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黜亲王与宰相,唐文宗是“挥泪斩马谡”还是“借刀杀人”?
作者:许云辉
“臣神策军虞候豆卢著密奏陛下:宫史晏敬则与朱训勾结宰相宋申锡的心腹侍从王师文图谋不轨。他们多次散布‘圣上多病,太子年小’谎言,鼓吹‘若兄终弟及,必漳王立。’宋申锡鬼迷心窍,为保官位暗中以金币厚赂漳王。漳王欣然接受,‘亦以珍服厚答!’......”
唐文宗被 *** 得血压飙升:漳王是自己的亲六弟,宋申锡是自己任命联络外廷铲除权宦的宰相。这二人不思为君分忧,反而狼狈为奸勾结谋反。如不严惩,纪纲何在!唐文宗将奏章扔到一旁,令宦官通知宰相们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议处。
经过几次会议激烈交锋,唐文宗与劝谏的重臣们各退一步,宣布处理结果:漳王李凑“降封巢县公",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
唐文宗贬黜亲王与宰相,是“挥泪斩马谡”还是“借刀杀人”?拨开历史的迷雾,阳光下显现的是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一)临危受命
宋申锡科考入仕后,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兜兜转转入朝任职。时值唐穆宗与唐敬宗时期,世风喧嚣浮薄,结党营私之风愈演愈烈。宋申锡保持“清慎介洁”本性,从不参与任何党派争斗。两任皇帝为激励表彰他这种洁身自好搞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均多次加以提拔使用。宋申锡凭借良好名声,在朝廷获得一定关注度。唐文宗即位后,宋申锡被大力拔擢“拜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
唐文宗重用宋申锡,是企图借助他完成一项重任:消灭权宦。
唐文宗是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初封江王。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唐敬宗后,矫诏立绛王处理国事。权宦枢密使王守澄等率精锐禁军“诛克明,杀绛王”,拥立江王入宫称帝。王守澄担任禁军统领后,独掌军政大权,自恃数朝老臣及拥立新帝之功,“跋扈尤甚。”大臣郑注与王守澄狼狈为奸,“出入禁军,卖官贩权”,招致朝野怒目斜视。
唐文宗志图高远,身为江王时便“喜读太宗《贞观政要》”,立志仿效“太宗孜孜政道。”因祖父宪宗及皇兄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父亲穆宗和自己皆由宦官拥立,唐文宗痛感权宦因“权柄太盛”连续导致“宫禁之祸”,即位后一直“心愤仇耻,志除凶慝。” 他因“王守澄恃权,深怒阉官,欲尽诛之”, 但因自己身处“九重深处,难与将相明言”,不得不忍气吞声。
宋申锡的存在,令唐文宗精神一震。他 “察其忠厚”,认定宋申锡是可以委托重任之人。于是趁召对之机,与宋申锡吐露解决王守澄问题的心声。为鼓励宋申锡放手去干,唐文宗指示他去与“外廷朝臣”密谋如何除去王守澄,“且约命为宰相。”唐文宗金口玉言,很快将他推上宰相宝座。
(二)遭蛇反噬
宋申锡在“时风侈靡,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成风俗”背景下,“约身谨洁,尤以公廉为己任,四方问遗,悉无所受”,清廉得如同一朵白莲花。但其能力平庸,政绩乏善可陈,“望实颇不相副。”最要命的是,他客观上泄露了唐文宗的锄奸机密。
他牢记唐文宗“与外臣谋画其计”指示,力荐王璠担任首都市长,并将唐文宗的绝密计划和盘托出。王璠不愿也不敢趟这趟浑水,始终首鼠两端,最终心一横出卖了宋申锡,使“(郑)注与(王)守澄知之。”
郑王二人狗急跳墙决定绝地反击,先发制人,采取一石双鸟毒计自保。他们密谋“欲先事诛(宋)申锡”,再诬陷“贤而有人望”的“文宗之爱弟”漳王李凑参与谋反,以便“株联大臣族夷之。”
王师文得知晏敬则与朱训被密捕,紧急逃出京师不知所踪。晏敬则与朱训被关押在禁军监狱遭受严刑拷打,屈打成招。郑注拿到所需口供后,指使“职属禁军”的表亲豆卢著上表“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
王守澄里应外合,将郑注指使豆卢著诬告的内容添油加醋禀报唐文宗。唐文宗正眼巴巴静候宋申锡带来佳音,却被对方这反手一闷棍打得晕头转向。宋申锡蛇没打着反被蛇咬,情势急转直下。
