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节制4省,拥兵30万,有无推翻清廷的可能?不要低估了清 ***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了天京。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这场长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以失败告终。
此时进驻天京的曾国藩可谓是风光无限,负责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军务,凡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官员皆归其节制;算上其直接统辖的军队和各地由湘军系将领指挥的军队,曾国藩坐拥30万大军,俨然是大清王朝权势更大的封疆大吏。
“查三年以前,江南钦差大臣一人,两江总督一人,督办徽防一人,督办宁防一人,钦差大臣一人。臣今一身所处,兼此五人之职吁恳皇上天恩,简派大臣,与臣会办诸务”
上文出自曾国藩在接到朝廷加封时的上书,奏折中提到要求朝廷再指派一位大臣来同他一起处理南方诸务。权利无人监督,军事调动,人事安排都由自己说了算不好吗?曾国藩这是在闹哪一出,莫非人老了糊涂了。
那倒不至于,虽说曾国藩科举多年不中,但年羹尧的故事他还是知道的。彼时他身兼数职,节制多省军务,自大清开国以来,这份殊荣鲜有人能享受。他一个汉族地主,若不是清廷原有军事体系中的八旗和绿营不堪大用,又怎会担此大任。面对着如此巨大的权利,他感到了害怕,曾国藩在用示弱的方式向朝廷表忠心,这个问题后面还会谈到。
曾国藩节制4省,拥兵30万,有无推翻清廷的可能?
自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地区,南方的赋税是清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前后长达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掉清 *** 在江南地区组织架构的同时,也把南方诸省搅得天翻地覆;全国人口由19世纪60年代的4.2亿锐减到了3.2亿,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后期,清 *** 每年光军费开支就要花费3600万两白银,14年的战争共计花费的白银高达4.5亿两。
兴举国之力才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1865年的清 *** 已不堪重负且危机四伏。一方面虽然刚刚同英法列强签订了条约,但侵略者对中华大地的垂涎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八旗和绿营这两大中央 *** 依靠的军事力量被太平军打得丢盔卸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湘军、淮军等地方汉族武装实力不断壮大。
自1860年开始,湘军将领就开始大规模出任地方巡抚、总督职务,譬如刘长佑担任广西巡抚,严树森担任河南巡抚、骆秉章担任四川总督、杨载福担任陕甘总督等等。在湘军控制的核心区域,三江两湖地区(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中下级官员几乎都有湘军背景。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曾国荃和一大干湘军将领不断劝进曾国藩反清称帝,被俘的李秀成甚至承诺愿聚拢残部充当先锋。局势看似是曾国藩的赢面很大,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兵虽多,将固广,但并不全听曾国藩一人号令
湘军虽号称有30万人之巨,但这些人又不都是由曾氏兄弟直接统辖,大部分分散在地方,号令不一。湘军不是铁板一块,从中还分化有淮军和楚军,李鸿章和左宗棠一个是曾的门生,一个是同事,三者的关系算不上亲密,各自有各自的盘算。
曾国藩要是反了,淮军和楚军只会坐上观壁,待时机成熟予以其致命打击。想要他们为自己效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世人称“曾左”,虽然说曾国藩排在前面,但同为重臣的左宗棠岂会甘于人下;李鸿章也是,仕途平步青云,又怎会赌上这一把。
将士思归,清廷早有防备
攻陷天京后,湘军在全城大肆劫掠,珍宝堆积如山的太平天国国库也未能幸免。慈禧太后原本还打算用这笔钱来填大清国库的亏空,事到如此也无可奈何。
一个个兜里揣得盆满钵满的湘军士兵,现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当然是返乡回家了,衣锦还乡是无数士兵日日夜夜期盼的事。湘军屡败屡战,越打人数越多除了乡土观念之外,战争结束,带着一大笔财物衣锦还乡的梦想也是一大因素,这是在出征前,曾国藩同他们每一个人许下的承诺。
现在战争结束了,钱也分到了,不但不能回家,还要再打另一场遥遥无期的战争,势必人心涣散。
湘军在前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清 *** 也在有条不紊地调整的部署。清 *** 以防太平军北上、从东部调兵为由,调僧格林沁部屯兵皖鄂交界之处;冯子材、富明阿把守镇江、扬州,在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上陈兵屯粮。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在提防湘军在攻陷天京后趁机北上。
天京陷落以后,清 *** 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封赏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致于一些人甚至与曾国藩地位不相上下。当曾国藩同左宗棠、沈葆桢不和时,清 *** 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沈与曾国藩分庭抗礼,试图从内部瓦解湘军的势力。
倘若真要挥师北上,直接面对的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和冯子材、富明阿麾下的劲旅,其实力不容小觑。东面,英法列强虎视眈眈,要想顺利北伐就要面临着是否出卖国家 *** 的选择,这个选择天平天国也面对过;要么出卖 *** 换的支持,要么遭到联合绞杀。
不过饱读圣贤书的曾国藩,尤其重视自己的名声,又岂会做这个罪人。
淮军和楚军等地方汉族武装是否在之一时间勤王尚不可知,但只要曾国藩部颓势一现,必然腹背受敌,遭到联合绞杀。
再怎么说曾国藩也是饱读圣贤之书对读书人而言什么事最重要,功名!功名对于读书人的重要程度,以至于左宗棠在作战途中还要上表请假要求参加科举,最后朝廷只好赐了个同进士出身。千百年来,只听过读书人争破头皮想做官,没听过要做皇帝的。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朝廷在曾国藩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的基础上又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世袭侯爵,双眼顶戴花翎,这几乎已经是读书人能做官达到的更高程度了。
更何况最开始曾国藩一直在追求的也不过是一个进士出身,如今位极人臣的成就对他而言或许已经很满足了。几十年来读的都是圣贤之书,在某种意义上讲,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不臣两个字。也正是如此,在接到节制四省的任命时,他诚惶诚恐,夜不能寐,因为权利实在是太大了。
攻陷天京后仅一个月,曾国藩就着手裁撤了25000名湘军士兵,这几乎是归他统辖的一半兵力。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恐怕也就不会被 *** 主席评价为“晚清之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