“刑”的标准也在不断趋于“仁”的中心思想,“听妻入狱制”就是其中之一。
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幕
1994年,周星驰曾出演过一部电影名为《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此剧主要讲述了包龙星立志学先祖做个清官,长大后靠着捐钱得到了一个候补知县,也就是九品芝麻官。
任职期间,他遇到了水师提督之子常威玷污了戚家 *** 秦小莲的事情,丑行败露后又杀了戚家13口人。此时,常威的父亲靠着自己的影响力,颠倒黑白、戚秦氏被冤枉。
包龙星晚上潜入现场查验尸体,虽然知道了非中毒而死,但却落入了常氏父子陷阱,被判处了死刑。这个时候,包家人给他找了一个名叫“如花”的女子圆房,为包家留下一些香火。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只是觉得搞笑,毕竟古代哪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死刑犯一般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临死之前又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不然,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幕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曾一度被纳入古代的“刑”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来看,这一幕出现的时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名字叫做“听妻入狱制度”。
根据《后汉书·吴祐传》的记载:“即移安丘,逮长妻,妻到,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是犯了死罪的犯人,亦或者是造反等不可饶恕的罪过。
这些人在临死之前,都需要法外开恩,让他们的妻子进入监狱,与他们进行最后一晚的恩爱时光。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从“妻遂怀孕”四个字便可以看出来,就是为了给他们留下子嗣。
听妻入狱制度
“慎杀”、“听妻入狱制度”等为何都是出现在汉代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的简单。汉朝前期虽然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但在中期推行的却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崇尚的又是“仁”。
在这样的思想下,即使汉朝的犯人是死刑犯,但他们也有着生育的权力。原因之一就是儒家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无论是平民百姓,亦或者是帝王将相,后代、血脉延续都被誉为人生大事。
封建社会时期,儿孙满堂被视为家族旺盛的标志之一,每一个人为家族开枝散叶都是既定的责任与义务,“无子无女”会被别人看不起,也是一种不孝、不敬祖先的表现。
在思想相对封建的古代,这样的家庭会被人厌恶的,甚至打心眼里看不起。当然,除了封建思想之外,与古代特殊的客观环境也有一定的原因。
古时候人口的生育率是非常低的,死亡率则很高,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就是之一生产力,有足够多的人才有足够大的力量。
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会想方设法提高人口的出生率,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在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影响下,若是让死刑犯的家人无后,无异于让整个家族陷入绝望。
当然,若是直接给死刑犯减刑,对受害人也是不公平的。酌情考虑之下,听妻入狱制度便应时而出了,就是在死刑犯临行刑前一夜允许妻子前来同住一晚上。
那些没有妻子,亦或者没有成家的人,他的家人也会花钱买一些女子进入监狱之中与男子同住,以实现血脉的延续,避免家族香火的断绝。
留下后代那便是再好不过了,若是没有留下后代也只能顺其自然了,总的来说法外有情,但是法却不容情乃,更不可能让死刑犯摆脱罪行,“听妻入狱制度”算是给他们的更大恩惠。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太给家中年迈的父母一种慰藉、一种希望,从国家的角度而言,也能够为人丁稀薄古代提高人口数量,有了人才有生产力、军队,国家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这个制度下也有着一个故事!东汉有一个叫毋丘长的孝子,她的母亲被喝醉酒的无赖打了,结果毋丘长失手将无赖打死。虽然情况不怪毋丘长,但古代杀人就需偿命,毋丘长因此被判死罪。
不过,当地的官员念及他的孝道,便让其妻子进入监狱与其同住,直到怀孕方才离开。秋后问斩的时候,毋丘长的妻子也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而这段故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流传。
或许当时不叫“听妻入狱制度”,但两者却是一回事情。后来,这件事情慢慢就演变成了被判处死刑的囚犯,成婚的男子可让妻子来到狱中同住,直到怀孕为止,未婚的男子家人可帮寻觅姑娘,到监狱为其留下血脉。
俗话说得好:“艺术来源于生活”,《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的时代背景是清朝,从某个角度来说,或许听妻入狱制度一直到清朝时期都存在,只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取缔了,以至于很少人知道。
正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历史社会一直在向人性化方向发展,“刑”也是同样的一个大方向,以人为本、教育为先。
总的来说,“听妻入狱制度”在法律严苛的古代能够存在,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时代背景。对于此制度,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