王守澄在唐文宗默许下,急不可耐“即时于市肆追捕”,又欲亲率二百骑兵“屠(宋)申锡之家。”正直宦官马存亮义正辞严谏阻唐文宗,才避免了一场血腥大屠杀。唐文宗令禁军拘捕宋申锡部分亲信官员及家人,严刑拷问坐实案件后,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至“中书及集贤院参验其事。”统一口径后,唐文宗采纳马存亮建议,召集宰相们召开紧急会议议处。
次日凌晨,宋申锡与另外三个宰相奉召紧急赶赴延英殿外。当值太监傲慢地扯着假嗓宣布:“(圣上)所召无宋申锡。”宋申锡浑身一激灵,“始知被罪,望延英以笏叩头而退。”
宋申锡得知被指控勾结漳王谋反后,自恃光明磊落,“怡然不以为意。”妻子质问他:“公为宰相,人臣位极于此,何负天子反乎?”宋申锡坦然回答:“皇恩浩荡,破格擢拔我高居相位。我却不能力助圣君‘锄去奸乱’,反而被权奸诬陷!夫人看我宋申锡,难道像个谋反者?”当日,宋申锡被逮捕关押至禁军监狱候审。
(三)草草结案
三个宰相进入延英殿,从唐文宗口中得知宋申锡罪行且“铁证如山”后,“相顾愕然。”其余十四名官员都在玉阶下跪,奏请唐文宗“不于禁中讯鞫”,而将宋申锡交付相关部门依法审讯。唐文宗断然拒绝他们的合理要求:“此事我已与公卿大僚们商议过,‘卿等且退!’”因谏官崔玄亮坚持原则,“援引今古,辞理恳切”且“泣涕久之”,唐文宗才“意稍解,贬申锡为右庶子,漳王为巢县公。”
宋申锡谋反案在京城引发轩然 *** ,朝野都“以为宰相真连十宅(即漳王)谋反,百僚震骇。”数日后,朝臣相继省悟,认定宋申锡必定遭诬陷。“谏官崔玄亮等阁中极谏,叩头出血,请出申锡狱付外勘鞫。”唐文宗“震怒,叱谏官令出者数四。”几名德隆望尊的重臣与专职法官相继上疏,明确提醒唐文宗:因重要证人王师文潜逃未获,本案难以成立,故请求唐文宗将 “豆卢著与(宋)申锡同付外廷勘。”这个合理要求博得朝野一片叫好声。
唐文宗原拟判处宋申锡死刑,但慑于朝臣和社会舆论压力,打算改判流放岭南。
王守澄与郑注等人见事情越闹越大,“恐其伪迹败露”,于是奏请唐文宗直接贬黜宋申锡与漳王。唐文宗就坡下驴,“再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
轰动朝野的宋申锡联合漳王谋反案就此草草结案,匆匆落幕。
(四)一石双鸟
受宋申锡牵连“从而流死者,数十百人,天下以为冤。”三年后,宋申锡病逝开州任上。唐文宗皇恩浩荡,“有诏归葬。”直到甘露之变后,宋申锡才被 *** ,追封兵部尚书。
四年后,年近弱冠的漳王李凑因惊惧忧烦薨于巢县,“赠封齐王。”
至此,冤案得雪,君贤臣明,皆大欢喜。
但是,宋申锡与漳王被贬黜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唐文宗“挥泪斩马谡”还是“借刀杀人”?
宋申锡身负皇恩与密令,行事不周,能力不强,泄露皇帝锄奸机密,使帝王处于危险境地。唐文宗恼羞成怒,为自保只得上演这出“挥泪斩马谡”,亦在情理之中。
但是,诸多细节表明,唐文宗是在“借刀杀人”!
细节一:豆卢著的告密书虽有几个版本,但大同小异:圣上多病,太子年幼,“若兄终弟及,必漳王立。”这就是更大的坑!唐穆宗的嫡长子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为次子。万一唐文宗驾崩,“兄终弟及”,应该轮到五弟李炎(即唐武宗),岂会出现“若立兄弟,次(顺序)是漳王”情况?错误的前提推不出正确的结论,如此明显的错误,唐文宗竟视而不见,弱智到坚信诬告属实。唯一解释是:唐文宗正需要借这把刀来杀人!因为六弟“少宽和温雅,齐庄有度”且“贤,有中外望”,对自己皇位构成严重潜在威胁。
细节二:唐文宗决定将六弟降封巢县公侯后,假惺惺派人解释:“国法须此,尔宜宽勉!”同时迫不及待遣宦官直奔巢县,诏令县官献出十宅赏赐六弟。多年后,唐文宗面对请求为宋申锡 *** 昭雪的大臣不打自招:“‘我当时亦悟其失,而诈忠者(王守澄等权宦)迫我以社稷计’,我只好挥泪斩马谡!”在承认自己不圣明后,他画蛇添足补充:“(他们)假如遇到汉昭帝那样的贤明君主,‘必无此冤矣’!”言下之意,他犯的仅是所有帝王都会犯的错误(未雨绸缪消灭威胁皇位的兄弟)而已。
细节三,漳王与宋申锡被贬黜,间接证实谋反案属实。为表彰告密者,豆卢著被破格提拔“兼殿中待御史。”既然“我当时亦悟其失”,为自保只能违心处理漳王与宋申锡,为何还提拔告密者?
细节四,唐文宗坚持在权宦一手遮天的禁军监狱审理并裁决此案,多次拒绝走法律程序将此案交给法庭公正审理判处,怕的就是最终无法除去六弟。
综上所述,唐文宗为维护和巩固帝位,巧妙利用告密信这把利刃,杀伤对皇位构成潜在威胁的漳王,属于典型的借刀杀人之术。因此,唐文宗贬黜亲王与宰相,既是“挥泪斩马谡”,亦为“借刀杀人”,一石双鸟的帝王权谋,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