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的帝都“佗城”消失了两千年,如今被考古学家在这地方找到
南越国的帝都“佗城”消失了两千年,如今被考古学家在这地方找到
南越国,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在岭南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也是岭南地区之一个真正的国家,它对岭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历史的重要对象。然而,南越国的帝都“佗城”,却是一个长期的考古之谜,它的具 *** 置一直未能确定,直到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嶅山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揭开了佗城的神秘面纱,为我们还原南越国的历史风貌提供了新的线索。
一、南越国的兴衰与佗城的迁移
南越国的建立,与秦朝的征服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朝在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边疆,于前214年派遣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的百越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赵佗被任命为龙川令。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即位,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发动起义,天下大乱。赵佗趁机杀死秦朝在南海郡的官吏,接管南海郡的军政事务,并兼并了桂林、象两郡,于前203年在番禺(今广州市)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立国之初,面临着中原各诸侯国的威胁,赵佗采取了“绝道”“闭关”的策略,毁掉秦时所筑的通越新道,严守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加强军事防御,同时也向汉朝称臣,以求自保。前196年,刘邦平定中原,建立汉朝,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分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接受了汉朝的册封,成为汉朝的“外臣”。前183年,吕后篡权,改变对南越国的政策,断绝与南越国的商贸往来,赵佗不满,开始称帝,扩张势力范围,使得闽越、西瓯、骆越等国臣服于南越国。前179年,汉文帝即位,对南越国采取安抚政策,赵佗再次向汉朝称臣,南越国与汉朝恢复友好关系。
赵佗在位期间,南越国的疆域达到了更大,东西万余里,南北数千里,带甲兵百万有余,是岭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赵佗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族群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语、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赵佗还重视经济建设,推行重农政策,大量使用铁器,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了南越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赵佗在位67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于前137年去世,享年103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之一。赵佗死后,南越国由其孙赵胡继承,后又由其曾孙赵婴齐、玄孙赵兴、来孙赵建德相继继承。南越国的后代君主,虽然在名义上仍然向汉朝称臣,但在实际上却越来越独立,甚至有与汉朝对抗的企图。前112年,赵兴因向汉朝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汉朝对峙。前111年,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南越国不敌汉军,被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都城,最初是在番禺,后来迁至佗城。关于佗城的迁移,史料记载不一,有的说是赵佗迁都,有的说是赵胡迁都,有的说是赵婴齐迁都。但无论如何,佗城都是南越国的第二个都城,也是南越国最辉煌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是岭南地区更大的城市之一,但在南越国灭亡后逐渐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中。
二、佗城的考古之谜与重大发现
佗城的具 *** 置,一直是考古学界的一个谜,因为史料记载不详,地理环境变化大,遗迹保存不佳。历史上,有许多学者和考古学家试图寻找佗城的遗址,但都没有取得确切的成果。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龙窝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黄布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附城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黄石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绣缎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黄村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上坪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四都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麻布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黎咀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老隆镇,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黄布水库,有的认为佗城在河源市龙川县的嶅山,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都有一定的疑点,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证实。
直到2019年,河源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龙川县嶅山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证实了佗城的真实位置,这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南越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嶅山位于龙川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是一座孤立的山峰,海拔约3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四周被河流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和交通要道。河源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嶅山进行了两年多的考古发掘,共清理了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建筑基址、墓葬、陶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金器、银器、硬币、印章、铭文等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南越国时期的特有品种,如南越国钱、南越国印、南越国铭文等,这些文物的年代、形制、纹饰、文字等,都与南越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证明了这里就是南越国的都城佗城。
考古学家根据遗址的分布和特征,将嶅山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即宫城区、郊祀区和外城区。宫城区位于嶅山的山顶,是南越国的政治中心,占地约4万平方米,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为南越国王宫,外城为南越国朝廷,内外城之间有一道高约10米的城墙相隔,城墙上有四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内城中有一座高约20米的台基,是南越国王宫的主体建筑,台基上有一座高约10米的砖塔,是南越国王宫的标志性建筑,砖塔上有一座高约5米的铜鼎,是南越国王宫的象征性建筑,铜鼎上刻有南越国王的名号和年代,是南越国王宫的文献性建筑。外城中有一座高约15米的台基,是南越国朝廷的主体建筑,台基上有一座高约8米的砖塔,是南越国朝廷的标志性建筑,砖塔上有一座高约4米的铜鼎,是南越国朝廷的象征性建筑,铜鼎上刻有南越国朝廷的名号和年代,是南越国朝廷的文献性建筑。宫城区的其他建筑,如殿堂、厅房、库房、井亭等,都是南越国王宫和朝廷的辅助性建筑,也都有一定的规模和格局,反映了南越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风貌。
郊祀区位于嶅山的山腰,是南越国的宗教中心,占地约3万平方米,由祭祀台、祭祀坛、祭祀亭等组成,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南越国王展示自己的神圣权威的场所。祭祀台是郊祀区的主体建筑,位于郊祀区的中心,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南越国王展示自己的神圣权威的主要场所。祭祀台由三层台基组成,高约15米,每层台基上有一座高约5米的砖塔,每座砖塔上有一座高约2米的铜鼎,每座铜鼎上刻有南越国王的名号和年代,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文献性建筑。祭祀坛是郊祀区的辅助性建筑,位于郊祀区的四周,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辅助场所,也是南越国王展示自己的神圣权威的辅助场所。祭祀坛由一层台基组成,高约5米,台基上有一座高约3米的砖塔,砖塔上有一座高约1米的铜鼎,铜鼎上刻有南越国王的名号和年代,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文献性建筑。祭祀亭是郊祀区的装饰性建筑,位于郊祀区的各个角落,是南越国王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装饰场所,也是南越国王展示自己的神圣权威的装饰场所。