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
为了生活,有多少中年人,都在过背井离乡的生活。
不是不爱家乡,而是家乡找不到财富,更没有诗和远方。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5亿人。并且显示,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据近1800万。
时至今日,外出奔波的人,就更多了。你去一次村里,就会发现,没有几个年轻人在村里长住。一部分老人,以进城带娃、城里打工等名义,不再留守。
在奔波的路上,你也会想,如何才能安顿好父母的余生呢?
劝你一句,漂泊的中年人,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
01
把父母接到身边,不一定是孝顺。
秦朝末年,有个叫刘煓的人,在丰县种地为生。
他的儿子刘邦,招摇过市,也没有正经职业。
刘煓很是着急,花了大半积蓄,为刘邦换来一个沛县泗水亭长的职位。
本以为,刘邦有了职位,会安分守己,但很意外刘邦还是老样子,对工作没有什么积极性。
在一次押送犯人的过程中,刘邦因为工作不严谨,导致几个犯人跑了。他索性把犯人都放了,去投靠起义军。
听说儿子去了起义军,刘煓是夜不能寐。
还好,刘邦很快混成了首领,又变成了可以和项羽比肩的大人物。
就在刘煓松一口气的时候,项羽派人,把刘煓关起来,还扬言要蒸煮刘煓,以此要挟刘邦投降。
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反正刘邦是不会服软的,因此刘煓被关押了好几年。
接下来,刘邦一口气灭了项羽,做了皇帝。作为老父亲的刘煓,被安排到宫殿里住。
考虑到老父亲一辈子种地,刘邦就在宫里画出几块地,作为菜土。
生活条件好了,日子也不战战兢兢了。但是刘煓仍旧很烦躁。因为刘邦是皇帝,刘煓是平民,这相见的时候,就得用君臣的礼仪,老父亲在儿子面前,都要下跪。
父子每天都见面,父亲每天都下跪,这苦日子,怎么会到头啊。
经过一番思考,刘邦有了办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从农民变成了太上皇,这位置够高了,可是高处不胜寒,日子越发不好过。
《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以古喻今,我们可以发现,连皇帝把父母接到身边,都不是好事。
其一,父母和子女的人生经历大不一样,强求父母服从儿女的安排,会让父母很为难。
其二,父母和子女的格局不一样,父母在低处,儿女在高处,互相拉扯。
其三,父母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父母不一定会领情,到底是儿女一厢情愿的。
其四,父母离开故土,如从乡下移栽到城里的树木,好几年都是病恹恹的样子,甚至活不下去。
其五,父母到了儿女家,不得不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变成累赘,给儿女添加麻烦。
父母得到供养,但是父母活得如黄莲一样,这显然是不孝顺的。
02
父母和儿女,并不是一家人。
人到中年,我们有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意味着从父母的大家庭里剥离出来了。
父母的家,你的家,是不同的两个家庭。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当父母和儿女长期住在一起,麻烦就来了:一日三餐的开销,谁来处理;教育孙辈,谁说了算;父母和儿媳女婿纠缠不清,你要帮助谁?家庭的决定权,在谁手里?你不担心父母干涉你的婚姻吗?
若是你有几个兄弟姐妹,你还要坚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麻烦就更大了。
首先,兄弟姐妹不一定认为你的孝顺父母,会认为你贪图父母的钱财,要把父母放在身边,慢慢把钱财都独吞。尤其是有很多存款、退休金的父母。
然后,父母还很健康,能够帮助你做一些事情,比方说料理家务,带娃,甚至帮你看守店铺。其他的人看到了,认为你在压榨父母的劳动力,不是尽孝。
再后,父母真的走不动了,你还要带着父母,同时希望其他兄弟姐妹来照顾,为自己减轻压力。但是兄弟姐妹不想来,认为你既然领走了父母,就要一管到底。非得让兄弟姐妹来,那就要算清楚,曾经得到父母多少钱,是否吐出来。
最后,你接父母到身边,父母也不乐意,父母希望陪伴在身边的人,不一定是你。就算你是儿子,父母不一定喜欢,也许喜欢女儿。
很多大家庭里,父母和儿女会明算账。父母健康的时候,需要花钱,是向儿女借钱,而不是拿钱。
儿女困难的时候,也在向父母借。经济交往的时候,还得其他兄弟姐妹都知道,否则就会引发 *** 烦。这就足够说明,我们是几家人。
03
古人把尽孝,分成四个等级: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你把父母的日常生活管好了,是尽孝的更低一级。
没有“你情我愿”的基础,你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从孝道来说,你可以让父母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与此同时,你做到三点:每天联系父母,知道他们好好的;过节回家,和父母团聚;和兄弟姐妹制定规矩,保障父母衣食无忧。
我们活成了一片浮萍,就别苛求父母也变成浮萍了。
我们在外头过得好好的,父母就放心了,也是孝道。
我们陪伴父母,不一定时时刻刻,更好是不远不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